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艳清
内容摘要:为验证县域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理论,建立了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数学模型,选取江西79个县的2011-2013年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从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两个视角,对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推力,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力将逐渐减弱;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时能发挥作用,在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户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县域产业园区 工业经济 城镇化 分位数回归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3.73%和36%,而同期江西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8.87%和26.87%。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就业问题,作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就业的产业园区自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江西省自1991年以来至今已建成产业园区近百家,至2013年底安排就业人口达187.5万人,但江西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相差甚远。
从实际情况看,江西省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能否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并不明确,但大多学者认为工业化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只是不同地区其关系密切程度、影响时效、影响方式不同。马仁峰等(2010)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动力来源之一;王君萍、项桂英(2010)利用浙江义乌数据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也发现,短期来看产业集群规模是影响城镇化水平变化的最重要因素;Chan&Yao(1999)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家工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张庭伟(2013)在研究美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时坚持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赵昕(2007)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对城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很小;肖晓勇、曹等(2013)认为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作用于工业化,两者是一个共生的协同进化关系;于斌斌、胡汉辉(2013)以浙江绍兴为例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城镇化与产业集群能协同发展。
学术界论证的几乎都是经济发展对常住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忽略了对户籍人口城镇化影响的研究,且更深入地在不同城镇化水平上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更少。而事实是,只有在合理论证规律变化基础上探明其变化的内在原因,才能提出有效对策,着实提高城镇化水平。
模型设立、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立
经济增长是影响城镇化的因素,但并非是唯一因素,为找到工业经济与其它因素影响城镇化的机理,本文引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它是用来刻画区域经济增长与各投入要素之间关系的经典模型。其中Y为经济增长,A为创新,K为资本,L为劳动力,α为单位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β为单位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奥肯法则,经济增长对就业会产生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刘悦、袁仁渠等(2012)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能提高区域就业总量;丁明磊、陈宝明(2015)证明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就业能发挥重要作用;于爱晶、周凌瑶通过计量分析还发现政府投资对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假定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都是劳动就业的驱动因素。令劳动力数量为就业人口,则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得到式(1):
(二)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科学性与易得性,本文用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表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Yy),用第三产业增加值表示服务业集聚水平(Yf),第一产业增加值表示农村经济水平(Yn),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表示城市科技创新(Ac),农村人均农村机械动力表示农村科技创新(An),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城镇资本投入(Kc),用城镇化率表示区域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分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CR1)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CR2)。具体数据来自江西省各地区市2011-2014年统计年鉴、江西省各县国民经济与发展统计公报及其政府工作报告、2011-2014年中国县域经济年鉴等。
实证分析
(一)方法选择
相对于OLS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具有对异质性数据不敏感、使估计结果更加稳健,具有能全面深入分析以因变量为条件变量的不同条件下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优势。同时又考虑到已获取数据的动态性及存在异方差性,为更准确、全面地分析县域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在不同城镇化水平条件下对城镇化的影响,消除数据异方差对回归结果可能带来结果的不稳健性,本文对江西省79个县2011-2013年的变量Yy、Yf、Yn、Ac、An、Kc及CR1、CR2数据取对数后,再利用R软件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论证。
(二)实证结果分析
1.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常住人口城镇化影响分析。
模型估计。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因变量,选定0.2、0.3、0.4、0.5、0.75、0.9六个分位点对模型(7)进行分位数回归后得到结果如表1与图1所示。根据LR统计量及其显著性可以看出各分位点上的模型整体拟合较好。
结果及原因分析。从表1中C1可以看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常住人口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也证明随着江西省县域产业园区的扩张及集聚企业的增加,产业园区在吸引农村人口城市就业,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方面的确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会逐渐降低且降幅较大。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剩余农村居民身份的劳动力太弱或太强。年龄太大、能力太弱的农民在城市难以生存,不愿进城;能力强、有知识的农民在农村创业成功并生活在农村,或在大城市打工能够生存而不愿意进入中小城市。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园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提高,企业不需要能力弱的、知识水平低的农民,而对于能力强、有知识的农民,企业又难以给予相应的待遇,因此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城镇化效应必然会打折扣。从C2可以看出,服务业集聚对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明显,且弹性保持在0.10左右,基本不受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影响。这显然与县域城市服务业的性质有关,首先服务业本身就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力量;其次各县域城市集聚的大多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知识素养要求不高,因此其对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会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从C3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具有阻碍作用,这与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大力提倡农民工及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关。农民工及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功,带动了农村居民在农村就业,使得很多农村居民足不出村或在农村兼业就能生活得很好,无须去城市工作,这些都会阻碍城镇化进程。从C4、C5、C6可以看出,县域城镇创新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农村科技创新水平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显著影响城镇化水平,这可能与随着城市技术水平的提高抬高了农民工进入的门槛、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政府投资的无序扩张有很大关系。当前江西省大多县域城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充城市规模,这些能增加就业,但县域城市离农村较近,农村居民在农村自建房现象普遍,这些投入对农村居民进城居住的吸引力很弱。
