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妍
摘要:现有“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教学情境以课堂讲解、分组讨论、课堂模拟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切身体会,学习过程中与民航旅客服务的结合点也很少。改革后的教学情境将彻底告别课堂教学,学生将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对服务手册和沟通技巧运用的学习和实践。
关键词:沟通技巧;民航旅客服务;社会角色;服务场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5-02
一、课程现状
有效沟通是民航服务过程中满足旅客需求的重要条件。目前的“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教学以沟通技巧讲解、模拟演示、讨论为主,模拟演示会尽量结合民航旅客服务的场景进行。整个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沟通技巧的一般讲解,但是未能解释对于沟通技巧的运用时机和运用原则。
二、创新设计指导思想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航空专业更是院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空专业与多家航空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航空专业人才。“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是航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与合作航空企业的调研分析,提出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场景分析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沟通技巧课程改革思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沟通能力是服务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的教学,很难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沟通能力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对于沟通场景的分析能力和正确选择沟通方法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行为被界定在了心理分析范围之内,“沟通”就被限定在了技巧之上,对于如何正确选择适当的技巧几乎没有涉及。
1.以社会角色分析来重建沟通技巧
民航旅客服务之所以有着独特的服务场景,正是要营造出一个独有的社会角色,并通过这个社会角色对所有接受服务的人进行个人行为干预。坐飞机和坐火车的不同之处是被所有人共同接受的,原因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不同。首先飞行过程中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是最高的,乘客的个人行为对于安全性的影响非常大。其次飞机的密闭空间内容纳的人数也是最大的,个人在密集群体中,个人行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也最大。登机之前的服务也是明显不同于其他类似服务的,这种看似烦琐的登机服务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检查,更多的是为了引导乘客进行角色领悟,是为了保证在后面的乘机过程中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在这样密集的群体中与个体进行沟通所使用的技巧,就不能仅仅是基于心理学分析来进行判断了。沟通技巧本身强调的是方法,但是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是需要有理论支持的。基于社会角色的理论更适合群体性服务场景,这也是为什么航空公司的服务标准细致入微的原因,标准化服务的目的不是忽视个体的差异,而是要明确“民航乘客”这个社会角色的与众不同。
2.结合岗位技能手册详解沟通技巧
理解“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很重要。这个社会角色属于一种表现性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在群体社会中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作用。所有乘客都默认“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的一些行为标准,在群体环境中无形地构成了一种道德压力,对旅客自我约束个体行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服务过程中,维持这个社会角色的公平性就是服务人员行为的基本准则。
“民航旅客”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就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旅客。重点旅客自然就是那些不能遵守行为规范的人,第一次乘机的旅客肯定需要特殊关照,侧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学习“民航旅客”角色的行为规范。过度频繁乘机的旅客同样也会成为重点旅客,由于他们过于熟悉反而开始关注一些漏洞和服务上的瑕疵,对于他们就要严格执行服务标准并适度警告。
民航旅客服务对于危机处理是格外重视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集合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不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案,再好的沟通技巧面对愤怒的群体也是没有用的。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中对于集合行为的分析,将愤怒的人群进行分化并快速区分开,针对不同的少数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技巧,才是正确的方法。
理解了社会角色理论的重要性,对于“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就清晰了。“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结合点就是,将沟通技巧的理论分析融入到对于民航服务手册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民航服务手册中的各种标准和技巧。
四、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1.场景教学
现有“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教学情境以课堂讲解、分组讨论、课堂模拟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切身体会,学习过程中与民航旅客服务的结合点也很少。在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式后,新的教学情境也必然要出现改变。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在讲解服务手册和社会角色理论时,就在实训模拟场地进行,结合场地环境和服务场景对服务手册进行讲解,结合社会角色理论对旅客群体的集合行为进行分析讲解。分析后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基于角色模拟的理论学习和服务手册学习。准备好模拟之后就开始进行服务场景模拟,几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模拟,每次模拟结束后在现场立即进行评估和总结。
现有“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具体的沟通技巧进行服务模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模拟部分都是以实现指定沟通技巧为前提的模拟,也就是为了结果而进行的虚假模拟。这种模拟在实际中发生的几率非常低,而且并没有解决如何选择沟通技巧的问题。
民航旅客的服务场景可以分为机上和地面两大类,地面服务场景又分为登机、达到和中转三类,机上服务场景可以分为登机就座、广播演示、送餐、应急等场景。
地面服务中的登机场景是航空旅客汇集在一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体验民航旅客角色的开始,这个场景的服务要充分体现出民航旅客角色的特殊性,做足心理暗示,充分灌输行为规范的重要性。遭遇延误等意外情况时,要格外注意民航旅客群体的集合行为,由于群体正在汇集中,还未成为紧密的群体。一旦出现集合行为的某些特征,第一要务就是区分群体、化整为零,避免集合行为的出现。
地面服务中的转机服务是群体发生集合行为的危险时期,这时的旅客经过一段飞行时间,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群体,一旦遭遇意外,集合行为会突然爆发出来。这个时刻要求地面服务人员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要在接待转机旅客的第一时间充分观察群体构成,并特殊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旅客。这个服务场景模拟时要突出意外情况的模拟,尤其是对如何区分群体,将旅客化整为零,并将重点旅客集中在一起重点安抚。
地面服务中的到达服务是整个民航旅客服务的最后阶段,也是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的最后体验,完整的服务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民航旅客角色的塑造力度。
2.手册教学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以服务场景模拟为主,以社会角色体验为辅助。模拟过程完全是参照民航旅客服务手册进行,模拟结果是开放的,不设置任何目标。
每次模拟结束后教师对模拟过程进行详细的解读,所有参与模拟的学生一起对模拟过程中的沟通细节进行解读,通过事后分析进一步理解服务手册用沟通技巧的选择和运用。
教师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在讲解服务手册和社会角色理论时,就在实训模拟场地进行,结合场地环境和服务场景对服务手册进行讲解,结合社会角色理论对旅客群体的集合行为进行分析讲解。
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情境的改进,“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会成为充分结合专业技术的一门课程,教学过程通过模拟服务场景让学生可以在实战中获得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