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苏州善人桥实验区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2016-11-10 07:57胡勇军
古今农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善人实验区农村

胡勇军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民国苏州善人桥实验区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胡勇军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乡村日益衰败的景象,苏州地方士绅张一麐和李根源等人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善人桥组织农村改进会,后并入实验区。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在活跃农村金融、推广农业技术、发展乡村教育以及乡村治安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类活动,对振兴当地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苏州;善人桥;实验区;改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呈现出一派衰败和破产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收入低下、负担沉重。在“农村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当时的中国爱国知识分子高呼“救济农村”、“复兴农村”和“农村改进”等口号,并深入乡村从事调查研究,开展实践性的建设活动,由此揭开了一股乡村建设的浪潮。这场运动持续了十多年,波及全国各地,“北至河北、南至广东、西至四川、东至江浙,不只在理论上,到处有人提倡乡村建设。定县、邹平、辉县、新造、巴县、昆山、萧山以及其他的好多地方,都有了乡村实验区的成立”。[1]这些团体组织与地方人士和政府机构合作,一起创立实验区,旨在通过新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流通金融以及建立公共卫生保障制度等措施,振兴当地农村经济。

在苏南地区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主要有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昆山和镇江成立的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和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金陵神学院在南京淳化成立的实验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无锡成立的黄巷、惠北、北夏民众教育实验区,学者对此也都有相关研究。[2]其实在苏州,乡村建设运动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笔者曾对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合作运动进行了研究,在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吴县的农村合作运动发展迅速,水平位于江苏各县前列。[3]除了政府当局提倡的农村合作运动之外,中国合作学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基督教青年和地方人士以及县政府,也一起合作成立了实验区和农村服务处,以图活跃乡村经济,然而目前学界对此并无研究。本文将重点论述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地方士绅合作成立善人桥实验区的过程,以及他们为振兴农村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一、善人桥实验区的成立及概况

善人桥位于苏州城外西南约二十余里,据《光福志》记载:“善人桥镇东接灵岩,西毗上堰,南滨太湖,北抵阳山,共辖五都三十二图”。[4]民国时期,善人桥为吴县二十七乡之一,设有乡公所,1928年更名为乡行政局。1930年1月,江苏省政府命令改乡行政局为区公所,经过讨论,吴县原有27市乡合并为19区,东前山等16市乡合并为8区,其余浒墅关等11市乡直接改为自治区,善人桥则辖入木渎第二区。[5]

1931年2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苏州召开第七届专家会议时,[6]经众人提议,决定在善人桥成立农村改进会,推举张一麐、李根源、胡庶华、江恒源、廖家楠为筹备员。筹备员与吴县县政府代表和当地热心人士,组织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委员会,委员除了张一麐等5人外,还包括邹竞、彭嘉滋、姚文达、李元凯、殷泰来、张一鹏。委员会于3月17日召开第一次会议,推举张一麐为主席委员,随后就开展调查工作,并聘请专家设计组织、制定章程、划分区域、筹措经费等。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委员会成立之初,首先向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孙鸿哲请求拨发开办费10000元,而孙厅长只准拨2000元。建设厅厅长换人之后,继任的厅长董赞尧又续拨3000元。后经结算,1931年上半年支出5751元(包括开办费),下半年支出2869.782元,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随后改进会又向建设厅请求拨发经费,经董厅长提议,江苏省政府会议通过,从1932年起,准许每年在吴县建设经费项下拨5000元。当年上半年支出有所减少,为1874.904元。[7]

善人桥改进会最高领导机构为会员大会,常设机构为委员会,由11名委员组成。执行机构原设计为干事制,成立之初委员会聘请丁超为总干事,后因丁超辞职,挽留无效。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改干事制为办事部制,张一麐暂时兼任主任一职,后聘请朱慰元担任。办事部下设总务股、农务股、教育股、保安股和建设股,各股设主任一名,干事若干。

善人桥改进会成立之后,吴县县政府奉江苏省政府命令,将善人桥从第二区中独立出来,于1932年1月1日成立第二十区。善人桥农村实验区的范围包括原吴县第二区所属的焦山镇、唐港和蒋港等乡,第三区所属的北山湾、观桥、篁村三乡,共计两镇十一乡。全区面积分为五都三十二图,共146.25方里,大小村庄198个。经调查,截止1931年5月,全区人口总计15631人,其中男子7484人,女子7085人。[8]由于实验区面积较大,而改进会职员人数有限,办事部主任加上所有干事,仅有17人,故而指导工作“颇感鞭长莫及”。

