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少昊
一、语言:遣词造句—圆转流活之美
1.意象的选择
在《赤壁赋》第一段中,苏轼选取“清风、水波、月、白露、一苇”这组意象,构建了和谐、宁静、流动的意境。对比学生习作中所选取的意象:
今天是8月25日,一大早,我准备好雨伞和饮水,放进背包,坐上爸爸开的车,我们出发了。爸爸说由于担心下雨,这次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平坦、好走、却比较远的路来上山,但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决定要一口气到达目的地。
我们沿着山路一直往上爬,山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翠绿的大树,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休息点,设满了石凳,到处是绿树成荫,往下看山间的泉水哗啦哗啦地往外流,真是感觉舒服极了,漫山遍野都开满了不知名的花,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我们走到了一块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到处都是嫩绿的小草。一阵清风吹来,小草和小野菊摆动着身体,好像在向我们呼唤,风把烈日下的热浪带走,留下一片清新,使人心旷神怡。
第一组意象“雨伞、饮水、背包、车、山”内容散乱,可有可无,缺乏美感。第二组意象“大树、泉水、不知名的花、草坪、烈日、清风、小草、小野菊”则显得庞杂又互相缺乏联系。
通过对比,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自己在写作时随心所欲选择意象带来的问题,但是如何进一步学习归纳提升,对他们又是新的困惑。我鼓励学生以习作第二组意象为例,重新排列整合,整理合并成“树、泉水、草、烈日、清风、花”。在此基础上,归纳为“青枫、芳草、骄阳、白云泉、花信风”这样的有文学色彩的意象来。
2.句式的运用
在讲解《赤壁赋》时,我们重点介绍了赋体“骈散结合”的文风特点,学生普遍的接受情况是可以理解但无法体会。在此环节,我鼓励学生将整理出的意象填入语段中,形成骈散结合的句式,增强可读性。
此次盛夏前来,才发现倒也是别有一番景致。骄阳下芳草萋萋、青枫簌簌;我们信步其间,竟也忘记了天的炎热。走在林茂花香,浓荫蓊郁的山路上,忽而听到潺潺的水声。真可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二十四番花信风,夏满芒夏暑相连”。
同样的意象,当和骈散的句式结合起来后,就自然多了一分韵味。
二、结构:谋篇布局—错综变化之美
《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看起来是主人与客人的交流,实则是作为道者的苏轼和作为儒者的苏轼的思辨过程。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而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主客问答体这一赋的传统手法,已不再是简单地借设问以说理,而是用以展示作者自己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心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这种借客形主、回旋进退,借他人之口道出自己的主旨的写作手法,在作文中也经常被用到,我们称之为“借笔”。
看起来比较高深的理论,在学生的习作中也不是没有出现:
大约10分钟后,我们走到了“一线天”,爸爸告诉我离目的地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了,“一线天”是一个很陡的坡,他关心地问:“累了吗?需要休息一会儿吗?”我想:“我们要一鼓作气地到达目的地,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摘 要:文章从苏轼名篇《赤壁赋》入手,从语言、结构、立意三方面探讨古文阅读对中学生现代文写作的指导意义,通过修改整理意象、套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借鉴“借客形主”的借笔手法,达到整体境界的提升。不能气馁。”我从背包拿出了水,喝了两口递给了爸爸,说:“我们还是继续吧!” 我们继续前进,从大道转入石阶山道,又走到了一处称“飞来石”的景区,我觉得双腿沉重了起来,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爸爸也说有点喘不过气来,我看了看爸爸,他依然在向前坚定地走着,我心里也给自己不断地鼓劲。
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们再次阅读习作时就不难发现,“我”和“爸爸”对话的内容是重复的,平淡拖沓可有可无,完全无法起到提升的作用。我于是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尝试用“借笔”的方法,借父亲之口表达父子之情。要求包括以下细节:①父亲带了我喜欢的饮料;②在“一线天”景区,父亲提醒我注意安全;③父亲在爬了一段时间山后,气喘吁吁;④对话内容要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
在流火的七月去爬山,本就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挑战。还没上山,我就已经汗流浃背了。
父亲从背包里掏出一瓶可乐,递给我说:“太热了,喝一点吧。”
我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不是不喜欢我喝饮料吗?”
他说:“难得和你出来爬山,喝一次也无妨。”
我们又继续朝山上爬去。
眼看着就到了著名的“一线天”景区,大概是我走得快了一些,父亲在背后叫住我说:“慢点走,小心摔跤了。”
我说:“那好,我跟在你后面走吧。”
从林荫道转入石阶山道,走着走着,我觉得两腿都沉重了起来,汗水把衣服浸透了,我跟在父亲后面,看他气喘吁吁的样子,心中突然掠过些许难受。
“爸爸,要不要我拉你一把?”我说。
“我还没有老到这么不中用呐。”爸爸说着,笑了起来。
这是学生填充修改之后的段落,较之之前言而无物的对话,这段语段读来更真实,也更有人情味。一方面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也借父亲之口表达出我对他的爱戴。
三、立意:境界提升—自然率真之美
在讲解《赤壁赋》时,老师通常要花很长的时间,为学生讲授苏轼夜游赤壁时情绪的变化与超然自适的精神面貌。由赤壁之景与夜游之行写出游之乐,进而由一曲洞箫联想到英雄易逝、人生苦短、仙愿难成而陷入自伤的悲情之中,继而再由水、月的感悟洞察人生的真谛,再次达到逍遥自适的境界。这种思想境界是在层层的思辨中上升达成的,我们在日常的习作中,也始终不能忘记主题的境界提升,才能免于习作陷入过度诠释、文辞假大空的缺陷。
4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山顶,汗水从我们额角不断地流下来,但掩盖不住我们脸上的笑容。我们站在山顶,俯瞰山间错落的小矮房子,这天平山美景使我陶醉,使人流连忘返。
这一次登山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毅力,让我们这些整天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当学生们再次阅读这个结束语段时,明显感受到文章的结语假大空,没有可读性。大家跃跃欲试地想要修改最后的结语段落:
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父亲高兴极了,我想我永远都会记得他回过头时的笑容:
“以前是爸爸抱着你上山,现在是我们一起登山,不知道以后……”
“爸爸,再过二十年,我就搀着你上山。”
夕阳下父亲的笑容,从来没有离我这么近过。
这是其中一位学生修改的语段,读起来流畅自然又触动人心,一次看似平常的登山,化解了父子之间的芥蒂,让我们看到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
经过学生们的修改,整个文章从语言、结构、立意三方面得以全面提升,语言更精致凝练,有指向性;结构更统一完整,让人读来一气呵成;立意也得以提高一个维度,符合中学生的价值观。
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现代文参考学习得多,却忽略了古文的参考价值。通过这节课的比较学习,我们一方面从苏轼的写作技巧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学生们也普遍反映对苏轼写作功力的敬佩,这就意味着他们真正从文本内部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
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了如何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浇灌自己的习作,更是通过比较阅读,懂得了评价不好的东西是很容易的,而说出好的东西好在哪些方面就很难,这就教导学生在日常的为人处世方面见贤思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