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林嗣环

2016-11-09 11:45廖伏树
福建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口技

◎廖伏树

奇人林嗣环

◎廖伏树

清初著名文学家林嗣环因《口技》一文为后人所熟悉,但却鲜有人知道,他也是一名廉洁爱民的清官。林嗣环祖籍名茶铁观音的故乡安溪,他的故居离我曾就读五年的蓝溪中学仅一步之遥,算起来他是我大姐夫的太祖叔父辈。在走进他的历史深处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林嗣环真的是一个奇人。

林嗣环,号铁崖,字起八,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后畲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进士。授大中大夫,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回雁草》《口技》等。

林嗣环的成才是个奇迹。他的字“起八”,取“文起八代之衰”之典,也清晰地表达了对韩愈文学成就的敬仰和自己的志向。他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因家贫读不起书,少年时代的他常到离家不远的驷马山边牧牛,边攻读。山腰有一个大岩洞,人称“虎洞”,幽静清凉,是读书的好地方。石塌为桌,山泉解渴,“虎洞”就这样成了他的天然书房。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望。放牧归来,路经学堂,他总在窗外旁听偷学,寒暑易节,从不懈怠。私塾先生为其精神所动,破例收他为学徒,很快就发现这“业余学徒”终非池中之物,于是颇费周折,推荐给泉州名儒、《闽书》作者何乔远做“伴读”。从此,少年林嗣环如鱼得水,学业猛进。第一次参加乡试,因文章奇崛深刻,不同凡响,主考官认定绝不可能出自一名乳臭未干的穷孩子之手,武断地判定为他人代笔或模仿抄袭之作,故不予录取。无端蒙冤,名落孙山,受尽同窗白眼,林嗣环心里不存一丝芥蒂;但个别不明就里的乡邻却嘲笑他,挤兑他,使他五内俱焚。在林嗣环故乡,至今还流传着“黄井祝天”的故事。传说翌年林嗣环第二次赶考的那天早上,有邻居故意把“吊水桶”藏起,不借给因家贫置不起水桶的林嗣环。林嗣环大清早起来,无法汲水洗漱和煮饭,蒙羞之下,便在井旁祷祝,求老天爷开开眼。没想到井水真的一下子漫到了井缘,伸手便可舀饮。“天意如此,此科必中!”欣喜若狂的林嗣环不禁脱口而出。他以从未有过的轻盈步履,踏上了征程。这一次,他果然没有辜负私塾先生和名儒何乔远的信任和鼓励,一举考上了举人。此后七年,林嗣环倍加发愤努力,夙夜勤止,终于蟾宫折桂,高中进士。先哲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山里人常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册(书),这可以说是林嗣环的一个写照。

林嗣环为文奇崛,下笔“宁骇俗,毋犹人”,喜标新立异,不拾人牙慧;光怪陆离,峭峻卓绝;抒发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倒海,撕肝裂胆。难能可贵的是,他和民众打成一片,因此文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逼真感人。他的代表作《口技》一文,准确而真实地记叙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且看其中一段:“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虽寥寥数语,百千人救火的杂乱场面如在眼前,艺术情趣跃然纸上。《口技》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简约,描写之生动,非常人所能及,被誉为“清代状声文学的奇葩”,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几十载不动摇,为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所耳熟能详。

林嗣环为官也是特立独行。他履职海南时,多施惠政,望重海疆。这个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人,一生保持着社会底层的赤子本色。“以其暇修学宫,创西关浮梁”,修建学校、道路桥梁,许多为官者做的,他也做了;但是,别人难以比肩的是,林嗣环不畏权贵,勇于担当,关心民瘼,大胆革除不合理弊政,可以说是开了意气风先。他为民请命,禁止虐待奴役仆婢,颇具人本主义色彩;他主张以法理教化百姓,禁止“宰割刊杀”子民,禁止动辄株连蔓引;他禁止赌博,禁止百姓与兵营钱物借贷。凡此种种,大大博得民众的拥护,却也因此得罪了中饱私囊的权贵和无良富豪。据史料载,他“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锢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营债,粤人啧啧颂之”。从学成出仕第一天起,一方面,他风裁严峻,勤政清廉,爱民如子;另一方面,面对权贵的重压和诱惑,面对各式各样的恶势力,他不卑不亢,敢于斗争。《广东通志》记载,林嗣环任琼州兵学副道使时,“行高洁,一介不取,嫉恶若仇,弹压豪强,一时豺狼屏迹”。好一个一介不取!好一个嫉恶若仇!对恶霸、地头蛇如此,对炙手可热的权贵亦然。他以“死”相谏保护外贸的佳话至今还被海内外商人津津乐道。唐宋以降,广东渐成海内外重要港口。“时有马伽沙贾舶抵珠崖界上,主帅利其重货,将执戮之。嗣环曰:‘吾以书生拜谒,朝廷超拜为副使,执节东南万里海外,因欲其来,远人绥荒服也,攘功挑衅,嗣环死不敢为。’帅衔之,究无以夺其议,听贾人归国。”作为副手,面对一把手要挟,林嗣环慷慨陈词,掷地有声,凛凛然打消了主帅杀人越货的私念,遏制了一起肆意勒索掠夺外商财富的恶性事件,这对当时发展海外贸易有着重要作用。又当时藩王尚可喜、耿仲明南征广东,权倾朝野,时人趋之若鹜。有一次,藩王府派两名差役到林嗣环公署言事。仗着主子的蛮横和强势,两差役趾高气扬,不听劝阻,大模大样地骑马直上公堂。林嗣环拍案怒起,令人把他们拉下马,各打三十大板,哪怕从此得罪藩王府也无所忌惮。琼州有个高总兵,素来飞扬跋扈,欺上瞒下,为林嗣环所鄙视。有一次,高总兵宴请林嗣环,席间设筵演戏,尽情欢闹。林嗣环不仅故意迟到,而且故意设题询问,当得知出来敬酒的小优伶是本州人时,立即丢下杯筷,放声大哭,满座顿时大惊。高总兵大怒,严责为何如此无礼。林嗣环大声答道:“我来监守琼州,琼民都是我的子女,你宴请我却叫我的子女歌舞侑酒,未免太侮辱人了!”说完拂袖而去,所有人瞠目结舌。这就是奇官林嗣环,言常人所不敢言,做常人所不敢做,如长风出峡,如闪电霹雳,如猛虎搏猎,如春雷奋蛰。林嗣环铁骨铮铮的气质,至今还让乡人异常感奋。

