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玉 朱丹吴莉莉
摘 要: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事关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成长乃至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当前辅导员工作因责任大、风险高、地位低、待遇差,使得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数量严重不足。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意义,了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索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对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61-0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给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辅导员工作责任大、风险大、要求高、付出多和地位低、待遇低、无保障、无前途的矛盾,教师地位有名无实等,极大地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致使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短期行为,兼职辅导员积极性不高,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因此,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意义,了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探索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对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有知识的青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指导者和知心朋友,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事关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成长乃至学校的发展和稳定,辅导员工作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日趋多样化。在这样多元化的背景下,新时期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现象,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14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辅导员建设的文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辅导员主要承担“育人”的重任。除学生思政工作之外,辅导员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直接引导者。[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16号文件进一步拓展了辅导员职能,文件增加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能,包括帮困、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调适等工作内容。2016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修订案明确了“教育必须立德树人”,并增加了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教育方针由“德智体”,改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为“为人民服务”。这些修订的内容几乎都涉及辅导员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厌学情绪、精神颓废、心理抑郁,情感脆弱、人际关系紧张、对未来前途迷茫等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在大学,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广,对学生影响也是最深的。[2]许多实践证明,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往往打上辅导员个性的烙印,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可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三)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不仅是个教育者、引导者,还是管理者。在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一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现在的大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很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纪律观念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情感较脆弱等问题,使得心理疾病比例高,打架斗殴甚至自杀现象时常发生。安全稳定无小事。一个学校只要发生一件重大安全事件,就会影响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秩序。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第一线,其工作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程性的特点,肩负上传下达、保障学生安全稳定的重要责任。因此,辅导员队伍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目前,从各高校实际情况看,辅导员队伍层次较复杂,普遍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1) 一线专职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高职院校,数量少、编制少、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一方面,许多专职辅导员带几年就转岗,或离职,把辅导员作跳板,流失性很高;另一方面,因大部分高校编制有限,教师也在和专职辅导员争编制,因辅导员流失,挤占教师和行政编制,导致恶性循环,使一线专职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2)就业竞争激烈。在当前就业困难局面下,专职辅导员是大多数冷僻专业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还有大批来源于思政、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就业竞争十分激烈。一个岗位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竞争。招生专业各不相同。有编制的很少,大多是人事代理。(3)兼职辅导员缺口大,聘任难。因一线专职辅导员数量少,无法按国家规定的1比200配备专职辅导员,不得不需要大量的兼职辅导员。“专职”不够“兼职”凑。最头痛的是兼职辅导员聘任十分困难。每到开学季,各高校兼职辅导员特别难找。不管高校什么人、从事什么工作,愿带辅导员就行,完全是“买方市场”,哪里谈得上选聘?其能力如何、学历背景怎样根本顾不上,致使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政策执行不统一,各行其是。首先学历层次要求不一样,入职门槛有高有低。一般本科高校以留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研究生起点。其次专业要求不一。有的需要思政、心理学专业背景,有的和学校专业相关就行。再次,工资待遇不一,各校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拟定。(5)年龄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要么是入职不久的专职辅导员,要么是新进教师,少部分中青年教师只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带。高校一般都强制新进教师必须带。带过一届的教师一般都不愿再带,所以队伍一般比较年轻。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不稳定,流动率高