1932年8月,委员会决定实行分区办理,规定以改进会和各小学为中心,附近二里范围内的村庄,划分为一分区,各区组织分会,以达到“事业平均发展之劲”。1933年4月29日,第一分会在赵河农场试验学校首先成立,共有会员46人,干事11人。随后的2个月时间内又陆续成立了6所分会,同时还积极筹备其他分会,每个分会包括十多个村落。为了锻炼乡民的办事能力,养成乡民办好地方事的风气,分会的干事都由地方民众自己担任。另外,各分会还成立了联合会,即把学校、区公所、公安局、农民教育馆、保卫团等机构联合起来,以此推动整个乡村的改进事业。[9]上述机关虽然彼此独立,但是改进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为了加强各个机关的合作,规定联合会每月举行一次联席会议,一起讨论改进事业。改进会希望通过各个机关的相互沟通,可以有助于乡民与农助推广所、农业学校、农民银行等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科学技术、优良的种子和源源不断的贷款引入农村,从而促进改进事业的发展。

表1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分会概况表

1933年,张一麐在吴县行政会议上对改进会过去两年多的工作总结说:“关于教育、农业、保卫诸大端,虽不敢谓有成绩,而确有基础可循”。另外,鉴于江苏省政府在善人桥设立实验区,虽然改进会可以继续存在,但却“有叠床架屋之嫌,且经济人才,力以分而不厚”,因而他提议,可根据江苏省政府“各县增设自治实验区”的决议,仿照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会归并实验区的方法,也将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并入实验区,所有文卷和经费余额交给实验区区长接管,并呈报省建设厅作为定案。[10]

二、活跃农村金融与推广农业技术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成立之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指导和帮助之下,积极从事各项农村改良活动,尤其是在活跃农村金融和推广农村技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地方民众的欢迎和支持。

(一)活跃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传统社会,典当、钱庄以及民间组织的钱会扮演了农村金融流通的主要角色。近代以来,典当业日渐衰落,资金的短缺导致民间借贷出现危机。另外,农民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缴租、付税及购买等方式,不断使金钱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大幅下跌,农民生产所得不敷成本,致使农村金融日渐窘迫。金融枯竭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所以善人桥农村改进会成立之初就将活跃农村金融作为发展的重点。1932年,改进会成立借贷所一处,并制定《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借贷所章程》,提供农村借贷业务,以“补助农友工友经济,助其发展生产事业”。[11]

借贷所设会计员1人、鉴定员若干,分别由委员会职员和聘请的当地公正人士担任,会计员兼职不兼薪,鉴定员均为义务职务。借款分普通借款和特殊借款两种。普通借款为1—50元,借期不得超过6个月,贷款主要用于养蚕、戽水、施肥、取买田产、耕牛农具、工具、蚕具等农事,可用田单、粮串、房契、农具、蚕具、工具、耕牛或稻、麦等农产品进行抵押,如无抵押品,必须有保证人负责担保,经鉴定员核定即可。特殊借款为1—200元,借期不得超过8个月,借款必须有轻量抵押品,如田单、粮串、房契等,另外还得有保证人负责担保,借款以原价最小限度折算。如果遇到特殊原因,经借贷所许可,借款可以酌情延长。借贷所款项都由苏州农民银行借入,借入利息为一分,放出利息为一分二厘至一分三厘,这比当地通行的月息二分减少七至八厘,从而可以使农民减少商人的盘剥。另外,改进会还通过办理农产仓库,共放款2886.7元,利息为一分五厘,这比当地通行的月息二分减少五厘。

表2 1932—1933年借贷所逐月放款统计表

根据表2的统计,借贷所的放款主要针对实验区的乡民和合作社,改进会曾借出699.08元购买机器。乡民借款主要涉及戽水、养蚕、肥料、赎田、猪食、解会款、租田田面、还债、置房产、婚娶、购机、周转资本、丧事、车木购料、赎还租米等事项。依据使用途径,可将借款分为生产性和消费性两大类,其中生产为3096.48元,消费为1342元,分别占总借款额的69.96%、30.24%。此外,根据借贷所对借还款的类别和人数的统计来看,戽水借款涉及人数最多,但人均借款相对较低,仅有9.34元;借款金额最大的是肥料一项,多达1177元。另外,赎田、还债、周转资本等项借款金额相对较大,人均借款多达50—90元。

