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实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11-14 07:40刘石柱
西北人口 2016年6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老年人

刘石柱,唐 怡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实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石柱,唐怡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地方的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文章应用WHOQOL-BREF(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和自制问卷在南京市秦淮区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及社区进行调研,测算并比较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人与非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并利用相关定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医养融合服务较显著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医养服务满意度及子女负担状况会对医养融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鼓励推行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准确定位医养融合发展路径;全面优化医养融合服务水平与层次;积极转变养老理念,给予老年人群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是进一步提高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有效策略。

老龄化;医养融合;生命质量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与时俱进,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这种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达到3500万,慢性病、空巢老人均已突破1亿大关。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点,这将会给医疗资源供需、社会保障负担以及老年产业发展带来无限挑战和机遇。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将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有助于“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的实现。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也叫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最早是以一个社会学指标形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50-60年代逐渐兴起,随后生命质量研究在政治领域被承认并应用于医学,70年代末以后,学界开展广泛的关于生命质量的各类研究。Levi[1]认为生命质量是由和人或群体感受到的躯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良好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测量结果用幸福感、满意度或满足感来表示。Lawton[2]指出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并强调生活质量在结构上应包括评估、个人标准、社会规范、人与环境、时空等方面,而在内容上应包括行为能力、感知、环境、心理等方面。关于生命质量的测量方法,针对使用的对象、范围、研究目的的不同生命质量测量量表主要有三类:普适性量表(generic scale)、疾病专用量表(disease-specific scale)和领域专表(domain-specific scale)[3]。在对生命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同时,各国学者开始关注老年人群这一特殊群体。老年人群生命质量与普通人群生命质量相比,有其共性也有特殊性。共性表现在老年人群是普通人群的一部分,反映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综合判断,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的评价。而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特殊之处在于更强调健康状况对其生命质量的重要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几乎所有老人都面临罹患疾病的风险。

近年来有关生命质量与养老模式的研究发展的很快,特别是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出现之后。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其本质就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医养融合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4]。更通俗地来说,一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的实践,其本质都可以被理解为医养融合的范畴,这种养老模式创新了单一养老方式,拓展了养老方式的内涵与功能,体现出医养融合的兼容性与持续性,在养老与医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就目前情况看,一些城市在关于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方面的探索是比较成功的。那么,医养融合型的养老模式是否对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如何提高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运用WHOQOL-BREF(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南京市秦淮区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社区的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进行测算评分,并与非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差异。生命质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维度。生命质量评分为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次,对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在现有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地选取南京市秦淮区医养融合试点的养老机构和社区。由于调查所在的养老机构及社区探索并开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已有3年以上,因此具有一定参考性。本次共发出问卷580份,其中医养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非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和94.6%。

WHOQOL-BREF经过中山大学方积乾教授等人翻译成中文版并经过一定的信度、效度检验,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该量表由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领域的24个条目及2个独立的条目,共26个问题条目组成。其中:1.生理领域:疼痛与不适,精力与疲倦,睡眠与休息,行动能力,曰常生活能力,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工作能力;2.心理领域:积极感受,思想、学籍、记忆和注意力,自尊,身材与相貌,消极感受,精神支柱;3.社会关系领域:个人关系,所需社会支持的满足程度,性生活;4.环境领域:社会安全保障,生活环境,经济来源,卫生保健服务,休闲活动,获取新信息、技能的机会,居住地环境条件(污染/噪声/交通/气候)。除上述四个领域的测评外,另有两个独立条目。

基于已有研究中揭示的可能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众多因素及本次研究的实际调查情况,自制调查问卷中将相关属性划分为人口社会学特征、患病相关情况、健康素养、家庭及外部环境四个部分,并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究其对医养融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医养融合服务满意度变量评估对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以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评分作为因变量,得分越高,表示该维度的功能状况越好,生命质量越高。从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和环境维度分别评分作为参考。

本研究参考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养老机构实际情况及公共管理专家意见,将可能影响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各类因素作为自变量,具体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年龄、性别、来源地、医养时间、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均月收入),患病相关情况(生活自理情况、慢性病状况、患病时付费形式),健康素养(兴趣爱好、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时间、主动获取保健知识情况),家庭及外部环境(子女数量、子女负担、家庭和睦情况),医养融合服务满意度(助餐、助洁、助急、助医、转诊、休闲娱乐情况、护理人员服务情况、整体幸福感),自变量的具体赋值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老年人群基本情况

从整体来看,本次随机采访的老年人群中,男性的比例大约45.5%,女性的比例大约54.5%,80岁以上的占58%,且大多数老年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身体的健康状况不是很理想。这显示出受访老年群体样本特征明显,在生理方面大都存在相同的困扰,即疼痛、疲劳、行动能力差、需要生活照顾、药物依靠等,表现为老年人对于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不满意[5]。这部分也是调研的主要对象,凸显了我国老年人口普遍存在高龄和慢性病缠身的问题,表现为养老与医疗问题的相互交叉。其中,医养组与非医养组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分别占67.3%和64.1%,家庭年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者分别占44.3%和43.4%,调查结果还显示,69.9%的老年人收入来源于依靠离退休工资,其次来源于子女供养(见表2)。尽管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但由于子女照料等原因,老年人群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

