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平+张鹏+胡佩
摘 要:将环境作为一种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以各省市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劳动力、实物资本及环境投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由于尚未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加大实物资本投入,带动产业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手段;经济发展中位地区,劳动和实物资本投入均能明显拉动经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实物资本投入作用减弱,市场对于创新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是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
关键词:要素禀赋 ;经济发展;分位数回归;面板数据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94-09;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高速平稳增长,2010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亟待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纵观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整体上已迈入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由“两难”到“双赢”转换的“阈值区间”。那么现阶段如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如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手段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而言,我国地域空间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收入水平差距扩大是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从GDP绝对数值来看,我国30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2006年我国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广东与生产总值最低的地区青海相差25939.26亿元,而2013年这一差距扩大到60352.73亿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日益激烈。无论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是从实际情况看,导致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历史、政治等各种复杂多样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地区要素禀赋的描述分析,在胡文国、吴栋(2004)建立的含有制度因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1],建立包括劳动力、资本、环境等要素在内的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对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就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言,自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到我国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无不标志着以新能源革命和节能减排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9.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将环境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投入来研究我国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从理论上看,要素禀赋又称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1919年赫克歇尔在《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中提出了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及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2]后来俄林(1933)在继承要素禀赋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区际贸易和要素禀赋差异的观点,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3]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上的相对差别会导致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差异,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并对贸易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可以得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出口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相对稀缺而昂贵生产要素的产品而从对外贸易中获益。林毅夫(1999)在分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时也认为,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是影响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升级的主要原因。[4]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广泛证实。但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并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的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比较优势的涵盖范围逐渐从资本和劳动力这两大基本要素慢慢向外扩展到技术要素和其他投入,环境规制的引入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比较优势的内涵。
传统贸易理论虽然能够解释要素空间分布和流向,但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Koo(1974)在研究贸易对五种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时发现,贸易国除了交换资本及劳动力以外,也导致了污染物的流动,该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将环境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的思考。[5]同时期,Siebert(1974)将环境要素定义为环境禀赋的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差异取决于环境的匮乏或富足,并于1992年拓展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了国家环境禀赋和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环境禀赋较少的国家将减少出口污染密集型商品。[6]波特假说(1995)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有可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并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可获得创新优势与先动优势。[7]
从实际应用上看,除土地等自然资源外,我们很难精确衡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要素禀赋总量,因而学术界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反映该时期的要素禀赋。20世纪以来随着要素禀赋理论和增长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已经成为分析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成果也不断出现。胡文国、吴栋(2004)建立了含有制度因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而技术和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1]柏菊、刘碧云(2006)将环境要素禀赋加入一国生产要素体系并探讨了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8]曹慧平、陈清萍(2011) 在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引入环境要素变量, 从理论上论证了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在污染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利用引力模型验证了要素禀赋学说在中国是成立的;[9]黄永春,石秋平(2015)借助Tobit模型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10]
前人的研究大多从国际贸易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应用。本文认为引入环境因素后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状况,还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在方法的选择上,相比于传统的回归分析,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稳健性更高且更有利于反映因变量的整体分布信息。因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分析在被解释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受到解释变量影响的差异。本文尝试在胡文国、吴栋(2004)的基础上,借鉴Koo和Siebert的观点,在模型中加入环境要素禀赋,采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劳动力、资本、环境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