山川载物,岁月传情。奇人林嗣环留给家乡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事实上,林嗣环最令人敬佩的不仅是他的文章,还有他茕茕孑立的风骨,尽管这风骨实在很有几分悲剧的意味。林嗣环出生在穷乡僻壤,从小目睹父老披荆斩棘,“与大自然争地”,辛勤稼穑的艰辛,此起彼伏的丘陵和山坳,一片片用汗水开辟出来的茶园绿野,纵横交错的梯田田埂,胼手砥足的劳作场景,生存的不易和奋斗的勇气,这些都深深地印烙在他的脑海里,并滋生了他体恤民众、同情弱者的理念。山涧的淡浅明净,哺育了他的坦诚和清澈;大山的巍峨和峥嵘,塑造了他刚直不阿的秉性。因此,在封建官场一片污浊的境况下,他能洁身自好,忧国忧民,正直持躬,政声夙著。他的孤傲清高,他的自负和理想化,注定使他左右碰壁,这是历史的难题,更是人性的悲哀。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为减轻民众役赋而撰《屯田疏》,被蓄意谋反的尚可喜、耿仲明二藩诬告落职。史载:“林嗣环被捕之时,民众悲声载道。”不幸中之万幸的是,“帝念三任勤劳,暂放杭州治下”。六年后,即康熙初政(1662年),林嗣环“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不但平反昭雪了,而且还升官了。但是,这一次,林嗣环再也无意仕途了,硬是不肯赴广西高就。几经宦海沉浮的他,早已谙察社会诟病,他要当一介平民书生,徜徉于诗书,笑傲于山水。他客寓杭州,自号“彻呆子”,放舟西湖,放浪形骸,“一时海内名流:朱竹宅、宋荔棠、邹程邨、王西樵辈,争相推重”。多少人为他可惜,多少人苦口婆心劝勉,但他绝不改弦易辙。这“呆”,不是自暴自弃,也不是生的放恣,而是不甘堕落,不肯合污,是一种坚守,一种德操,一种超脱和潇洒。恣情纵性的表象下,实际上是对捍卫纯真之心的热望和执着。官场上从此少了一名官僚,文坛上却平添了几多趣事、几多华章。事实上,历史最终还是垂青于他的,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此加以缅怀与崇奉,让他与鼎鼎大名的包青天朝夕为伴,也算是莫大的荣誉了。

来自历史深处的东西,不一定能够为今天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提供好的参照,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但是,今天我们读林嗣环,有时还会感到他的思想还是那么前卫,他的声音还是有点异样和陌生,就如同在冬天的早晨突然走出氤氲的屋子,一下子就呼吸到了充满寒意的凛冽,仿佛流光不经意间尖锐地擦破我们生命的肌肤,钻进我们人性之洞的伤口,让我们猛然一颤,感觉到疼痛与悲愁。不屑说那些动辄巧取豪夺挖空心思榨干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也不必说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庸庸碌碌尸位素餐的公职一族,作为一个难免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耍些圆滑智计手段的熟练的社会分子,我们在惊喜之余,仍然有理由深感愧怍。

责任编辑 林芝

猜你喜欢
口技
擅长口技的猎人
83岁口技大师玩抖音秀绝活儿
非遗传承人方浩然神还原《口技》课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名为方浩然
京中有善口技者,名为方浩然
牛玉亮:京中有善口技者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口技》拓展阅读
——郭猫儿(节选)
从“一”字入手读《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