2.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户籍人口城镇化影响分析。
模型估计。以户籍人口城镇化为因变量,在选用同样的六个分位点进行分位数回归后得到结果如表2及图1所示。根据似然比检验统计量及其显著性可以看出各分位点上的模型整体拟合较好。
结果及原因分析。从表2中C1、C2、C5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县域服务业集聚与农村科技水平是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动力,但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并非一直能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当城镇化水平较高时,其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原因在于:一方面,城镇化初期各县城镇化主要实行的是土地城镇化,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居民大多被强制征地拆迁,并部分被安排工厂就业,直接成为市民;另一方面,随着包括部分失地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村居民外出就业经验的增长,金融危机后返乡农民工增加,部分农民能力强、思想开放,容易在产业园区就业且工资水平较高,愿意落户城镇,因此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有明显影响。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类能力强、思想开放的农村居民数量逐渐减少,再加上农村居民城镇就业或就学并不需要转移户籍,基于居住、医疗、养老成本的理性思考,他们即使在城镇就业也不愿意改变户籍,因此其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就变得不显著。农村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大,原因在于农村科技水平提升后,解放出优质的农村劳动力,引致更多的农村居民在城镇创业成功或支持子女深造、参军,从而最终实现落户城镇,从而影响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从C4、C5和C6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城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明显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同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也不显著,这表明当前各县域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不具有针对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差、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城镇房地产建设投资过度,从而推高房价,致使农民工城镇生活压力增大,不敢放弃原有的农民身份和土地成为市民,这必然会阻碍户籍人口的城镇化。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江西省县域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能有效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显著,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力将逐渐降低;二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只在户籍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有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其作用并不明显;三是县域城镇服务业集聚及发展是有效促进常住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在城镇化水平较高时,是接替产业园区经济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四是农村生产技术的进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居民户籍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在户籍人口城镇化方面是产业园区的有效补充;五是加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时,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推动作用不明确。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为提高产业园区的城镇化效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地区开放力度,增加对县域产业园区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全力配合产业园区管理者做好产业园区招商、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努力引进质量更优的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以解决想进城长期居住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不能盲目投资,一味地依靠征地扩大城镇规模显然不对,应该有针对性地投资在为产业园区企业、城市居民服务等设施设备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让他们有能力、自愿来城镇就业并生活。二是不断升级产业园区,提升县域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围绕主要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基于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企业,建立产业园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条,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产业园区企业赢利水平,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工作环境。三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逐渐减少,依靠低工资来降低成本的年代已经过去,县域产业园区企业管理者也应该改变思路,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只有如此才能留住员工,并吸引更优秀的员工。四是各县级政府在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时,还应该特别重视并努力加强当地服务业,特别是物流、商贸、科研等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引导它们发展,给予它们强有力的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本身能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而且能服务于工业企业,促进产业园区中工业企业的发展,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城镇就业,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马仁锋,沈玉芳等. 1949年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2.王君萍,项桂英.产业集群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10(10)
3.Roger C.K.Chan&Yao Shimou.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Patterns,problems and prospects.GeoJournal,1999(49)
4.张庭伟.当代美国城市化的动力及经验教训[J].城市规划学刊,2013(4)
5.赵昕.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11)
6.肖晓勇,曹,吴少华.工业化城市化耦合演化:经济增长动力研究的新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3(1)
7.于斌斌,胡汉辉.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共同演化机制:理论与实证[J].产业经济学研究,2013(6)
8.刘悦,袁伦渠,李茂峰.科技创新与就业的关系研究[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2
9.丁明磊,陈宝明.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3)
10.于爱晶,周凌瑶.我国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关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