三、经济发展与要素禀赋的描述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要素禀赋的总体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45.62亿人民币增长到2014年636463亿人民币,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而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使用效率,即要素禀赋。从图1中可以看到,从量看,无论是GDP,还是反映实物资本禀赋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或是反映劳动力禀赋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均表现出一致性的上升态势。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劳动力增长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决定国民经济的增长。2000年以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快速增长,历年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13年增速高达31.2%。投资活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的重要因素,包括实物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其中实物资本投资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实物投入,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及存货。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学习科学知识、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投入,主要通过教育投入等形式反映。2000年以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增速逐年上升,直至2010年有所放缓,实物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1995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指数上涨,从141.15亿元上升至2223.62亿元,人力资本存量不断积累。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表现在烟雾、光化学污染、酸雨等危害,还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问题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越来越多的环保概念和条例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出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形态。2004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呈下降趋势。曾经以事后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并没能明显改善由经济规模扩大导致的环境污染加剧。因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平衡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态是我国追求的目标。
(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
从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数值上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地区发展并不均衡,呈“东高西低”的态势。而从相对值上看,自2012年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增速“西高东低”的格局延续,但增速差距明显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基本稳定,投资增速平稳,出口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后劲不减,投资增速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2013年地区间增速的平均差距仅为0.9%,比上年缩小0.4个百分点;最高与最低增速差距为4.8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0.5个百分点。[11]图2为2013年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直观看到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明显高于西北部地区。
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样,要素禀赋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除环境投入外的各要素禀赋基本与地区生产总值的“东高西低”格局保持一致。图3为2013年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以反映劳动和实物资本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劳动和实物资本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其中广东、北京、江苏的劳动力投入较大,河北、山东、江苏的实物资本投资较高。而新疆、甘肃、青海等西北部地区劳动和实物资本投入都相对落后。图4为2013年各省市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以反映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整体来看,人力资本投入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而西北部内陆地区低的特点。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各省。而青海和宁夏的财政教育支出最低。
从图5和图6中的2013年各省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空间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到华北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最为严重,特别是河北、山西、内蒙古环境污染状况最为突出。分析其最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尤其是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钢铁煤炭的主要产地,工业企业集中;同时,华北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而面积仅为全国总面积的2%。因而相比于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峻。从能源分布看,我国北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而南部地区水利资源丰富,资源分布的差异影响到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而从产业结构看,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而南部地区则多为轻工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不仅导致了能源使用方向和数量的差异,也是导致北部地区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更高的主要原因。
四、方法选择及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一)数据来源
参照中国统计年鉴的行政区划,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港澳台特别行政区除外)2006年至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二)方法选择
传统的回归分析主要关注均值,即采用因变量条件均值的函数来描述自变量每一特定数值下的因变量均值,从而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但条件均值存在先天的局限性:首先,条件均值模型难以扩展到非中心位置,而非中心位置往往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趣所在。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模型假设并不总会得到满足。更为重要的是仅关注中心趋势会忽视关于因变量整体分布的有用信息。由于传统回归分析的局限性,本文尝试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研究要素禀赋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差异。分位数回归是对以条件均值模型为基础的最小二乘法的延伸,用多个分位数来估计整体模型。在研究对象的分布呈现异质性,如不对称、厚尾、截断性等特征时,分位数回归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分位数回归对离群值的存在和模型假设的违反不敏感,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另一方面分位数回归有利于反映因变量整体分布的信息,且对于因变量具有单调同变性。因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分析在被解释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受到解释变量影响的差异。所以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分析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以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要素禀赋指标的建立上,结合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分别选取反映劳动、资本、环境三个最为主要的要素禀赋作为解释变量,并参考胡文国、吴栋(2004)实证模型的分析结果选取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度两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1.劳动禀赋: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且重要的作用。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完整性,以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来反映
2.资本禀赋:主要分为实物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2000)认为实物资本仍然是决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技术发明和知识积累的源泉和动力。本文使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反映地区实物资本投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能够使物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最核心的部分是教育投资,对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将会在未来产生高收益的投资。关于人力资本的测算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主要包括三种观点。一是以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来反映该时期拥有的人力资本情况,二是以某个时期劳动者获得这样的教育水平所需要的国家教育投入间接反映人力资本情况,三是根据综合计算得到的人力资本指数作为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考虑到我国30个省市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作为反映人力资本投入的变量。
3.环境禀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环境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环境容量,与其他要素禀赋不同,环境禀赋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往往还会相伴产生某些“坏”的效应,如环境污染等,因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两方面来反映。“污染藏纳场”假说和“向底线赛跑”假说表明环境污染往往会伴随着进出口贸易跨境转移,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倾向以贸易和投资等方式将污染转移给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12]因此,将环境投入作为一种要素禀赋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十分必要,它可以清楚地解释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环境约束。而二氧化硫作为主要的工业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也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我国各省市污染排放的指标。此外,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因而本文依照惯例选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来反映一个地区的能源利用和消耗状况。
4.产业结构:依据胡文国,吴栋(2004)的实证分析结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对外开放程度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以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与总从业人数的比值来反映产业结构。