表3 1932—1933年借贷所借还款统计表

(续)

根据以上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善人桥借贷所对于放款具有严格的控制。首先由鉴定员对借款的农民进行严格审查,其次在放款后,借贷所还对借款人是否将借款用于生产和正当用途方面进行访问,从而保证了借款大部分能够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村的贫苦,农民缺乏资金,对于从事基本的戽水、购买肥料和猪食等农事活动都需要依靠借款,更不必说赎田、赎押米、还租米、置房产、办丧事以及还债等消费性支出。

(二)推广农业技术

1932年,为了推广农业技术,善人桥改进会和各分会职员联合组织成立农业改良会。改良会主要从事培育优良种子、改良农蚕事、指导农村合作社、推广新农具、举办各种农产展览会等活动,以增加生产,富裕农民生活。

改进会成立之后,随即成立农场,场地十四亩,分试验、苗圃和示范三区。试验区主要选取水利、环境适宜的农田,进行农作物试验,希望培训最好的种苗,从而在农场推广。苗圃区主要培育林苗,如马尾松、赤松、白杨、垂柳、法国梧桐、刺柏、挑砧等,另外还有蔬菜苗(除供本场师范区繁殖外,其余均在农户中推广)。1933年春还在御道附近建成新农林区,在双堰种植白杨、三角枫、法国梧桐,共计184株。[12]但由于场地有限,农场内所培育的种子和种苗,除了用来推动本地农业种植外,其余全部出售,以充作改进会经费。

为了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指导耕种管理、增加农民生产收入,1932年春改进会在塘湾、宝林两处,召集农户办理特约农田,共58亩。特约农田的种子和防虫药剂均由改进会提供,同时对农户耕种、管理以及预防驱除病虫进行指导。劳力、肥料以及新式农具等,由农民自理,在必要时可向改进会农务股借用或补助。另外,农户需要施肥、戽水、购办农具时,也可以向改进会借款。特约农田收获物均归农户,如遭遇试验失败,改进会依照当地产量标准负责补足赔偿。农田收获后,改进会负责举行农产展览会,对于成绩优良者,给予奖品,以资鼓励。

因限于种子数量,1932年举办的特约麦田仅为51亩1分,但最后试验结果非常好。由于取得良好的效果,次年随即扩大了特约农田的面积,其中特约稻田201亩3分,计58户,平均每亩产早稻2石4斗,晚稻2石9斗(均以糙米计算),较普通农家平均每亩约增5斗,共计增加产量100石5斗,如以每石6元的折价算,农民就增加了603元的收入。另外,特约麦田32亩,计20户,品种为金大26号,发育甚佳。[13]1934年,改进会举办的特约农田面积增加到480余亩。

表4 试办的特约农田与普通农田比较表

表5 1932年宝林、双堰两乡蚕业指导概况

此外,改进会还与农民教育馆和苏州农校在双堰和宝林两乡联合成立蚕业指导所,两所设总主任1人,主任指导员2人,指导员8人,干事4人。当年指导所对两乡113户蚕农进行指导,其中45户是由指导所提供蚕种,结果共同催青42户,计蚁量43两2钱,每钱蚁平均产茧29斤,两乡共收入14221元,每户平均收入94元。由于指导成绩优良,改进会又成立3处蚕业指导所,共有11个村庄的乡民加入,并向苏州农校订购蚕种1200张。1933年,改进会指导成立吴家塘、宁邦坞、接驾塘养蚕合作社,并指导158家蚕户饲育春蚕(蚁量713钱),共产茧216担,每钱蚁平均产茧29斤,每户平均收入约85元,全部收入13400元。未经指导的蚕户每钱蚁平均产茧19斤,相比之下,经过指导的蚕户约增加7130斤(合71担),如以每担市价62元计算,则可增加收入4420元。由于指导成绩良好,乡民纷纷前来请求指导。除了指导春蚕之外,改进会还积极提倡饲育秋蚕,共指导71家蚕户(蚁量73钱),产茧13担,以每担41元计算,共收入533元。