高校专职辅导员思想不稳定、流动率高,目前仍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地位低、待遇少,心理压力大,工作满意度较低,难以形成身份上的认同感。因此,很多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人心思调,一有机会就寻求转岗。辅导员工作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是过渡性职业,成为许多人就业的一个跳板。[3]据调查显示,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工作1—4年的占71.8% ,5—8年的占19.1%,9年以上的占9.1%。[4]可见,辅导员流动率很高。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共招聘专职辅导员33人,现在岗22人,8人转岗,3人调出。流失率达33%。许多人应聘辅导员,本科高校多数是为了考研过渡,许多高校对一些刚刚留校的辅导员承诺:工作一、两年后保送研究生。使得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些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性职业的情绪。[3]因此辅导员严重流失在很多高校早己成了司空见惯现象。[2]教育部高校思修课教委副主任郑永廷说:“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么就那么容易,随便什么人一进来就胜任,干三两年就走人?”这句话十分深刻地反映了现在辅导员流失的现状。[2]
(二)队伍年轻化,经验不足
目前招聘的辅导员主要是留校的本科生、招聘的研究生和刚进校的新教师,这些新辅导员由于年龄轻,工作时间短,社会阅历浅,经验缺乏。[2]这就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刚从学生转化为新教师的年轻人去当另一群大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确实勉为其难,力不从心。致使每届大学生都成为新辅导员的试验品。而一旦在辅导员岗位上待了3—5年,有了经验后就立即转岗、跳槽,使得辅导员队伍永远处于年轻、学历低、无阅历、无经验的恶性循环中。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误人子弟。这必然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难以完成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重托和期待。
(三)任务重,责任大
现在许多高校为节约资源,辅导员也兼班主任,他们除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外,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工作。身兼教育、引导、管理多重责任,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辅导员陪伴受教育者全部的大学生涯,具有全天候、全程性、全方位性特点。不但要求政治过硬,还要素质全面,组织管理能力强。其定位高、角色多、工作量大、对象复杂。[2]学生管理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工作时间长。[5]辅导员几乎是全责保姆,且上级管理部门的“婆婆”太多,什么事都要交给辅导员来管,还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基本力量。可谓任务重、责任大。
(四)收入少,地位低
各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轻辅”现象。专职辅导员和同等条件下的教师相比,付出比专业教师多得多,但地位、待遇低却比教师低,有的差距还较大,即出现所谓的“教辅倒挂”现象,从而造成辅导员心理不平衡。这也是目前辅导员体制的一大障碍。兼职辅导员状况更糟。在某些院校,辅导员一个月的津贴还不如教师的一次职业技能监考费。而有的学校专业教师每个月的校外实习指导费都在1000—2000元,辅导员一个月的工作量和一次几小时的监考简直是天壤之别,津贴和实习指导费比也是让人大跌眼镜。教师有教科研、专业技能大赛,成果机会多,名利双收;辅导员整天忙忙碌碌,工作似保姆,做“孩子王”,成果不易显。几年下来,和教师差距就拉大了。在许多高校,平时表现较好、开朗活泼、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若干年后就被从事教学岗位的同学甩到后面,不仅专业丢了,职称和收入也低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说辅导员在高校是弱势群体。
(五)发展渠道不通畅
现在许多高校专职辅导员入职后感到前途渺茫。有的研究生毕业入职多年,却还是人事代理,还在为正式编制而奋斗;有的职称多年难以解决,职务晋升更无指望。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编制投放、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往往阻碍重重,辅导员的前途问题,领导往往只是同情,但无实际行动。一方面,目前的辅导员发展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教育部现有的政策规定,各高校不能较好地落实,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执行不彻底。显然,造成大多数辅导员都不愿意长期潜心工作,后续发展渠道不通畅是原因之一。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领导重视,政策到位
辅导员的待遇、地位、发展等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高校领导是否重视。在众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重教轻辅”观念根深蒂固,辅导员只是配角。有关辅导员的政策国家早就有了,问题是各高校对既定政策执行不一,各行其是,许多政策执行起来阻力很大。为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健康稳定,首先高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行动上积极支持,辅导员的各项政策要认真落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只同情不行动。[2]从现实情况看,领导重视的学校,政策执行好,辅导员队伍就较稳定,工作也相对愉快。相反,辅导员队伍建设就较困难,队伍就不稳定。所以,只有领导和领导班子观念转变,进行顶层设计,保证各项政策得以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才更有保障。
(二)提高收入,改善地位
收入问题是个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之一。要让专职辅导员能够心理平衡、安心工作,收入和待遇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教辅”收入不能倒挂,至少和教师一视同仁。辅导员工作忙,责任大,应略有倾斜才是。在当前专职辅导员难以配备的情况下,兼职辅导员仍是各高校辅导员的主力军。兼职辅导员的积极性仍是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瓶颈,一直困扰着各高校。要想改变不愿当兼职辅导员的尴尬局面,每月200多元的津贴和大量的劳动付出极不相符,差距太大。兼职辅导员的津贴要大幅提高,对其担任辅导员的工作量按教学工作量对待。物质待遇不是万能的,但不考虑是绝对不行的。仅靠政策强制不是根本办法,也无法改变人们不愿当辅导员的被动局面。许多学者认为要严格辅导员选拔制度,把握好准入关口最关键。问题是现在人们都普遍不愿当,你到哪里选。只有解决了待遇公平问题,人们才愿意当,才有让你选拔的余地,否则一切都是空话。所以,提高辅导员收入,改善辅导员地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
(三)给予关爱,减轻压力
