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柴福珍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北京 100193)
《齐民要术·园篱》篇详述酸枣为园篱主要树种的研究
李 丹柴福珍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北京 100193)
《齐民要术》作为现存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在其卷四《园篱》篇中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酸枣作为园篱主要树种的种植情况。酸枣作为园篱主要树种与当时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酸枣适应当时自然环境而发展;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酸枣的多种价值以及对美的追求促使人们选择酸枣作为园篱的主要树种。本文试从以上诸多方面去解读酸枣成为《齐民要术》中第一园篱材料的主要原因。
齐民要术;园篱;酸枣
在山东临朐发现的中新世(距今1200—1400万年)酸枣叶化石[1],证明我国在1200万年前就有酸枣,且分布范围较广[2]。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中,也发现了酸枣核化石[3]。考古发现,我国酸枣种植历史悠久且分布范围广泛。我国古代在《尔雅》、《孟子》和《诗经》中都有与酸枣相关的记载。“壶枣;边,要枣;櫅,白枣;樲,酸枣。”(《尔雅》)“养其樲枣”(《孟子》)。“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经·国风》)。“棘”亦指酸枣。至北魏时酸枣成为《齐民要术》中制作园篱的主要材料。本文通过对《齐民要术·园篱》中有关酸枣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探求酸枣得以成为当时园篱主要树种的各方面原因。
酸枣是一种适应性和抗逆性很强的树种,具有抗寒耐旱等特性。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气候主要以寒冷干旱为主,降水量稀少,旱灾发生多于水灾,土地贫瘠,开发利用程度低,由此酸枣成为《齐民要术·园篱》中记载的制作园篱的主要树种。
(一)气候条件
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气候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好处于我国气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寒冷期。“太和三年,七月,雍、朔二州及袍罕、吐京、薄骨律、敦煌、仇池镇并大霜,禾豆尽死”。“太和四年九月甲子朔,京师大风,雨雪三尺”。“承明元年,四月辛酉,青、齐、徐、充大风,雹。八月庚申,并州乡郡大雹,平地尺,草木禾稼皆尽。癸未,定州大雹杀人,大者方圆二尺”。“正始元年五月壬戌,武川镇大雨雪。”(《魏书》)从《魏书》相关记载来看,这一时期霜降、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酸枣适应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地成为园篱材料的首选。汉代《神异经》记载:“北方荒中有枣林,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描绘了酸枣抵挡疾风、闪电等功能。正因如此,《齐民要术·园篱》篇首先详记酸枣作为园篱的制作法:“凡作园篱法:于墙基之所,方整深耕。[5]”即:沿着墙基四周,方方整整地用犁进行深耕。
(二)土壤条件
《农桑辑要》记载:“酸枣,多生于崖堑上。[6]”酸枣多长在崖堑等降水稀少、土壤贫瘠的地区。《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酸枣沿着墙基栽种,方方整整地用犁进行深耕[5],改善了酸枣的生存环境。到唐代,酸枣的踪迹遍布各处,连墙缝里也可寻见:“酸枣垂祀郭,寒瓜蔓东篱”(唐李白《寻普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展现了酸枣旺盛的生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上多年战乱,中原地区一片凋敝的景象。百姓长期忍受战争之苦,无力专心经营土地,导致土地资源贫乏,土壤肥力不足。酸枣是一种耐瘠能力很强的树种,适应了魏晋时期的土壤条件,成为园篱种植的主要树种。
(三)用水条件
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频繁,干旱低温现象严重。“太和五年,春旱严重,时雨不沾,春苗萎悴。”“景明元年,四月丙子,夏州陨霜杀草。六月丁亥,建兴郡陨霜杀草。八月乙亥,雍、并、朔、夏、汾五州,司州之正平、平阳频暴风陨霜。”(《魏书》)太和五年春旱严重,作物萎悴。景明元年一年的霜害即达三次,且发生于多地。由文献记载和统计图表得知,北魏时旱灾多于水灾,风灾、霜灾及雹灾等现象发生较为频繁。酸枣顽强的生命力适应了当时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成为园篱种植的主要树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自然灾害统计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利资源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主要通过开通河渠、修复故堰来满足农业引水灌溉的需要。据史料记载:曹魏齐王芳正始四年,“(邓)艾以良田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兼修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晋书》)曹魏时期良田水少,通过开通河渠进行引水浇灌。东晋时孔愉“修复故堰,溉田二百顷,皆成良业”(《晋书》)。东晋时通过修复故堰灌溉农田,发展农业。《水经·谷水注》记载,晋永嘉之后,“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7]。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加上多年设施维护不当,北魏之前水利设施破坏较为严重,北魏时对水利设施进行大力的维修,改造之后的水利设施还用于漕运运输、城市供水、园林灌溉等。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资源对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资源发展受限的条件下,酸枣的耐旱性成了百姓种植的首选。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也是酸枣成为园篱主要树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酸枣园篱可以防止歹人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狐狼等野生动物的侵扰,还可以制成符合时人审美的园林艺术品。
(一)防盗功能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8]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国家动乱,人们正常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中原地区更是一片凋敝的景象。为了存活,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会出现像歹人一样的不良行为。而为了保护家园,汉族地方武装组织——乡兵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到北魏末年,像乡兵一样的地方组织在北魏境内广泛存在。地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艰难的环境迫使士兵们选择偷盗或抢劫等不良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一时期也正是贾思勰生活的时代,其著作《齐民要术》就创作于公元533到544年。
