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荣玲
摘 要:特色服务是红水河讲坛的核心内容。本文以红水河讲坛为例,从根本上分析了特色服务的基本理念,提出了“特色服务与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并不冲突”的这一理论,以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究。红水河讲坛面向所有读者,也会在学校推行,而且会与很多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其内容涉及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国内各个期刊出版的小说分析,届时还会请一些相关文学作家来红水河讲坛为大家讲解文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红水河讲坛的特色服务以及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理念。
关键词: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人文精神
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一般是指在原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地域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等,这种特色服务是与人文精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改变了红水河讲坛最原始的局域性的服务方式,发挥了红水河讲坛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是文化和特色相互沟通的。为促使红水河讲坛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在特色服务中提供了具有人性化的服务措施。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类似于红水河讲坛的文化平台,但是红水河讲坛有自己的特色之处。具有自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开办以来,为当地经济建设把脉,突出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文是笔者对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的详情分析。
一、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的基本理念
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下述几点:①整理出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内容,其中包括地方特色、学科特色以及专题特色等。这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先决条件。结合当地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地方的文化经济发展。就河池而言,河池市将通过“打基础、筑格局、强产业、建体系”的方式,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构筑“一心两带六区四园”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做强文化旅游业,繁荣演艺娱乐业,推进影视传媒业,做大工艺美术业,发展文博会展业,提升印刷出版业,拓展休闲养生业,培育创意广告业,促进文化产业增量,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体系。红水河论坛充分发挥其作为媒体中介的优势,为河池文化事业发展做好宣传。②特色服务的服务机制与服务内容。特色服务既要服务于党委政府,更要服务于广大受众。如由河池市党委、政府确立的河池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以“稳进突围、提质发展” 为总基调,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深化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干部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为抓手,奋力推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城乡建设和“五大突围”,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 “筑底蓄势,稳健上行”,呈现结构调整优化、质量不断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红水河论坛用特别的论坛方式为河池市实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开设有特色的访问通道以及有地方特色的论坛讲座。红水河论坛特色服务的服务机制主要依附于其主动性。服务内容有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提供的定题服务,同时还有跟踪服务,组织者有计划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向受众提供前沿的专业研究动态;组织有专业特色的讲座,延伸至有特色的信息产品开发等。③遵循为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基本理念。互联网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红水河论坛广大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应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理论视角来审视红水河论坛这一技术产物。有人就对红水河论坛的意义提出了种种评价或质疑。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与人或社会的关系和其研究意义,在肯定信息网络对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的前提下,正视网络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次,对于网络应用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应当具体地分析其成因,以探究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正确处理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关系,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关系,网络的物质经济价值与人文精神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防止人们在应用网络过程中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了解了互联网的价值后,红水河论坛将致力于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人文理念,服务广大的受众。针对红水河讲坛的特色服务,为受众人群提供专题文献索引等诸多内容,让广大受众轻松高效地掌握所需信息,想受众之所想,换位思考;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是从红水河讲坛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出发来为受众服务。这就是特色服务人性化的基本含义。
二、红水河讲坛的人文精神
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即红水河讲坛在工作、服务与实践的进程中所彰显出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放理念与平等理念是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红水河讲坛的开放性是区域性文明程度的标志。论坛开放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论坛内容资源向受众开放的程度。平等理念也是红水河讲坛的固有理念。红水河论坛的内容资源没有设置任何的访问权限,使受众能最大化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乐趣。目前,很多领域都有了平等服务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公共财产以及网络文化信息,红水河讲坛的存在使社会广大受众利用红水河讲坛获取各种信息成为可能。
随着红水河讲坛的发展,近年来,一种优化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措施,以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对文献只是需求为工作基点的服务理念,也就是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成为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那么,彰显人性化服务理念的特色服务和平等理念相互排斥么?答案是否定的。第一点,特色服务与区分服务有所不同,特色服务对红水河讲坛的任何一位受众开放,它对受众的身份不提任何要求。虽然,它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那是由于不是每一位受众都会对特色文献感兴趣,因为特色文化有较强的专业性,曲高和寡;它的受众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事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而形成了特殊读者群。特色服务不管是提供特色文献,还是其服务模式、服务措施,都只是从受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对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不是对受众的身份提出要求。第二点,若需要享受特色服务的读者不多,而红水河讲坛却过多地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经营特色服务,就会影响大众化的常规服务,这种现象值得反思。特色服务和一般服务是互相依托的,红水河讲坛要按照读者的需求,科学分配人力物力资源,使需要享受特色服务与一般服务的读者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因此,特色服务不但和人文精神中的平等理念相制衡,同时,还由于在红水河讲坛工作实践中可满足受众在常规服务外对文献信息的更多需求,所以, 最能彰显“以人为本”这一服务理念。换言之,特色服务是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最佳体现。
三、加强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红水河讲坛信息需求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红水河讲坛也是科技发展的一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对于红水河讲坛的一些作者而言,依照演讲稿进行演讲在外人看来是一件不利的事情,但是,对于红水河讲坛来说,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不重形式,是红水河讲坛信息的个性化的体现,是其与众不同之处,红水河讲坛为讲坛文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服务理念,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加快,红水河讲坛也在与时俱进,而且,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特色化。
2.建设具有本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标
对红水河讲坛来说,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讲坛内容都是以具有特色的服务方式为中心,由此决定了其信息资源共享效果。建设一个大型的红水河讲坛对我们信息资源的共享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信息资源共享,也可以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只是人文精神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所以,简单化地将人文精神与信息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下,红水河讲坛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实,规模无论大小,只有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才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才可以做好红水河讲坛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总结
特色服务是红水河讲坛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可产生共鸣效应。如果将红水河讲坛比作一所开放型大学的话,那么论坛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所大学中的一员。而登坛主讲的大多是博采众长、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其修养,其学问为我们树立标杆,成为我们追寻的目标。在搭建平台、疏通知识传播路径的同时,我的视野开阔了,品位提升了,何其有幸!
如今,红水河讲坛已逐渐成熟,但我仍十分关心讲坛的成长,为它每一点进步而骄傲。希望红水河讲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走得更远更好,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弘扬知识,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总之,做好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是当前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方向。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即是一切从观众的切身需求出发,为受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正是当代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韩庆祥,王 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3-24.
[2]江晓东,隆玉婷,盛建萍.《医学生人文英语选读》简析——兼论医学生英语课程人文教育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06-108.
[3]曾林仙,刘 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影响[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
[4]王兆德.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一点思考[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C].2004.
[5]仇杨坪.凝聚传统人文精神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人文精神在红水河讲坛建设中的体现[J].图书馆建设,2007(2):9-12.
[6]陈 文,沈占云,刘 恋,等.一曲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交响——“21世纪红水河讲坛”述评(下)[J]. 艺术品鉴,2007(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