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多媒体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11-07 16:48荣春清
教师·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序数跷跷板黄牛

荣春清

摘 要:幼儿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在这个过渡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思维情境的创设。作者在此结合应用案例,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案例一:引导幼儿比轻重

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趣味跷跷板” 游戏。多媒体视频中出现了大象、黄牛、小狗、小鸡一起在游乐场玩跷跷板游戏的画面。第一个画面:大象、黄牛分别坐到跷跷板两头,小朋友清楚地看到大象把跷跷板压得很低很低,黄牛铆足了劲却还是翘得很高。小朋友从视频中知道了大象比黄牛重。第二个画面:大象走了,小狗过来和黄牛玩跷跷板,不管小狗怎么用劲,黄牛总是把跷跷板稳稳地压在地上,纹丝不动,小狗在高高的那一头急得“汪汪”直叫。我们从视频中清楚地知道了黄牛比小狗重。第三个画面:黄牛得胜了,高兴地扭着身子走了。一只小鸡蹦蹦跳跳地走过来一下子跳到跷跷板的一头,小狗不慌不忙地用一只脚踩跷跷板的另一头,小鸡就被跷跷板举得很高。这时候,老师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从刚才看到的视频中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大象、黄牛、小狗、小鸡谁最重?谁最轻?并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成队。”

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幼儿通过观看动物们一起玩跷跷板的视频,很容易清楚地了解到大象比黄牛重,黄牛比小狗重,小狗比小鸡重,因此很轻松地就排出了几个动物从轻到重的顺序。

案例二:认识大小、上下、高低、长短

在教学认识大小、上下、高低、长短的内容时,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学起来势必感觉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把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数学知识穿插到动画故事课件中,教学的时候适时进行播放。例如,通过播放课件故事:“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灯台上的老鼠自由自在地偷油喝,不知道灯台下的小猫正注视着小老鼠……通过这个动画片来认识“上” 与“下”。在《骆驼与羊》的动画片中认识了“高”与“低”等。孩子在多媒体动画故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实现了轻松学知识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觉得数学不再枯燥与乏味,孩子们在动画故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案例三:《4的认识》教学案例

在教学《4的认识》时,大屏幕显示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里面有3条小金鱼游来游去,幼儿看后特别喜欢,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这时动画视频中出现一个卡通小人手捧着另一条小金鱼放到鱼缸中。教师提问:“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金鱼?”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所以,全班所有学生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满怀信心。在这样利用多媒体呈现的教学情境中,避免了教学的枯燥无味,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四:对基数和序数有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基数、序数”这一部分知识时,让幼儿会数数,让幼儿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明白“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学时,通过课堂电子白板展示每届奥运会运动项目的纪录不断被刷新,从而使幼儿产生兴趣。播放完成后,进行相应的引导,从领奖台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以及获奖汇总表上的名词来理解感知“序数”的含义,从金牌、银牌、铜牌的数量来理解“基数”的含义。通过播放奥运会的视频短片,引导幼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启发幼儿从金牌、银牌、铜牌的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名次,从而理解“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

案例五: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指思维的方式打破常规,对思维的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考查,多向思考,不局限于常规认识问题的路径,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培养幼儿从多条路径去探求新知,或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采取多种形式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鼓励学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定势思维,不轻易放过可能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例如,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训练,以及“你还有什么办法”的提问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这种奇思异想也叫做求异思维,有的也称为开放式思维。

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激发幼儿奇思妙想,促使幼儿的思维同时朝几个方向分散开,以寻求探索的途径。促使幼儿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对一个问题可能会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

总之,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离不开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幼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县直第二幼儿园)

猜你喜欢
序数跷跷板黄牛
神奇的跷跷板
有序数方块
黑牛和黄牛
生活中的有序数对
『基数』和『序数』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蜡烛跷跷板
有序数方块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瓣胃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