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型人才流动的测评研究

2016-11-14 07:40李春浩牛雄鹰张向前
西北人口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西知识型灰色

李春浩,牛雄鹰,张向前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2.国立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型人才流动的测评研究

李春浩1,牛雄鹰1,张向前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2.国立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作为特殊性人口资源,知识型人才的流动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文章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基于2006~2014年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区域内20个市的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研究发现,厦门、莆田等八大城市较为合理,福州、泉州、温州等五大城市偏高,三明、南平、宁德、衢州等七大城市偏低,通过与人口净流动量等相比出入不大。这与区域制度、经济、文化、科技、自然五大环境密切相关。据此,文章从协调组织、产学研联合、产业转移、“海西”文化、教育体系、生态经济等多方面提出促进海西知识型人才合理流动的建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型人才流动;灰色关联模型

一、引言

由于承载着知识技术扩散的作用,而且属于世界各国竞相竞争的稀缺性资源,知识型人才流动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1]。OECD将人才的流动分为外部性人才流动(国际、国家、区域)和内部性人才流动(职业间)[2]。截止到2013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区域经济体间知识型人才的流动更为普遍,出现“孔雀东南飞”、“候鸟型人才”的现象。根据区域流动人口在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标准,这三大地区均进入了人口活跃流动区[3]。对于人才流动测度的标准或方法,胡瑞卿(2006)构建了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综合指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并以深圳某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4]。胡瑞卿、张岳恒(2008)以职业部门维度为例构建了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测评方法[5]。C.Carolina(2008)根据西班牙Ramóny Cajal科研项目资助的1771名科学家为例,测出2002~2005年期间各年西班牙科学家的流出率[6]。陆慧(2008)通过构建劳动力流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苏北地区劳动力流失程度的等级定位为严重[7]。刘俊婉(2011)以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被引频率最高的前250位杰出科学家为例,以工作年限与不同机构(国家)数量的比值分析了不同领域科学家的职业流动频次和频率[8]。田瑞强、姚长青等(2014)以233名科学家的履历信息为基础,测量得出高层次科技人才地理维度的流动率平均为40%[9]。整体而言,有关人才流动程度或水平测评的内容不多,深度不够,有些学者主要以职业间的流动为主进行测量,虽构建了完善的测评指标体系,但繁杂不易操作并未进行测量;有些学者只是关注短期的学术交流,未考虑人才长久的流动情况;更很少涉及到知识型人才这一特殊人才流动的定量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是长三角、珠三角交汇点和出海通道以及中国大陆通往西太平洋的门户,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海西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受到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夹击,区域内外知识型人才的流动水平不断提高。以地区知识型人才占劳动者比例的方式衡量知识型人才流动的方法进行测量(纪建悦、朱彦滨,2008)[10],发现海西知识型人才流动比较明显,如图1所示。由于知识型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导致“中心流”、“双向流”、“洋流”的现象比较明显,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浪费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才匮乏[11]。因此,文章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借鉴学术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大专及以上的社会从业人员定义为知识型人才,将其流动定义为区域所具有的社会政治环境对知识型人才的吸引力所导致其流入和流出,构建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知识型人才的流动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海西20市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为海西合理布局人才资源、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以及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提供支持,也为学者测度人才流动水平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数据均来自2007~2014年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省历年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由笔者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得出。除特殊说明外,文中所得数据均来于此处。

图1 海西人才流动情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流动水平测度

(一)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Grey Correlation Model)是一种解决“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有效方法。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许多数据不完善、不连续,呈现不规律性,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能够有效地弥补数理统计方法所导致的缺憾。灰色关联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主要内容之一,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参考序列(最优值)与比较序列联系紧密程度,曲线越接近则关联度越大,与最优值越接近,研究对象的评价值越高。灰色综合关联度是根据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不仅体现了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相似程度,而且体现了相对于始点表征序列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更为全面、合理。因此,此处运用灰色综合关联度进行测评[12]。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参考序列是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即因变量因素{x0};比较序列是指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即自变量因素{xi}。

