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厦门市新店中学为例

2016-11-14 08:14:19洪明忠厦门市新店中学福建厦门362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体育锻炼技能

洪明忠(厦门市新店中学,福建厦门362300)

高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厦门市新店中学为例

洪明忠
(厦门市新店中学,福建厦门362300)

通过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厦门市新店中学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高中学生保健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感兴趣,但平时学习机会极少;思想不够重视,对损伤产生的原因认识不足;缺乏紧急处理运动损伤实践经验及安全防范意识;体育教师观念陈旧,体育课堂教学几乎淡化有关运动损伤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运动损伤时有发生。据此尝试从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运动能力、学会自我运动监测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实施措施,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供有效的体育教学理论支撑和教学实践参考。

高中学生;课堂教学;运动损伤;现状;对策

1 前言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由于没有开设有关运动损伤的实践教学课程,而导致了许多高中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淡化安全防范措施,在体育锻炼中时有不安全事故发生的现象。在高中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的今天,如何减少甚至避免他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中引发的伤害事故,已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

当今的高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兴趣广泛、爱好体育活动等特点,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堂教学已满足不了他们的运动需求,他们更多的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可以说,高中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次数越来越频繁、形式越来越多样,由此在体育活动中造成的运动损伤现象也屡见不鲜,无形当中给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重视体育运动损伤理论的学习、培训,在加强运动技能传授的同时,要教会他们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和本领,避免运动受伤,提高他们锻炼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体能,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笔者所在学校厦门市新店中学高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对我校高中学生实施问卷调查,一共发出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94.89%。

2.2.2 试验对比法

在运动损伤特点及处理方式方面,随机抽取120名学生(男、女生各60名)实施课堂操作实验。

2.2.3 访谈法

访问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学、厦门市翔安区巷东中学、翔安一中、厦门市翔安区刘五店中学、厦门市翔安区彭厝中学等五所中学36名初、高中体育教师。

2.2.4 数理统计法

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运用体育统计学方法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三学生学习运动损伤实践教学课兴趣度

表1 学生学习运动损伤实践教学课兴趣度一览表

从表1可知,我校高中学生在运动损伤实践教学课学习态度上,人数、比例没有太大的差别。说明高中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心理需求,他们不仅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学生有396人,占92.74%。当然,从表中还可看出有小部分学生持有不同的态度,如:认为无所谓人数21人,占4.92%,没兴趣学习的人数有10人,占2.34%,二者比例达7.26%。其主要原因表现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体育锻炼可有可无;身体素质较差,害怕别人耻笑,不敢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缺乏相互间交流与合作,导致他们失去锻炼的信心等等。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可喜的一面,那就是大多数的学生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是对体育技能的教学,还是对体育锻炼的主动参与,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也体会到在平时锻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当同学们在运动中出现受伤或不安全因素时,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样的,当他人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一样会主动、乐意去帮助他人。因此,他们希望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技能和方法,既能预防在运动中受伤,又能自我救助,更重要的是还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受伤的同学,避免加剧更大的伤害。

3.2 运动损伤项目及类别特征情况

表2 运动损伤项目及类别结构统计表(%)

从表2获悉,在提供的六大类体育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人数最多、次数最频繁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受伤人数分别有45人、39人,受伤率分别达到10.54%和9.13%。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篮球和足球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对抗性、技术性、观赏性等特点,加上这两项球类运动肢体接触概率较高,容易造成碰撞、摔倒、损伤等后果。其次,是田径和排球运动项目造成的意外事故,二者损伤的比率分别为7.96%和6.09%,而武术和体操项目损伤的比率较低,分别为5.62%、4.68%。但不管是哪类运动项目,其损伤的种类主要是有以下四种:皮肤擦伤、关节扭伤、肌肉拉伤和骨折等。

3.3 导致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表3 学生运动损伤主因一览表

从表3数据分析,导致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男、女生人数分别为66人、77人,比例高达32.84%和34.07%,人数之多、比例之高,应引起每个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在罗列的运动损伤原因中,思想不重视、准备活动不充分二者比例最多,男、女生数分别为31人和45人,分别占了15.42%、19.91%;技术不准确人数分别为10人、17人,比率相差不大;而体能、身体素质差及场地设备、其他等原因,三者人数分别为25人和15人,分别占12.44%和6.64%。

从中看出:学生对预防运动伤损的认识是不到位的,他们在课堂教学、课余训练活动中,时有消极对待、麻痹大意等现象,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运动损伤时有发生。当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仍有一部分的学生自我预防和保护意识较强,他们能针对运动项目的特点、个人素质的差别性、场地器材等实际,做好防范措施,如: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熟悉比赛规则,学会简单的疗伤方法等等。

3.3.1 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毫无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不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没有主动参与课内、课外、校外及节假日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因急功近利、骄傲自满、情绪急躁或争强好胜等原因,导致不能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及持之以恒等原则而锻炼,抱有这些思想的学生达到44人,占10.30%。

3.3.2 对准备活动的目的性认识不够,共有32人,占7.49%。他们认为做准备活动会消耗体力、降低体能,从而影响到后续的运动效果,因此他们抱有应付了事或尽量不做、少做热身活动等态度。

3.3.3 技术动作掌握不准确。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存在着自卑、惧怕、缺乏自信心等不足,以致发生不该有的伤害事故,此类人数有27人,占6.32%。