从事农业生产的百姓为了减少遭受战乱疾苦的人和乡兵等地方组织的破坏,选择种植浑身布满锐刺的酸枣围成园篱,使“匪直奸人渐笑而返”[5],保护自家院落的安全。
(二)防止动物侵扰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物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过现在社会动物的发展。一方面,当时皇帝重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多位皇帝都下诏书禁止滥杀野生动物。北魏高宗和平四年八月诏曰:“朕顺时畋猎,而从宫杀获过度,既殚禽兽,乖不合围之义。其敕从官与典卫将校自今以后,不听滥杀。其畋获皮肉,别自颁赉”(《魏书》)。高祖太和六年诏曰:“虎狼猛暴,食肉残生,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魏书》)延兴三年,显祖下诏:“禁断鸷鸟,不得畜焉。”(《魏书》)北齐天统五年,后主“诏禁网捕鹰鹞及畜养笼放之物”(《北齐书》)。从诏令中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促进了野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源丰富,在湖泊泉水方面,《水经注》记载的湖泊数量超过500个,名称各不相同,这不仅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而且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生态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野生动物觅食时会时常侵袭百姓的生活区,猎取百姓的家禽,破坏百姓园区内的生产。为了减少野生动物的侵扰,百姓采取制作酸枣园篱这种生物方法防御狼狐等野生动物。“狐狼亦自息望而回”[5],证明酸枣种植是生物防御最好的选择,既保护了百姓的园区不受破坏,也保证了百姓的基本生活且又美化了家园。
(三)审美功能与生态维护
《齐民要术·园篱》篇记载:“行人见者,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遂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行人无不嗟叹之美是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时人在制作园篱时“既图龙蛇之形,复写鸟兽之状,缘势嵌崎,其貌非一。若值巧人,随便采用,则无事不成,尤宜作机。其盘舒弗郁,奇文互起,萦布锦绣,万变不穷。”[5]人们充分利用酸枣生长特性以及巧手工艺将其制成器物。这表明时人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善于亲近和发现自然中独有的美,并将这种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让小小的园篱模拟出各种造型,充分呈现酸枣与众不同的美。
酸枣园篱的形成不仅给人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视觉享受,还满足了生态发展的要求。“数年成长,共相獲迫,交柯错叶,特似房笼”[5],“房笼”这个天然的生态院落不仅可以护宅,还可以防风固沙、降温解暑等,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利于维持当时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并展现了人们在生态观念方面的聪明智慧。
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酸枣除发挥其防御功效外,还发挥重要的食用功能。当时受到胡人饮食文化的影响,加上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要忍受居无定所的困扰。酸枣受到魏晋南北朝人们的喜爱,为了便于携带和储存,时人将果品进行研磨制成果麨,既满足百姓的果腹需求,同时达到养生的效果。
(一)果腹
据《齐民要术》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制作果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果实制成果汁之后对其进行曝晒、研磨。这种制作方法除了酸枣麨还有杏李麨,《齐民要术》卷四《种梅杏第三十六》记载了作杏李麨法:“杏李熟时,多收烂者,盆中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中,日曝干,以手磨刮取之。”此方法得到的果麨与现在果汁的浓缩粉相似。另一种是将果实直接晒干再对其进行研磨。《齐民要术》卷四《柰林檎第三十九》作林檎麨法:“林檎赤熟时,擘破,去子、心、蒂,日晒令干。或磨或捣,下细绢筛;粗者,更磨捣,以细尽为限。”此法制成的果麨实际上是果实的淀粉。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制成的果麨,既可作饮料也可作充饥的食物,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酸枣是制作果麨的原料之一。《齐民要术·种枣》篇作酸枣麨法:“多收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大釜中煮之,水仅足淹。一沸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干,渐以手摩挲,取为末。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远行用和米麨,饥渴俱当也。”魏晋南北朝时,易于保存和携带的酸枣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远行的食物问题,远行的人们将其和炒面拌和饮用,即充饥又解渴。
(二)营养与养生
《齐民要术》记载的作酸枣麨法,既方便了时人的生活,也满足了人们的营养需求。酸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含量较高。食用之后不仅可以起到养心安神、促进消化的作用,而且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酸枣仁的药用价值在中医典籍亦有大量记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其性味甘,酸,平。归肝、胆、心经。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9]。酸枣仁主要含有酸枣仁皂苷类、三萜类、脂肪油、蛋白质、甾醇类、磷脂类等类型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降血脂等作用[9]。酸枣仁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也具有镇静作用,因此酸枣仁多入药用,做镇静剂。魏晋时《名医别录》中称:“筋骨气,妙仁研汤服”。《药性论》亦载:“主筋骨风,炒末作汤服之”。《名医别录》和《药性论》都记载了酸枣仁汤强筋健骨的作用。
据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记载:“酸枣实,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梦;疗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入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酸枣具有治疗心腹寒热、四肢酸痛、心烦、失眠等功效,其养生效果俱佳。