参考序列:比较序列:

2.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通过求初值像可以消除数据的量纲,避免数据物理意义对结果的影响,如下:

计算始点零化像(D称为始点零化算子):

记为:

其中:

4.求关联度

灰色绝对关联度:

灰色相对关联度:

5.求灰色综合关联度

其中0<θ<1,一般取分辨系数θ=0.5,提高关联系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6)根据钱玲飞(2011)[13]等学者的研究,可以根据关联度计算影响因子权重,即:

则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公式为:

(二)海西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

文章参考陆慧(2008)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指标体系,包括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个方面,静态指标主要从人才数量和质量体现,动态指标主要从人才变动的数量和质量来体现,文章以大专及以上的社会从业人员数量来衡量人才数量,以研究生及以上社会从业人员衡量人才质量,如表1所示,以此对海西2006~2013年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进行测评。

表1 知识型人才流动指标体系

表2 2006~2013海西各市灰色综合关联度值及平均值

由于数据可以分为效益型指标、成本型指标、适宜型指标,对效益型指标:

对于成本型指标:

由此构建理想型的知识型人才流动的参考序列。

利用2006~2013年海西相关数据根据以上公式可以求得海西20市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及平均值,如表2。

由此可计算出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D0i及其排名,具体如表3、表4所示。

表3 海西各市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

三、海西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实证结果分析

(一)海西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实证结果验证

根据表3和表4,温州、泉州、赣州、福州、上饶五大城市流动水平居于前五位,而居于后五位的城市有三明、丽水、衢州、潮州和鹰潭,其他城市基本处于10%~20%之间。温州、泉州、赣州、福州、上饶流动水平比较稳定,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丽水、衢州、潮州、鹰潭流动水平也较为稳定,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福州、厦门、宁德流动水平有上升趋势,而南平、抚州、梅州流动水平不断下降。为验证实证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文章借鉴纪建悦、朱彦滨(2008)的研究,以人才绝对值年变动数反应人才流入流出状况。结果如表8所示,其中海西东部的泉州人才流动水平最高,达211.15万人,与温州(10.24万人)、福州(10.24万人)、漳州(5.61万人)、赣州(5.26万人)居于前五位;海西北部的鹰潭人才流动水平最低,为0.79万人,与潮州、梅州、抚州、衢州均居于后五位。此处上饶、三明、丽水分别居于第7位、12位、14位,而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中漳州、梅州、抚州分别居于第6位、10位、12位,有一定的区别。与海西20市人口净流动量作对比差别也不大,具体如表5所示。

(二)海西知识型人才流动合理性分析

人才流动实现了人才的有效配置,有利于知识转移和扩散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人才流动会导致区域人才失衡、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知识型人才的流动需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著名劳动经济学家C.A.摩尔根认为不同层次人的流动率达到10%~15%,就可以“达到一切实际目的”[14]。莘国梁(1989)认为结构性流动率(经济与技术为原因)为8%~12%最佳,自生性流动率(个人意愿、家庭等因素所导致的)为2%-3%最佳,即社会人才流动率为10%~15%最佳[15]。由此可见,厦门(13.02%)、莆田(11.57%)、龙岩(10.02%)、抚州(10.85%)、汕头(12.65%)、梅州(11.70%)、揭阳(15.35%)七大城市知识型人才流动较为合理,而福州(26.05%)、泉州(35.72%)、漳州(16.63%)、温州(38.38%)、赣州(26.27%)、上饶(21.45%)六大城市知识型人才流动偏高,三明(8.69%)、南平(9.61%)、宁德(9.77%)、衢州(7.44%)、丽水(8.12%)、鹰潭(3.21%)、潮州(7.12%)七大城市知识型人才流动率偏低。在海西各城市知识型人才流动情况中,东部沿海温州、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总比例为50.0%,西部鹰潭、抚州、赣州比例为14.0%,海西北部上饶、丽水、衢州比例为12.0%,南部梅州、揭阳潮州、汕头比例为15.0%,中部南平、三明、龙岩占比9.0%,这反映了人才东部沿海集中趋势,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相关。但上述人才流动合理程度的划分标准并不一定合理,如美国人才流动率高达20%,甚至硅谷人才流动率高达50%[14]。如表5所示,虽然温州、泉州、福州、赣州、上饶的人才流动水平偏高,但相应的其知识竞争力水平、可持续竞争力都比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较为合理的莆田、龙岩、抚州、汕头、梅州、揭阳较好,而厦门知识竞争力水平、可持续竞争力均居于海西20市之首。由此可见,高的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不一定利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低的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一定不利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人才流动的合理流动程度进行重新划分。