5.对外开放度:本文以王文博、陈昌兵计算得到的国家对外开放度=[(进出口总值/GDP)×0.4+(对外资产负债总额/GDP)×0.3十(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额/GDP)×0.3]×100%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应用到地区对外开放度的测算中,以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的加权平均为指标,即对外开放度=[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额/地区生产总值]/2×100%
(四)引入环境要素禀赋的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揭示了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
在不同分位点上,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二氧化硫排放量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均显著,表明无论经济处于何种水平,劳动力、实物资本和环境禀赋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0.3、0.5、0.9分位点上,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中,人力资本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显著促进经济的增长。
五、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差异,我们对不同分位点上的参数估计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当取0.1、0.25、0.5、0.75四个分位点时,Wald检验对应p值为0.0032。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不同分位点上的参数估计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要素禀赋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图7为分位数回归参数估计及95%置信区间。据此分析劳动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差异,以探索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
(一)劳动力投入的边际贡献大幅提升后趋于平稳
劳动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要素投入,劳动力增长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13]我国作为一个劳动资源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劳动禀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如图7所示,当经济水平处于0.6分位时,劳动投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幅提升,加大劳动投入会快速带动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满足生产规模扩大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进而促进地区人才引进和资本投资,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是无限的,当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劳动要素投入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趋于平稳。
(二)实物资本投资的边际贡献先增后降
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为驱动。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经济增长都对实物资本投资较为敏感。如图7所示,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实物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而当经济水平达到0.7分位后明显减弱。这一结果可以结合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解释。各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此时加大实物资本投入会明显促进经济增长。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资本的边际产出效率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减少。要素禀赋结构开始缓慢变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粗放的实物资本投资不易产生深化效应,实物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降低。[14]
(三)我国人力资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除劳动和实物资本外,人力资本也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员工知识技能的教育投入是产生创新价值的必要准备,也是现今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动力。但就短期数据来看,人力资本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虽然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物质资本与财富不断积累,但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程度并没有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仍处于结构短缺、发展失衡、质量一般的非合理化状态。其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滞后效应。虽然近年来教育支出不断增加,教育普及度逐步扩大,但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并非立刻显现,人力资本存量也需要进一步积累。
(四)过度的环境投入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无益
经济规模扩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环境资源的过度投入并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从图7可以看到,在经济处于低位时,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会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对经济发展有负面效应,过高的消耗会增加生产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损失,同时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环境的投入,短期内有可能减缓经济发展,但长期来看必然会刺激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15]。
六、主要结论
我国经济水平飞速提高,要素禀赋在数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地区经济发展和要素禀赋的不均衡仍旧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将有关结论总结如下:
1.劳动禀赋、实物资本禀赋和环境投入是现阶段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的要素禀赋。而人力资本投资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发挥作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2.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实物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相对较高,以实物资本投入替代大量廉价劳动力,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手段。
3.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位的地区,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市场对劳动力和实物资本的需求显著增加。在这一阶段加大劳动和实物资本投入均能明显拉动经济增长。
4.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实物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降低。粗放的实物资本不易拉动经济,活跃市场对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需求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
5.环境资源的过度投入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无益。
这一结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和背景。以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调整合适的要素禀赋结构以促进当地经济合理发展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文国, 吴栋.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9(4):68-76
[2]Heckscher, Eli..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Ekonomisk Tidskrift,1919,21: 497-512.
[3]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205-245.
[4]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J].中国改革, 1999(8):14-16.
[5]Koo A. Environmental Repercussions and Trade Theor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4, 56(2):235-244.
[6]Siebert H.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J].Journal of Economics, 1974, 34(3):397-402.
[7]Michael E. Porter, Claas van der 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28(6):128-129.
[8]柏菊,刘碧云.环境要素禀赋的国际贸易效应分析[J.]引进与咨询,2006(4):1-2.
[9]曹慧平,陈清萍. 环境要素约束下H-O模型的理论与实证检验[J]. 国际贸易问题,2011(11):148-156.
[10]黄永春,石秋平.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2):25-34.
[11]潘璠.2014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2]彭水军,刘安平.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10(5):140-160.
[13]何宜庆,钟宇生.金融集聚、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4(46):44-53.
[14]郝颖, 辛清泉, 刘星.地区差异、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研究, 2014, 49(3):101-114.
[15]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5):15-23.
[16]吴振信, 余頔,王书平.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1, 41(12):33-38.
[17]岳书敬, 刘富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5):94-106.
[18]张志奇.经济增长对要素禀赋变化的影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