要以人为本,从关心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发展各方面入手,对辅导员应与专业教师在各方面一视同仁,并结合实际,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不断优化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2]不能一遇到什么事都一股脑都交辅导员去办、去管。要充分利用学校各机构、各部门、各社团,包括院系学生会、团委、宿管、保卫处、治保队等,分清责任,分流管理。比如:上课时间应由任课教师管理,晚自习由学生干部和助理辅导员管理,开展文体活动由学生会、团委管理,宿舍的事由“宿管”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以减轻辅导员的负担和压力。辅导员也是人,有家庭、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他们不是学生的“保姆”,不是工作机器。不要动不动就叫辅导员“立即到场”,出现了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辅导员工作不到位,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理解、关心支持辅导员的工作。
(四)完善发展通道
既要关心辅导员的眼前利益,也要关心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对专职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素质提高、学习进修等职业发展渠道要畅通。对兼职辅导员工作成绩突出的、能力强的要吸收到思政或学生管理岗位,给予提拔重用,充实到辅导员管理队伍中。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思政方面成果,应等同于教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辅导员大赛成绩应等同于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成绩,并作为评聘职务的条件。认真解决辅导员的职称评聘问题、干部的双重身份问题,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聘任,应采取“双规晋升”的办法。既可以按思政教育学科,也可按学科专业评聘,并在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实行指标单列、评议单列。[6]要切实为辅导员发展创造条件,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把关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改革招聘、选留制度
完善专职辅导员选聘工作,按国家相关政策严格选拔。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按学生人数,参照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岗位编制。但辅导员工作不能全部由专职辅导员担任。选择一个好的辅导员不容易,要预留一部分给教师做兼职,以便选拔、发现优秀的、有潜质的兼职辅导员,把他们充实到专职辅导员岗位或长期担任兼职辅导员。建议当年的新进教师不准带辅导员,只有经过在高校至少一年的磨合和锻练,方可当辅导员,以保障在校的每届大学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
(六)逐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目标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是基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的。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一部分辅导员乐意终身为之奋斗。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能力、经验要求很高的职业。辅导员的能力要求很多,但管理能力应是第一位的,包括教育、沟通、影响力等。有的学者提出辅导员专业化一定要有思政、心理学教育背景,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管理能力的观点是不妥的,是“专业化”理解的误区。管理工作是项综合技能,不能简单和某几个专业硬性捆绑。实践证明,通过正常渠道招聘的专职辅导员,有的并不适合做辅导员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把眼光放宽,扩大到整个教师队伍,在兼职辅导员中选聘优秀的教师长期担任辅导员,甚至可以在社会上招聘有阅历、有经验、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来担任。带得好的留下,走专业化的路。这才是专业化发展的健康途径。当辅导员应该是个荣誉。当得好的可提拔。辅导员应等同于专业骨干,属管理岗位。级别和待遇应略高于、优于普通教师。要营造人人争当辅导员的氛围。一位高校的总支书记曾向一位省教育工委书记呼吁“要让辅导员成为天下最阳光的职业,要在高校形成人人争当辅导员的局面”。这个理想较遥远,但确实值得决策者们深思。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当,政策得以落实,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娟.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104-106.
[2]王冬梅.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3]曲建武.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实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15-16.
[4]潘小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3):118-119.
[5]吴鸣鸿.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障碍与突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6]穆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08.
Plight in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Thought on Countermeasures
ZHU Ji-yu, ZHU Dan, WU Li-li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have important duties including educating, managing and serving college students, which are crucial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all-arou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n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colleges. Due to high responsibility and risk, as well as low status and pay, at present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is not stable and under-resourced. The authors think that college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counselors work, know the plight in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environment. These are important for enhancing college counselors morale and ensuring the teams stability and are also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manage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under new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class adviser; ideolog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