表4 海西各市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排名

图2 海西各市知识型人才流动水平对比

(三)海西知识型人才流动的动因

海西20市知识型人才流动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首先,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等因素相关(Carr,2005)[16]。如我国虽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但以此为基础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改革等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改革不彻底、腐败等现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产业层次高、职业发展空间大,有利于科学教育、人文环境、社会保障等的提升,实现区域环境整体优化。其次,收入、工作环境和个人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最大(Mao&Guanfeng等,2009)[17]。科管人才更重视城市文化、休闲娱乐、住房优惠、子女教育、夫妻分居等,负责人则更倾向于宏观上的人才政策(潘朝晖、刘和福,2012)[18]。而对个人而言,流动意味着收入与成本的对比,尤其心理成本、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子女教育等重新规划。再有,R&D经费是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首要原因(纪建悦等,2008),良好科技环境能够有效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合理布局,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发挥知识型人才的潜能。此外,自由开放合作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人才创造性活动的开展,而文化的培养和传播(如教育)对文化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如过度强调自我、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不利于知识型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后,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人胸怀、眼界的开拓和其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尤其随着“雾霾”、“癌症村”等污染的产生,必然影响人才对工作地方的抉择。

表5 海西20市人才及人口流动情况

表6 2013年海西各城市人才流动水平及其竞争力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为促进海西区域知识型人才合理流动,加强海西内外联动发展,文章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构建协调组织,促进区域内外联动

首先,可以由各省市牵头,人事部组织,或者由海西各界相关人士组成的“跨界治理组织”,或松散型或实体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会议,加强沟通、组织、协调、规划,确定人才交流合作的共同目标,处理人才互动中的相关事务如户籍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人才租赁、教育培训等事务,促进人才流动。其次,构建监督评估机制,一是制定覆盖海西经济区的人才流动法律,依法管理,强制实施,对人才的智力成果、产权予以保护;二是有必要组织由海西各省市专家、学者等共同监督评估,并引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以落实有关人才流动的政策、协议、意见。

(二)加强产学研联合,深化产业区域对接

首先,构建海西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面的会商机制,一是打破产学研之间的藩篱,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享研究成果;依托于海西原有的科技园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成立高科技园区,集聚海西高科技企业,进行人才开发。其次,实行“人才+项目”的有机交融,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网络工程等方面加以合作,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最后,深化海西区域产业对接。各省市要明确城市定位,确立本市主导产业,实行产业区域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错位发展,避免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

(三)营造“海西”文化,实现人才共享

首先,海西各省市可以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商讨签署《海西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在艺术文化节、演出院线、图书、电影院线、网络等方面的合作与建设,加强文化人才以及文化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共同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平台,提升“海西”文化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其次,除电视台、报纸、电台之外,海西还可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海西各城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宣传,注重地方特色与海西特色并重的效果。最后,要营造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借助于新媒体的力量宣传创新文化,积极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树立“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念,确保人才的知识收入和智力资本收入的神圣性。

(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改善育人环境

教育是我国知识型人才形成的核心载体,一方面海西各省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实行教师、校长、管理人员的双向交流任教;高校可以推行“分段对接”和“校校企”“订单式”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展开学术交流,促进思维碰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或在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进行联合办学,形成海西各市师资共享的区域性教育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重大项目可以引进或聘用外籍专家指导,并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去国际名校开展讲学、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或长期留学、科研活动等。同时,根据海西产业人才需求状况来设置学科及专业方向,在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培训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形成各市师资共享的区域性职业培训体系。

