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风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34号
·民族医药·
壮医临床体质辨识初探
李凯风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34号
体质是指以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为基础,在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包括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在内的固有特质。体质辨识是指以人的体质为出发点,从体质状态及体质分类的不同特性,针对性的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因人制宜”地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本文从壮医基本理论体系入手,因人、因地制宜,重视人的先天因素以及在不同环境的体质状态,权衡干预措施,提出壮医特色临床体质辨识,为“治未病”提供新的方法与评估体系。
1.1壮医阴阳为本学说壮医认为,万物皆可分阴阳,万变皆由阴阳起,此即阴阳为本。壮族人民居住于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气候四季分明。随着日月穿梭,寒暑消长,壮族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加之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阴阳的概念在各个领域也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壮医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明代林富、黄佐编纂的《广西通志·卷十七》记载壮族民间“笃信阴阳”。老壮医罗家安在其所著的《痧症针方图解》中,就以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对各种病症进行分类,作为辨证的总纲。壮医认为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无非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其中阴盛阳盛的说法相对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说较为特殊,这是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因为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年气温偏高,是谓阳盛;同时,壮族地区也经常下雨,雨量充沛,是谓阴盛[1]。
1.2壮医三气同步学说及三道两路理论壮医三气同步理论认为,人由天地二气而化生,人的生、长、老、亡都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与天地之气紧密相连,息息相通;人体又是个小天地,上部为天,下部为地,中部为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制约化生;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人体健康无病。三气同步又是通过人体内的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两路(龙路、火路)的协调作用来实现的。“谷道”指食道和胃肠道,是五谷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水道”指人体水液进出的通道,水道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汗、尿,其调节枢纽为肾和膀胱;“气道”是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进出于口鼻,其交换枢纽的脏腑为肺。三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而处于健康状态。“龙路”是指血液的通道,其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龙路遍布全身,循环往来,其中枢在心脏。“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也即现代语言的“信息通道”,中枢在巧坞(大脑)。龙路、火路遍布全身,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并经中枢“巧坞”的处理,迅速作出调节与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2]。
总之,阴阳为本与三气同步学说是壮医天人相应自然观,三道两路是壮医的生理病理观。三道两路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脏腑阴阳功能失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谷道、气道、水道、龙路和火路的通调畅达不仅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也是壮医体质辨识分类的理论依据。
2.1体质分类的依据与意义人的体质特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在人类内部,因禀赋、性别、年龄、民族、种族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在人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如地区、气候、水质、土壤、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制度、劳动条件、阶级地位等社会因素,凡此互相交织,也不断影响着人体。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很早就意识到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人体体质的特殊性为主要依据的,体质强弱决定着外邪的感受与否,具体的体质特征又决定着疾病的发病类型[3]。因此,归纳总结出壮医对于各种人群的体质特征,运用于临床辨证辨病上,对探求病因、分析病机、判断病变性质与发展趋向以及治疗用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壮医体质辨识分类标准《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从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记载南方包括广西在内的情况看,应当包括壮族地区在内[4]。笔者根据壮医基本理论和中医相关学说,结合壮族地区环境特点以及临床体质调查,本着执简驾繁、符合实用的精神,提出以下6种壮医临床体质的分类设计(见表1),供临床参考。
2.3壮族人群体质特点从上表可以看出,因为壮族人群主要聚居于桂、滇、黔三省,这里气候炎热,山地多,雨量足,偏颇体质类型以热、湿为特点,即火路质和谷道质为多。既往的调查也表明,壮族地区以阳盛体征为特点的人群居多,其次为阴盛体征(湿型体质)的人群等[5]。
同时,壮族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体质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壮族群众喜食厚腻之品,平素也好喝酒,湿热之品加上天气炎热,使人体阳气发越于外,容易形成湿热偏盛的体质特点。从相关调查分析来看,火型体质(火路质)占的比例较大,而寒型体质(龙路质)人群占的比例较小,也说明了此点[5]。
表1 壮医临床体质辨识表
值得指出的是,临床所见体质往往不是单一类型的体质,而是交错夹杂,又可相互转化;另外,上述6种体质分型除同步质外,其他5种虽为体质分型,但又多为病理表现或结果,或有潜在的病理变化,因此又是“治未病”所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应引起重视。
总之,中医学以及各民族医学都有对体质的论述,壮医学是壮族人民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壮医理论中有关体质的论述和应用还有待于发掘和总结。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总结,并借鉴中医体质学理论的经验,结合壮医学理论特点,探讨建立壮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可能性,使壮医学和中医学以及其他民族医学有更广泛的交流。
(致谢:本项目得到黄汉儒名老专家指导及其学术工作室资助,特此感谢!)
[1]王柏灿.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理论渊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4):42.
[2]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5.
[3]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
[4]黄汉儒,黄景贤,殷昭红.壮族医学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60.
[5]唐汉庆,劳传君,林朝文,等.广西百色市壮族群众壮医偏颇体质类型分布调查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1-3.
(2016-07-20收稿/编辑刘强)
R29
B
1003-0719(2016)05-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