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

2016-11-07 12:18马江卫贾爱华刘新艳井长信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丹参黏度下肢

王 荣,马江卫,贾爱华,刘新艳,井长信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

王荣,马江卫,贾爱华,刘新艳,井长信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30 mL/次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2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相关炎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沉方程K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均<0.05);2组治疗后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常规西医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相关炎症指标水平。

丹参注射液;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血液流变学;炎症指标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病变更广泛,预后更差[1]。下肢动脉病变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且病死率更高。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确诊1年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达21.14%,与已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者再次发作风险相当[2]。下肢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在病理机制上相类似,如内皮功能损害、血液流变学及相关炎症指标改变等。因此,在临床上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和评估病情进展。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30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委员会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并符合下肢血管病变表现[4]:有下肢肢体缺血性表现如肢体发凉、怕冷、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患肢动脉检查体征阳性;下肢触觉、痛觉、温觉等减退或消失;多普勒超声示下肢血管狭窄,血管内膜增厚、粗糙或迂曲;踝肱指数(ABI)≤0.9。患者年龄45~80岁,均为首次发病后治疗,且同意本研究治疗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可能原因所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不理想或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恶性肿瘤或伴有精神、意识障碍者;存在出血倾向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0例,男93例,女57例;年龄47~78(63.5±6.7)岁;糖尿病病程3~27(11.6±3.5)年;下肢血管病变病程1~13(3.6±1.2)个月;体质量指数(BMI)(24.85±2.05)kg/m2。对照组150例,男91例,女59例;年龄46~79(64.1±7.2)岁;糖尿病病程4~23(12.1±4.2)年;下肢血管病变病程1~11(3.4±1.1)个月;BMI(24.76±1.63)kg/m2。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①采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控制患者空腹血糖≤6.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②给予前列腺素E1100 μ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扩张血管;③给予东菱克栓酶首次10 IU加入100~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以后维持量减为5 IU。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四川三精升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1021303)3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2组疗程均为2周。

1.3观察指标

1.3.1综合疗效参照文献[5]方法评定疗效。临床治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ABI>0.9,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血管内膜厚度基本正常,无狭窄,血管充盈良好;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ABI≥0.9或<0.9,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血管内膜轻度硬化,狭窄30%~50%,血管充盈尚可;有效:患者自觉症状好转,ABI<0.9但较治疗前增加,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血管内膜伴有斑块,狭窄>50%~70%,血管充盈缺损;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标准。

1.3.2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后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处理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沉方程K值水平。

1.3.3炎症指标于治疗前后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前者采用散射比浊法、后者采用ELISA法测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均<0.05)。见表2。

2.3炎性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n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tP红细胞压积/%治疗前治疗后tP血沉方程K值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组1501.78±0.231.12±0.154.248<0.0547.42±3.2239.15±2.224.205<0.05156.45±13.15112.31±12.223.265<0.05对照组1501.81±0.311.55±0.212.718<0.0547.37±3.1441.67±2.422.362<0.05158.69±14.25125.31±13.442.274<0.05t1.323-2.2051.269-2.6291.474-2.296P>0.05<0.05>0.05<0.05>0.05<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基于糖尿病患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伴有血液流变学改变、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持续微炎症状态是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6]。糖尿病患者在血液流动性、血细胞流变性、血细胞之间及其与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均存在着变化。血液黏度增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在合并血管病变者中尤为显著。血黏度与切变率有关,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有所增加[7]。同时,糖尿病患者血液黏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表现为血液黏弹性的升高,这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关。

表3 2组治疗前后CRP、IL-6水平比较

红细胞聚集是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达最高的重要原因,也是体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8]。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感染和持续微炎症状态则强化了这一现象。国内有研究对38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血液流变性测定后发现,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增高、血沉增快、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及红细胞聚集增强[9]。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这也成为其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病理基础。

在血管性病变的非传统危险因素中,炎症反应自始至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慢性炎症反应的参与起着重要作用,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有研究表明,机体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是胰岛素抵抗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常水平的氧自由基在胰岛素信号传导系统中起着协助作用,而过多的氧自由基则损害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系统,这也为糖尿病慢性病程提供了理论依据[10]。CRP和IL-6是炎症机制介导2型糖尿病的两个重要指标,CRP主要在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6)刺激下由肝细胞分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内皮功能障碍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平滑肌细胞移动和增生,血管局部损伤则会增加白细胞或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和通透性,促进血凝并诱导产生血管活性因子,从而使肝脏合成CRP增加[11]。IL-6为一种急性相反应细胞因子,也是促进产生大多数急性相反应蛋白的主要刺激因子,其与CRP构成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炎症参与因子[12]。

丹参注射液为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剂,现代药理学研究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作用,其还可抑制由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对抗血栓形成和抗凝血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其对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有良好改善效果[13-14]。本研究结果证实,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沉方程K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2组治疗后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提示加用丹参注射液可更加有效地促进患者自觉症状消失,降低下肢血管内膜厚度,改善血管狭窄程度,更有利于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微炎性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1]黄海泉,赵静,藏萍.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踝肱指数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安徽医药,2014,21(11):2170-2172

[2]金京,李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临床荟萃,2015,31(5):597-600

[3]汪寅章.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及口服降血糖药现状[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1999,1(2):1-3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people with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3,26(12):3333-334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刘仁贵,赵纪春. 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6):676-679

[7]刘强,邓华聪,何辉,等.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24(1):86-89

[8]王英,陈学军,战晓芬,等.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观察与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2014,31(6):104-106

[9]戚传菊,汤文娜,罗显洪,等. 血栓通静脉滴注配合电针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7):18-19

[10] 刘颐轩,宋桉,王芸,等. 氧化应激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1):99-101

[11] 杨茜,张海雄,韩雪梅,等. 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J]. 山东医药,2015,24(3):18-20

[12] 姚建宇,焦雪琴. IL-6和IL-18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 河北医药,2015,32(19):2988-2989

[13] 王祥荣,邱斌,沈继明. 丹参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26(6):116-118

[14] 张滨. 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炎症学指标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1,51(9):75-76

贾爱华,E-mail:415991023@qq.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9.019

R587.1

B

1008-8849(2016)29-3246-03

2016-03-28

猜你喜欢
丹参黏度下肢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