表1 变量赋值情况

(二)对老年人群生命质量得分的测算与比较

根据WHOQOL-BREF测算,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在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维度均高于非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群,在生理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维度差异非常显著,其中环境维度差异最为明显(见表3)。研究发现,医养融合型养老养老模式下生活的老年人拥有更好的环境氛围,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同时给予医疗的支持,会使老年人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并且这种安全保障在心理层面和社会关系层面会体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社会支持和社会隔离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老年人与家人、亲戚、邻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6]。通过比较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与非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的得分,我们发现医养融合在试点的养老机构、社区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医养融合型的养老方式切实地为老年人群解决了养老与医疗交织的实际困难,实现了机构、社区和家庭的衔接互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群晚年生命质量。正如WHO倡导的那样,在老龄化的过程中,要积极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参与社会和获得保障的比重,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三)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深入探析各类因素对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表1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患病相关情况、健康素养、家庭及外部环境、医养融合服务满意度五类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其中医养融合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见表4),探究上述变量对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并比较各类因素对其影响的差异,提取具有显著性的变量(见表5)。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可以解释37.7%的方差。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3 医养和非医养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各维度差异分析

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医养融合服务满意度在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维度具有显著性,医养融合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生命质量正相关,即老年人对医养服务越满意,他们的整体幸福感及生命质量就越好。这与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不谋而合,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老年人群是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最直接的感受者,当医疗服务技术和养老保障合二为一之后,医养融合服务的形式、内容、层次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是医养融合型的养老机构或是社区,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能改变。

表4 医养融合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分析

表5 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经研究发现,子女负担状况显著影响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遵循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与道德舆论来看,子女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成年子女可以说是年老父母基本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的唯一提供者与精神寄托,子女负担状况好,父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程度就高,这种代际依赖区别于其他外部条件对老年人生命质量产生的影响。王萍、李树茁[7]的研究也表明老年人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代际间双向的家务帮助和情感支持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四、结论与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老年人面临的养老与医疗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传统的养老模式并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而医养融合型的养老模式能更好地提供老年人群晚年生活所需的保障,即以专业、便捷的特点满足健康养老的要求。因此研究结论有现实意义,能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晚年幸福感提供建议。

(一)鼓励推行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准确定位发展路径。医养融合型的养老模式较好的缓解了老年人群养老与医疗交叉的尴尬,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生命质量起到“安全网”和“稳固器”的作用。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准确定位其实践形式、契合地区的人口结构、实际医养需求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医养融合相关法规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支持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8]。准确定位医养融合发展路径,把握资源优化整合程度,加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相互衔接,真正为老年人群着想,让老年人得到信任与满足。

(二)全面优化医养融合服务水平与层次。老年人群是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医养融合的服务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医养服务的满意情况。因此,尤其要注重医养融合的合理建设,做到科学规划,积极探索构建长效稳定的服务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和随意行为。要加强医疗与养老环节的衔接沟通、密切配合,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益,当前大多数地方既然已经选择了这种方式,就应该贯彻可持续的医养融合模式,而非一时兴起。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注重提升对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的改善,加强护理人员数量与质量综合建设,积极探索依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2.实现医养融合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模块的功能衔接,实现服务的规范化。

(三)积极转变养老理念,给予老年人群更多关注。在我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比例为21.4%,当老年人处于隔离的高度风险之中,消极的健康后果会随之而来,这种社会隔离是缺乏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并会由此导致社会网络缩小或者缺失,进而引发了心理和/或生理消极结果的状态[9]。充分的关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悦,拥有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事务,扩充了自己的社会支持脉络,并通过鼓励、互助来获得情感支持。同时,老年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要与时俱进,学习与时代同步的科技和知识,让老年人参与其中,构建“适老”的文化环境[10]。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研究工具选择存在不足。目前有关生命质量测量的量表有很多,本文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选择较易完成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对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进行测算。另一方面,所选取的指标能否有效针对医养融合型的老年人群进行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检验。此外,本文还涉及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完善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及服务功能研究等。✿

[1]Levi L,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Population,Environment,and Quality of Life[M].New York:Spectrum Publation,Halsted press,1975.

[2]Lawton,M.P.A Multidimensional View of Quality of Lie fin Frail Elders[M].Academic Press,1991.

[3]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J].中国医院,2013,17(11):21-23.

[5]FLÁVIA REGINA DE ANDRADE VARELA,ROZANA MESQUITACICONELLI,ALESSANDROGONÇALVES CAMPOLINA,etc.Quality of Life Evaluation of Frail Elderly in Campinas,São Paulo[J].REV ASSOC MED BRAS,2015,61(5):423-430.

[6]高月霞,陈德喜,庄勋,等.南通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28-3931.

[7]王萍,李树茁.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J].人口研究,2011,35(1):44-52.

[8]程亮.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发展新路径探究[J].中州学刊,2015,37(4):78-82.

[9]张硕,陈功.中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4):66-76.

[10]李春根,唐韵.完善深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调查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5,8(5):19-31.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Based on Medical-nursing Care Models and Its Factors

LIU Shi-zhu,TANG Yi
(School of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

With the aging of our population deepened,the initial pilot have been achieved a certain stage by policy of medical-nursing care.This paper conducts a field research in Nanjing Qinhuai District by WHOQOL-BREF(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and homemade questionnaire to calculate score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within two groups:(1)the elderly living in medical-nursing care models;(2)the elderly without medical-nursing care models.Data includes 291 copies and 265 copies respectively,using linear relevant quantitative model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he study found:medical-nursing care mode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satisfaction degree of medical-nursing care modes and affordability of children are main factors.Encourage practising the medical-nursing care medel,clearing the localization of medical-nursing care development path;fully optimized the level of medical-nursing care services;and tranforming endowment concept positively,and giving the elderly more concerns and supports becomes effective strategies response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based on medical-nursing care models.

Aging Society;Medical-nursing Care;Quality of Life

C913.6

A

1007-0672(2016)06-0086-06

2016-05-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JC630140)。

刘石柱,男,安徽六安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卫生管理;唐怡,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医养当兴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