郑迎+周欢红+陈学伟
[摘 要]本文对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以“家文化·镇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创建全国文明镇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了其通过培育“家之风”“家之教”“家之德”“家之责”“家之誉”,推进文化新风进家庭;通过 “镇之魂”“镇之诚”“镇之美”“镇之韵”“镇之安”,提升镇文明的“5+5”主题模块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松江区泖港镇;家文化;镇文明
[中图分类号] D26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55-02
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系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基本耕地保护区、上海市“三农”工作示范实验区。全镇区域面积57.62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2个居委会,户籍人口3.8万人,常住人口4.9万人。多年来,泖港镇党委、政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文化·镇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家文化”和“镇文明”的“5+5”主题模块建设,凝聚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越上新台阶。2009-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011-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成为上海市首批获此殊荣的乡镇;在全市郊区市容环境质量评估中连续23个季度稳居首位,被誉为“沪郊最干净乡镇”;还先后获评“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平安社区”“上海市食品安全示范街镇”等荣誉。2015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文明镇”的殊荣。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泖港镇提倡通过开展“家之风、家之教、家之德、家之责、家之誉”五大类主题的“家文化”活动,来提升村民“小家庭”对社区“大家庭”的热爱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夯实文明和谐社区的基础。
(一)培育“家之风”,家风家训弘扬传统文化。泖港镇注重以文化人,以“好家风好家训”征集展示活动为抓手,在全镇范围各家庭、中小学校中弘扬传统文化。从成人及学生两个层面,整理传统家训、撰写符合当代价值导向的新家训;统一制作“家文化”展示牌悬挂民居外墙,展示农户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方方面面的成果;此外,招募组建80后“方言讲故事”宣讲队,对优秀家风故事开展村居巡讲。通过“动手写、上墙挂、榜样学”,层层递进,逐步培养良好家风,从而形成淳朴的村风民风。
(二)培育“家之教”,道德讲堂传播文化力量。以道育人,泖港镇将“道德讲堂”活动作为村民教育的主阵地,秉承“规范化流程,针对性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目标,结合本地特点,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道德讲堂活动。如结合本地“小戏之乡”文化特色,改编紫竹曲调“公民道德歌”在群众中进行传唱,入脑入耳;以快板、表演唱等形式替换单一故事讲述,生动有趣,寓教于乐,逐步引导村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三)培育“家之德”,榜样力量发挥引领作用。以德感人,定期开展“泖港榜样”“好婆婆好媳妇”“优秀志愿者”等榜样评选,充分挖掘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在社区报、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载体开展事迹宣传。年轻家庭农场主李春风获评“上海市十佳农业农村青年人才”,忘我奉献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陆肖琴获评第二届“感动松江”先进典型。通过弘扬先进事迹,学习典型人物,来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树立文明意识,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四)培育“家之责”,邻里守望引领文明风尚。以情暖人,针对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状,泖港镇在全镇108个网格区域建立邻里守望服务点,实现志愿服务全覆盖,培育“村民小家庭”对“社会大家庭”的责任和奉献。服务项目设计注重接地气,根据各类弱势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天天嘎讪胡”“爱心送医车队”等九类关爱项目,提供看病陪护、聊天谈心、上门理发、代缴水电费等贴心服务。同时,通过实现“五个统一”,建立“十项制度”,提升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该项工作多次获得市、区级领导的肯定,案例材料在市级志愿服务工作简报上进行刊登。
(五)培育“家之誉”,星级家庭提升文明素养。注重以誉励人,泖港镇自2007年至今,持续深入推进“星级家庭”创建评选,并以此作为整个家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星级家庭”评选共形成“举止文明、情趣健康、环境优美、热心公益”等4方面21条标准,通过“农户认星、片区评星、小组审星、政府定星”四大环节,评出年度三至五星级家庭并进行表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逐步激发村民的家庭荣誉感,潜移默化中让文明成为习惯。
“镇文明”主要以文明提高品质为目的,以全国文明镇创建标准为导向,整合机关各部门、各条线的资源和力量,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主题建设,以“镇之魂”“镇之诚”“镇之美”“镇之韵”“镇之安”五大板块建设为依托,举全镇之力,努力提升创建内涵,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助发展,努力把泖港建设成为浦江南岸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一)提升“镇之魂”,价值引领夯实思想基础。泖港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之魂,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梳理统计区域内公益广告宣传阵地,有重点、有分类、有特色的设计制作公益广告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设计完成机关围墙公益长廊改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图画、标语、诗歌等更接地气、易理解的形式被群众所熟知和接受。
(二)提升“镇之诚”,诚信教育构筑道德防线。泖港镇围绕诚信建设,在农贸市场、超市、食品企业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和食品安全等主题宣传。通过落实《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开展“职工素质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培育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多年来,共计6000余人次参与了相关培训。
(三)提升“镇之美”,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家园。泖港镇坚持“生态兴镇”发展理念,“田成方、林成网、水相通、路相连”的农田生态环境成为一大亮点。泖港镇家庭农场模式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被定位为“上海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上海市农村工作现场会、上海市发展家庭农场现场推进会等诸多农业现场会在泖召开。严格实行“能评”“环评”一票否决制,淘汰劣势企业,盘活存量,筑巢引凤,实现实体企业“不增一亩地,税收增五倍”。大力推行“村庄改造”及“美丽乡村”等建设,积极在全镇范围推行垃圾分类,全镇上下对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度和践行力日益增强。
(四)提升“镇之韵”,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泖港自古有“小戏之乡”的美誉,黄桥村又有“沪上楹联村第一村”的封号,近日还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群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宝贵的财富。通过深入推进“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培育农村草根文化;成立全区各街镇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钱勇赴群文工作室”,不断拓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同时,扩大楹联沙龙、老年门球队、强民文艺宣传队等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寓教于乐,陶冶情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五)提升“镇之安”,网格管理保障社区安定。泖港镇自2010年起探索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片区网格化管理“108模式”,并在全区范围推广,受到市、区领导的肯定,《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多次对该模式进行了报道。2015年4月,该模式成功申报国家第一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并启动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实现“网格化、标准化、长效化”的目标。此外,结合智慧农村项目,在全镇启用社会治理联动网格化APP移动终端,极大地简化了信息上报处置过程,实现信息全共享、动态全观察、部门全联合,进一步助力社区的和谐安定。
作者郑迎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周欢红系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原泖港镇党委委员,陈学伟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