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摘 要:班主任是孩子成长的行为引导者和心灵守护者,故其要有耐心、智慧和灵感,要及时捕捉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引导孩子妥善解决好每一个细微的问题,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椰壳效应”“护花原理”“破窗理论”等原理带给作者启示,当面对层出不穷的班级管理问题时,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一、“自觉晨读”之“椰壳效应”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去请教一位教育专家,为什么他想尽办法,孩子还是不愿意吃饭?教育专家询问了这位父亲所用的方法后,对他说,你不妨试试不用碗盛饭,改用其他的器皿。于是这位父亲就把椰壳锯开,用它来盛饭,结果奇迹发生了,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班上孩子的晨读现象,孩子不爱晨读,不应该像这位父亲一样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从晨读本身寻找原因。我也“用椰壳来盛饭”——在晨读形式上做文章。改变晨读的方式,使孩子们爱上晨读。
在班会课上,我与孩子们针对如何开展晨读进行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一致决定把晨读这个时间段变为我班的“美文欣赏”时段。前十分钟是大家各自准备的阶段,即在自己的位置上小声诵读自己喜欢的经典美文,后五分钟由班长抽签选出一位同学作为“朗诵大使”,到讲台大声朗诵经典美文与大家一起分享。每星期评出一位最佳“朗诵大使”,在班级明星版上贴上他的照片。这种形式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此孩子们开始自觉晨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问题孩子”之“护花原理”
看到这样的一则文章:一座公共花园,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摘花”等,但游客中总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威尔逊说:“你们何不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等。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变,摘花的人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为“护花原理”。
由此,我想到在平时我们对待 “问题”孩子时,当他们身上反复出现不良行为,我们更多是给出消极的评价、严厉的惩罚,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前段时间,一些淘气的男孩,课间和午休的时间总喜欢打闹,搞得班上“鸡犬不宁”,而说教和处罚对他们起不了作用,特别伤脑筋。这种情况是不是和故事中的公园管理者面对摘花现象,从而开始处理的情况很相似。威尔逊的“护花原理”给我带来了灵感。我在班会课上组织班上的孩子针对这种现象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是“如何在课间和午休的时间创建一种安静、舒适的环境,方便大家休息和放松”,而且特别请那些淘气包发言,让他们出谋划策并推荐他们成为纪律监督员。这些孩子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纪律执行者,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成功的教育效果。
三、“班级文化氛围的建构”之“破窗理论”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她上班的路旁,一座大楼上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玻璃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协调,但一直都没有维修。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大楼上又多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在这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诞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的是:当学生置身于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中的时候,美好的文化氛围会给学生带来良性的暗示,使之能自觉地呵护并享受这种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反之,会带来恶性循环,班风学风每况愈下。一些家长常说,自家的孩子不喜欢阅读,只爱电脑、电视和游戏。细思量,班上这样的孩子多了,自然会在班上形成一种不喜阅读的氛围,对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是有害无益的。“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只对孩子进行空洞说教是无效的,应尽快在班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于是,班会课上就如何建构“书香班级”成立了策划小组,很快就有了方案。孩子们在班上布置了图书墙、图书角,图书源自孩子们。图书角的书每周由一个大组的学生负责,该组学生还要在周一的晨诵课上进行“好书发布”活动,进行发布的学生采取轮换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周安排一节课让班上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带来的收获。同时一个月进行阅读量的比赛,评出“读书之星”。践行后的一个学期,再与家长见面交流时,家长言语中流露出的惊喜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班主任要想让班级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让他们真正做到健康、快乐、向上,只有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创新,做到妙招连连。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