魏晋南北朝时酸枣生产技术的提高,保证了酸枣园篱的发展。《齐民要术·园篱》篇对酸枣的种植做了详述,分别从酸枣的种植、间苗、管理等方面进行记载,是魏晋时期人们的智慧的体现。
(一)种植技术
《齐民要术·园篱》曰:“耕成三条垄,垄间相距二尺。秋上酸枣成熟时,收于垄中穊种之。”《齐民要术·园篱》篇中记载的酸枣的垄作技术利于酸枣的生长,垄与垄之间的二尺间距利于酸枣通风透光;在气候干旱地区,酸枣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较为发达,且会不断地向下或水平延伸,由此根与根之间就会交错盘旋,垄与垄之间留有足够的距离,一方面利于酸枣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于酸枣成长;另一方面为之后园篱造型留有充足的空间。《齐民要术》中酸枣的播种和收获充分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适时播种,秋上收货,不违农时;同时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结合当时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种植,反映了北魏时期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并且可以灵活地运用农时进行农业生产,体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与发展。
(二)间苗技术
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酸枣园篱的间苗技术。酸枣作为落叶灌木,喜欢向阳、干燥的生长环境。酸枣长到一定高度,要对其进行间苗,做到各层次的间距明显,保证酸枣的通风透光,为发育良好的酸枣提供一个干燥向阳透风的环境。“间劚去恶”的目的是为枣树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保证酸枣的生长质量。
《齐民要术》中记载“至明年秋,生高三尺许,间劚去恶者,相去一尺留一根,必须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酸枣的间苗要做到疏密得当,酸枣是一种根系发达的植株,主根可沿石缝深入地下5-6米的地方,水平根系也很远,露出地面的根系可以萌蘖新的植株,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根系[10]。如不间去发育不良的,做到稀穊均调,会影响其他枣树的生长,稀穊均调也是为了给酸枣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及养分。
(三)管理技术
为实现制作园篱的目标,酸枣树的修剪技术在当时已有较高水平。《齐民要术·园篱》记载:“至明年春,劚去横枝,剶必留距。若不留距,侵皮痕大,逢旱必死。剶讫,即编为巴篱,随宜夹缚,务使舒缓。急则不复,得长故也。”酸枣被剪去横生的枝条是为整修酸枣的形状,让其长势符合园篱发展的要求,保留根脚是保护酸枣免遭冻害,增加成活率,之后对酸枣进行编缚,第三年春的修剪是为之后编缚做准备,编缚要松一些,否则会妨害枣树的生长。《齐民要术》记载了酸枣树剪枝到编缚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记,充分体现了北魏百姓酸枣种植及管理方面的智慧。
《齐民要术·园篱》篇记载了酸枣作为园篱主要树种的种植、设计、管理的基本方法,足见时人对酸枣的重视。对这一时期酸枣作为当时园篱发展主要树种的自然原因、社会原因、酸枣的食用价值及生产技术等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酸枣作为园篱主要树种的具体发展情况及魏晋南北朝时的生产技术发展、园林思想以及生态审美的发展。《园篱》篇关于酸枣种植的记载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的智慧,这些对现在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1]陈贻金.我国枣树栽培历史及现状[J].河南农业科学,1990.
[2]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新生代植物编写组.中国植物化石(第三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李庆卫,陈俊愉,张启翔.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地下发掘炭化果核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1):59-61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人民日报》,1973.
[5]贾思勰.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马宗申.农桑辑要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校正,卷16.北京:中华书局,2013.375.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4-15.
[10]张慧琴.山杏、酸枣生态学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Zizyphus Jujube Tree Species for the Garden Hedge in“Qimin Yashu:Garden Hedge”
Li Dan Chai Fuzhen
(Research Section for History of Agricultur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
As the most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book,Qimin Yaoshu recorded in its volume four that zizyphus jujube tree was planted as main tree of the garden hedge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That zizyphus jujube was main tree species of garden hedg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factors.On the one hand,zizyphus jujube can adapt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On the other hand,due to the social status during that period,the multiple value of zizyphus jujube variety and pursuit of beauty,people chose zizyphus jujube as the main tree of the garden hedge.From the above aspects,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the main causes of zizyphus jujube as the first garden hedge material chosen in Qimin Yaoshu.
Qimin Yaoshu,Garden hedge,Zizyphus jujube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RW008)]
李丹(1991—),女,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农业史;柴福珍(1971—),女,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农业社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