(五)优化基础建设,倡导生态经济

首先,海峡西岸要以闽南金三角、福州、温州、汕头为重心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形成以福州、厦门、温州为中心的一级二元城市群,以泉州、漳州、汕头等为中心的次级二元城市群;科学布局工业、交通、学校、生活区、绿化、商业服务、科研单位等,并注意水电热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的构建。其次,海西可以借助福建、浙江、广东的海港优势,建设信息化港口,并科学布局机场、高速公路路线,最终实现外接台湾海峡、内联长三角、珠三角、内陆腹地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最后,海西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理念,设立严格的环境指标,坚决淘汰“三高”产业。同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如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助政策、耕地占用补偿等等。✿

[1]张向前.知识型人才流动研究[J].经济管理,2007(6):23-29.

[2]OECD.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 markets:Mobility and flexibility[EB/OL].[2014-09-14].http://www.oecd.org.

[3]Brettell,Caroline B.,and James F.Hollifield,eds.Migration theory: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M].New York:Routledge,2014:12.

[4]胡瑞卿.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综合指数评价法及其指标权数的确定[J].中国软科学,2006(7):151-158.

[5]胡瑞卿,张岳恒.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程度的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测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189-193.

[6]Cañibano C,Otamendi J,Andújar I.Measuring and assessing researcher mobility from CV analysis:the case of the Ramóny Cajal programme in Spain[J].Research Evaluation,2008,17(1):17-31.

[7]陆慧.人才流动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兼议江苏省苏北地区人才流动状况[J].经济论坛,2008(4):60-64.

[8]刘俊婉.高被引科学家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192-197.

[9]田瑞强,姚长青等.基于履历数据的海外华人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研究: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4(19):92-99.

[10]纪建悦,朱彦滨.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5):32-37.

[11]王伟英.人才流动中地区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8-31.

[12]刘思峰,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0-160.

[13]钱玲飞,杨建林,张莉.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学科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权重分析——以情报科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16):37-41.

[14]C.A.摩尔根.劳动经济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49.[15]莘国梁.多大的社会人才流动率为最佳?[J].中国人才,1989(2):10-11.

[16]SC.Carr,K Inkson,K Thorn,From global careers to tal-ent flow:Reinterpreting‘brain drain’[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5(40):386-398.

[17]Mao G,Hu B,Song H.Exploring talent flow in Wuhan automotive industry cluster a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J].November,2009,122(1):395-402.

[18]潘朝晖,刘和福.科技与管理人才流动因素的认知冲突研究—基于两个群体的比较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2):146-152.

Evaluation Study on the Level of Knowledge Talents Flow in the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

LI Chun-hao1,NIU Xiong-ying1,ZHANG Xiang-qian2
(1.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21)

The knowledge talents are special human resources,whose flow i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innovative strategic target.The paper took the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 as an example,and used the Gray Relation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knowledge talents flow of the region 20 cities based on data from 2006 to 2014.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eight cities such as Xiamen,Putian is more reasonable while that of the other five cities such as Fuzhou,Quanzhou,Wenzhou is less reasonable being too high,and that of other cities including Sanming,Nanping,Ningde,Quzhou and others is also less reasonable being too low.In the above third case,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et population flow.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f system,economy,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nature.Accordingl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asonable knowledge talents flow in the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the article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efforts in many aspects,such as coordinating organizations,joint research and product,industrial transfer,"Haixi"culture,educational system,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 on.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knowledge talents flow;Gray Relational Model

C961.9

A

1007-0672(2016)06-0039-08

2016-04-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闽台合作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1BJY003)。

李春浩,男,河南驻马店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化人才、区域经济;牛雄鹰,男,山东枣庄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等;张向前,男,福建仙游人,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才战略、产业经济等。

猜你喜欢
海西知识型灰色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海西画法影响下的康雍乾珐琅彩瓷画新风
浅灰色的小猪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感觉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型企业创新激励体系研究
爱在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