为了提高耕种效力,改进会还积极在各乡推广新农具。善人桥实验区“山田居多,逢旱则灌溉困难,且农民兼营副业者甚多,若焦山之采石,塘湾之运木,均获利甚厚,同时似难兼顾。”1932年夏,由于天气亢旱,人力灌溉困难,改进会向苏州农具制造所借来4匹和16匹的戽水机各1架,同时向上海新农具推行所购置1架3匹戽水机,不分昼夜地灌溉,共救活稻田1900余亩,其中陈家浜32亩、吴巷上25亩、塘湾278.9亩、河湾郎36亩、善人桥42亩、三里村24亩、接驾塘28亩、吴家荡82亩、早木泾194亩、双堰356亩、善人桥西156亩。1933年,改进会劝说殷实农民自己购置2架戽水机,3架轮流使用,当年共灌溉农田1273亩,这样“田禾既免枯萎,副业又能兼顾”。另外,改进会还向苏州农具制造所购置打稻机7架。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1932年5月改进会筹备组织善人桥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成立总社一处,社员22人,另外在塘湾设立分社,社员15人。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从事共同戽水、购买豆饼、贩卖生丝和糙米等事项。此外,改进会于12月召开第一次农产展览会,并决议在以后将分期举办各种农产品展览。1933年举办丝茧展览和稻作比赛会,分别有92家蚕户和312家农户参加,数千乡民参观。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副业,同时还对车木器、工业制砚、刺绣、草帽辫等传统的副业进行改良。[14]

三、兴办乡村教育与公共事业建设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的职员深刻认识到,活跃农村金融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可以直接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但是真想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复兴,这两项工作远远不够。因此,他们还积极从事乡村教育和其他各项公共事业的建设。

(一)兴办乡村教育

1931年,善人桥实验区内有县立初级小学4所,即善桥初级小学校、焦山初级小学校、塘湾初级小学校、刘村初级小学校。当年上学期,四校共有学生155名,下学期学生增加了22名。1932年8月,由吴县教育局拨发经费1320元,善人桥改进会借用民房,自办篁村初级小学校和双堰义务教育实验区,学生数分别为56人、102人。1933年3月,由改进会拨款326元,苏州农校补助40元,成立赵河农场试验学校,学生数为53人。截止1933年,实验区内共有小学校9所(县办6所,区办1所,改进会办2所),学生数量由最初的155人增加到421人,增长近三倍。[14]为了推动改良事业的进行,改进会还通过学校从事农家访问调查、介绍优良种子、组织分会、组织调解委员会、修理水闸、办理特约农田、助理蚕业指导、演讲宣传、代笔问询等诸多事项,这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了筹建小学校之外,改进会还会同农民教育馆对各分区私塾进行调查和改良。经调查统计,善人桥实验区内共有私塾10所,分别位于水沟村、枣木泾、顾家荡、庙前、于巷廊、蒋巷廊、北茅屋、张家廊、胜巷廊和毗村,共有学生132人,其女生1人。私塾师年龄都在60岁以下,最小者仅为15岁,最大者为55岁,所带的学生也是多寡不一,26岁的姚福卿教授的学生为31名,55岁的顾理卿教授的学生仅为3名,其中有一名女学生。为了改良私塾教育,改进会组织了两次私塾教师谈话会。首先,改换私塾的教科用书,其中蒋巷廊、庙前两所私塾改良成绩较为显著。其次,改善私塾的教学设施和训管方法,使私塾日趋学校化。[15]

1932年8月,善人桥改进会主席张一麐呈请教育局在实验区设立民众教育馆。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善人桥民众教育馆正式成立,分为生计、教育、总务三股。改进会和民众教育馆内分别设有展览室和娱乐室,展览室内有数百种农蚕方面的标本以及各种新农具,每年举行一次卫生、蚕茧、农产等方面的展览活动,以增加农民的认识。娱乐室内有留声机、锣鼓、丝竹、棋子等数十件,以供民众娱乐。此外,改进会还在塘湾设立民众茶园,里面备有书报、棋子、留声机等,四壁悬挂关于农蚕方面的图表。下午由指导员改良说书,每周举行一次通俗演讲,听众极感兴趣。在善人桥镇设立3处书报问询代表,在改进会、农教馆和各小学内附设10处代笔处和1处书报处。善人桥镇有8家茶园,每天早晨乡民都会聚集于此吃茶,改进会派人赴各茶馆吃茶,与村民做茶友,化演讲为谈话,让乡民了解开河、助学、养蚕、戒赌等内容,“试行以来,颇觉省费易行,切实有效”。同时还在邦宁坞等11村举办流动纳凉会,共计25次,参加农民850余人。