3.3.4 不能深入了解身体机能。产生此原因的人数共有25人,占5.85%。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考虑运动的时间、强度、次数,导致运动负荷过大而产生疲劳感;不了解自己的体能、技能状况,凭着自己的兴趣参加体育活动;缺乏对锻炼过程的检测与评价,经常感到精疲力尽;身体患病初愈阶段,未能适当调整锻炼计划,造成情绪低落、紧张;对人体结构特点毫无了解,在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仍盲目参与剧烈的活动;出现运动损伤或疲劳后不能很好的休息、调整,造成运动损伤或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3.3.5 场地器材设备方面。在受测对象中,男生、女生分别有6人、3人认为运动损伤的原因在于场地器材因素,二者比例达2.11%。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体现在没有翻松沙坑的沙子;对使用的器材未进行安全性检查,如单杠、双杠的牢固性;体操跳箱螺丝松动等。

3.3.6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通过对翔安区五所中学36名体育教师的访谈,发现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着偏颇的现象,他们认为体育既然是一门技能学科,除了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运动技术外,无需再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因此,他们淡化乃至忽视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有关体育保健知识的教学。

3.4 学生运动损伤处理方式分析

表4 运动损伤特点及处理方式分析统计表

表4是各随机抽取60名男女生进行实践操作实验的分析表。数据表明,二者在运动损伤处理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3.4.1 扭伤。大多数的学生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人数高达96人。主要是:对受伤部位及关节采取按、压、揉等方式进行处理。只有24个学生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加压包扎的方法,并应用喷药、冷敷等手段给予应对。

3.4.2 肌肉痉挛。数据显示共有77个学生掌握了对肌肉痉挛受伤的处理方法,比例高达64.17%,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数据。但仍有43人未能正确采取应对措施,他们平时没有接触过牵引、揉捏肌肉的方法。在牵引、揉捏过程中不敢太用力或用力不准确,如:有的用力太大,造成肌肉第二次伤害,有的用力太轻,则达不到处理的效果。

3.4.3 运动晕厥。数据显示只有13名学生采取正确、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让患者仰卧,解开衣带,抬高下肢等。而有107个学生,采取的急救方式是不妥当、不正确的,这些学生或没有遇到晕厥现象,或没有经历过救助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主要采取给患者喝水、做人工呼吸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甚至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3.4.4 环形包扎法。作为绷带包扎法中最简单、最实用的环形包扎法,学生有114人未能掌握正确的包扎方法,他们都出现“包了又拆,拆了又包”这样反复包扎的现象。只有6个学生能较熟练地利用绷带进行包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平时除经常上网查看有关医疗保健知识外,还通过观看电视节目等渠道学习相关保健技能,同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以致用能力,如:外出旅游携带一些常用药品、绷带之类的东西,以备应急之用,做到防患于未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在预防运动损伤认识方面,大多数高中学生认识不充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体育学习及运动训练中,思想不重视,缺少相关的有效的保护、防范措施,锻炼目的性不强等,导致运动损伤时有发生。

4.1.2 在学习运动损伤实践教学课方面,有92.74%受调查的学生,具有较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希望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在能结合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4.1.3 在运动损伤类别中,受调查学生的受伤症状差异较大,最常见的是皮肤擦伤,占7.55%,其次是关节扭伤,占6.11%,最后是肌肉拉伤和骨折,比例分别为5.63%和0.22%。而球类是学生运动损伤人数最多的活动项目,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

4.1.4 在运动损伤处理方面,被随机抽取调查的120名学生在出现扭伤、肌肉痉挛、运动晕厥、环形包扎法等症状时,仅有25%的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处理,其中肌肉痉挛是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这主要得益于教师平时的传授。反之,面对其它症状,学生采取的方法要么是错误的,要么就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4.2 建议

4.2.1 加强保健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掌握必要的保健学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每学期可利用期初、期中或雨天时间,安排2-3课时的理论学习,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授课,让学生懂得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并在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下,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同时,要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诊断,提高自我预防、自我救助、自我处理等能力,减少受伤率,提高运动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4.2.2 培养学生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遇到困难或紧急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害怕、不知所措等症状。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不被困难和挫折所压倒,以此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稳定性,提高学生处事不惊及处理伤病的自信心,例如:当同学在练习中出现小腿肚抽筋时,对其小腿肚进行按摩和揉搓抽筋部位处理,有效缓解学生的病情,让学生在提高自我保护的同时,主动帮助他人,促进人的交往活动,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2.3 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热身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在运动中损伤,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热身活动及准备活动,对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同时要应根据学生特点、练习内容、运动强度、季节气候等实际,确定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和运动量,尤其要加强易伤部位的热身、保护作用,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锻炼效果。

4.2.4 提高学生安全运动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知晓科学体育锻炼对构建健康体魄,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题讲座、分组讨论、创设情境与技能学习等环节中,提高学生安全运动的能力,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生命安全保障;了解体育活动的安全常识,熟悉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基本掌握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增强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

4.2.5 加强安全保护与帮助工作。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保护工作,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确定保护与帮助的对象,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等,确保学生的活动安全。同时,要注重场地器材的检查、维护与安排,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确保学生安全、健康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保护和帮助能力。

4.2.6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自觉上好体育健康课,经常参加体育课外锻炼;明确锻炼的目的与意义,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预防、减少运动损伤;教会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科学、有效地付诸实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体育健身健康安全而富有成效。

[1]黄景华.中学体育运动损伤急救实践教学开展状况调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3(11).

[2]王美莲.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3(5).

[3]杨少昌.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保山师专学报,2013(9).

[4]王飞.浅谈中学体育课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科学教育,2014(3).

(责任编辑:林秀春)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体育锻炼技能
高级技能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2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0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中国火炬(2012年1期)2012-07-24 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