为了宣传和教育民众,改进会与农民教育馆以及各小学联合组织通俗演讲团,每周举行两次,在各村镇举行巡回讲演,遇到纪念日或特殊机会,则随时举行。农教馆每周还将每日摘录的时事新闻,用浅显的字句,油印若干张,分贴于各乡镇。同时购置无线电机,每日收音报告时事及音乐唱片,逐月聚众6000余人。1933年,在农场外购地7亩,改为农民运动场,购置石担、石琐以及篮球等设备,逐月运动农友共计4500余人。[14]

1932年上半年,由吴县教育局拨发经费,改进会在双堰、塘湾、善人桥三处设立民众夜校,三校学生共182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72人。下半年由农教馆自筹经费,在宝林、篁村又设立两处民众夜校,学生66人,后因“农事渐忙,均已停业,俟冬季农隙时,再继续办理”。1933年上半年续办宝林、篁村两校,学生66人,另外又设立5所,学生278人。下半年续办5所,学生约150人,其中塘湾、双堰两校有学生62人。[16]

1932年9月30日,改进会在善人桥镇运动场举行第一次识字运动,并决定每年举行两次识字运动。举行之前,改进会职员先在焦山、善桥、塘湾、篁村、刘村等处茶馆内进行演讲,并在四乡张贴“识字一千,到处方便”、“不识字和瞎子一样”、“不论男女老少、都应当读书识字”、“目不识丁,样样勿灵”、“读书读得好,养蚕种田,年年呱呱叫”、“快进民众夜校读书”、“民众夜校是不识字人的救星”等标语,以宣传和动员乡民积极参加。参加识字运动的人员主要有改进会、农教馆、区公所、公安分局、各小学教职员、学生等300余人,参加民众500余人,内容有余兴节目与唱春、说书、话剧等。举办之后还在善人桥镇和附近村落进行游行,众人列队有一里许长,沿途高呼口号,观众甚多。[17]截止到1933年,改进会举办了三次识字运动。

(二)公共事业建设

除了兴办乡村教育之外,善人桥农村改进会还积极组织人员,从事救济、消防、医疗、修路、保安等各项地方公共事业的建设。1932年改进会组织成立人事调解委员会,调解农民纠纷39件,事后经过调查,约有70%的农民表示满意。另外还组织乡民赴苏州农校和农具制造所进行参观,并游览留园、西园等处,共有男女66人参加。[18]此外,改进会还推广社会救济和成立福利组织。当年办理冬季济贫会,发放旧棉衣30套,米6石5斗,受惠贫民计65人;举办长寿会,参加男女老农计106人;并筹划组织消防委员会,改良镇上原有旧式消防器。[13]

关于医药卫生方面,1933年办理简易药库,施送药品,如夏季痧乐水、秋季金鸡勒霜以及跌打损伤药膏等,“凡病势较轻者,均或治愈”。布种牛痘306人,注射防疫针184人。每年举行2次清洁运动,同时还举办戒烟运动,12人愿意参加,8人完全戒绝。[14]开设诊疗所,后因“地点及经济关系暂告停顿”,次年春又重行举办,诊疗所内备有简单药品,如十滴水、金鸡纳霜等,送患病农民。[16]

关于村政建设方面,主要有修理堰闸、疏浚河滨、修桥修路、修建公墓等事项。1932年,改进会联合区公所以及合成、福利两家汽船公司合资修理张氏官桥,另外还与当地乡民集议疏浚塘湾和顾家乡一带淤塞小滨;在善刘路、苏福路、阚茔村路等地方树立路牌,标明里数和方向,便于行人认识;修阚茔村路一段,后因经费支绌暂停;协助接驾塘农友修筑村路,吴家塘三村农友开浚大王庙滨等等;修筑小王山等6条乡路,共费银1600元,由地方人士和改进会捐助;在穹窿山、小王山沿路设置石凳18座,以供游人休息。改进会委员张一鹏个人捐款2200元,修理三堰五闸,并于1933年完成。另外,受旅沪同乡会委托,改进会在玉屏山麓修建公募,共占地五十余亩。1933年,组织乡民修筑庙桥等6座桥梁,共费银2240元,其中县政府补助十分之二,地方人士捐助十分之八;疏浚王家泾浜、西浜、牛王浜、钱家浜、石码头市河,共计7200余工,除石码头市河为雇工外,其余为征工。[14]

改进会成立之后,随即命令保安股着手办理区保卫团,以维护地方治安稳定。保卫团属于义务性质,所有团士不发薪金,由乡民义务承担。为此,改进会从1931年12月28日开始,逐渐将区内雇佣团丁裁汰,重新组织人民自卫团。此外,改进会还动员地方人士筹集经费,区公所负责改编,改进会负责指导,然而此项计划并未切实执行,收效迟缓。当时保卫团每月从保委会领取经费100元,其中镇上捐助21.75元,其余为地方人士志愿捐助,但“每月不能照发,颇感亏垫之苦”。

1932年2月,改进会委员李根源在苏州创立保委会,4月省保委会成立,7月附近各区先后成立新保卫团。[19]1932年2月,善人桥区义务团成立,团士42名。3月6日,小王山区义务团成立,团士59名。15日,刘村义务团成立,团士21名。为了提高保卫团的素质,还组织了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分为政治、术科、学科、武术四个方面。顾虑到农事,训练时间定为短期教育,训练满三个月即可毕业。1932年7月1日,改进会组织善人桥保卫团第一期义务团,有14人参加。训练时间每日3小时,善人桥为午后1时至4时,小王山为2时至5时,刘村为午前9时至12时。当年县政府组织保卫委员会特务训练班第一期,善人桥有16人参加。11月初,又组织第2期义务团士训练班。[20]1933年,指导组织南塘泾村保卫甲团,加入团员计18人。保卫团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1932年11月和12月毕业的团士曾参加剿匪。同时协助保卫团,召集青年农友预备团员及现役团员,开展实弹射击比赛,参加人数94人,中靶者约占半数。[1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地方士绅和吴县县政府的联合推动之下,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和实验区先后成立。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地方人士的支持,广大乡民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活跃农村金融、推广农业技术、发展乡村教育以及乡村治安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类活动,对振兴当地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较少,涉及的范围也仅为善人桥附近的乡村地区,故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限。[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江南基层政权与乡村治理研究(1927-1937)”(16YJC770010)阶段性成果]

[1]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M].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17.

[2]相关研究可参见朱考金、王思明:《试论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的实践——以北夏实验区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朱考金、姚兆余:《“富教合一”: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初探》,《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胡明、盛邦跃:《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无锡乡村民众教育实验区》,《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汪效驷:《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民众教育实验为中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朱考金:《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版。

[3]胡勇军.20世纪20—30年代吴县农村合作运动研究[J].古今农业,2015(2):69—78.

[4]徐傅.民国光福志·卷一·沿革[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5.

[5]吴县划并十九区[N].苏州明报,1929—2—27(2).

[6]中华职业教育社由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以及宋汉章等48人,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他们认为当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无过于生计。根本解决惟有沟通教育与职业。同人认此为救国家社会唯一方法”。从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三方面做起,以此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目的。192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地方人士在镇江创办了黄墟乡村改进试验区。参加《中国职业教育社章程》,《教育与职业》,1989年第7期。

[7][16][20]张一麐.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会概况[J].河南教育月刊,1933(5):323、224、226.

[8]朱慰元.善人桥农村改进会概况[J].教育与农村,1932(19):7.

[9][13][14]王人洁.民国二十二年的吴县善人桥[J].乡村建设旬刊,1934(24):17、15、16.

[10]吴县县政府第四次县行政会议第三号议事日程(二)·(自治组)[J].吴县县政公报,1934(122):33—34.

[11][12][15][17][18][19]善人桥农村改进会概况[J].河南教育月刊,1933(12): 196、211、206、210、202、227.

The Study of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in Suzhou Shanren Bridge(善人桥)Experimental Area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u Yongju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Hangzhou,Zhejiang 310018)

In 1930s,facing the increasingly declining rural scene,local gentry Zhang Yilin and Li Genyuan in Suzhou unite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organize a Rural Improvement Society which was later incorporat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area in Shanren Bridge.Rural Improvement Society of Shanren Bridg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enlivening rural finance,promo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developing rural education and security construction.All of those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rural economy.

Suzhou,Shanren bridge,Experimental area,Improvement

胡勇军(1986—),男,江苏泰兴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江南乡村史研究。

猜你喜欢
善人实验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论语》“善人”解释的“德位之争”
老善人
善人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