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曈
摘 要:作文教学要丢弃功利思想,求真务实,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传授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教给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提高,重视文以载道。
当今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更加重视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水平成了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尺。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的确,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从其文章中足以领略到。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误区,如不理解作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教与学,却没有沉下心深思为文之道,优秀之作怎样才能写出,更多的是追逐短期成效,便一味地教给学生审题、立意、构思的方法,而学生亦步亦趋,学习了浅显的作文之法,了解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基本常识,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了创作,不乏佳作出现,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无从下手,对写文章望而生畏,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可想而知。为什么教师认认真真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而效果甚微呢?陷入这样的怪圈,我认为是我们作文教学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只见文章而无视现实生活。
生活是文章创作的源泉。学生学习写文章,更应当视生活为文章的生命。有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有文章的异彩纷呈。可是如今的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面前,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来,学校的生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学校、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单调乏味。学生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老师,便是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写同学,便是写学习优秀、乐于助人的至善至美的少年俊杰;写父母,定是疼爱子女,深夜背起孩子上医院治病……何也?根源在于中学生写作一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我们至今还往往在让学生们一如既往地坚持过去的老路进行写作,这样学生便会言不由衷,长此以往,学生对写文章心生厌恶,疲于应付,哪有真情实感流诸笔端呢?
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对此往往只是叹息,毫无作为,依然步前人后尘,难脱窠臼。笔者认为,应当切切实实在做中写文章,而不是重视教给学生写文章的章程模式。做,首要的是扩大学生生活领域,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乐趣,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假恶丑,体验生活冷暖、辛酸百味,呼吸清新的生命气息,感悟生命力的顽强与脆弱。观察鸟兽虫鱼、春荣秋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领悟体验世态人情。这些都胜于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授审题立意、凤头豹尾、前呼后应、起承转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让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会轻松愉快完成,且文章有可取之处。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亲近大自然便是这个道理。回归生活,学生对语文会有更透彻的理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真切感受了春草萌生、柳园禽鸣的蓬勃景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做事要抓住关键是普遍的生活哲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我们青春易逝,激励我们要把握住青春年华。这些情感景象在广阔的天地间会受到刻骨铭心的涵泳熏陶,在课堂上永远是无法感受如此酣畅的情感风暴的。这恰恰是写作中难以苛求的潜在瑰宝,它们会掌控学生们的思想感情、写作趋势。
古人有了“少而游,壮而仕”的生命轨迹,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光辉人生历程,才迸放出了灿烂辉煌的生命光芒。司马迁没有青年时期遍及大江南北的求学考证,《史记》岂能达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此令后人仰止的高度?肖洛霍夫若没有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动荡的哥萨克年代,哪会有揭示人性真谛的不朽的《静静的顿河》问世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生活的历练,学生根本写不出富有独特审美情趣的优秀文章。我们要敢为人先,走出陈规,突破羁绊,发现惊喜与辉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定会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做文章要让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找材料,开阔视野,引入源头活水,还要把每次作文做细,深入挖掘,珍惜每次作文的机会,且多写多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任何人很难做到一蹴而就。曹雪芹写《红楼梦》曾“批阅十载,增删五度”;诗人贾岛亦是如此,“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是推敲的佳话。写文章要把精力、时间、心思集中到修改上。而我们今天只完成教育管理者规定的每学期八次的作文数量,这次作文内容与前面的没有丝毫的联系。笔者一直尝试着把同一题目要求的作文分三阶段写作,先让学生拟订草稿,然后自行修改,交给同组讨论集体拟定,最后由老师组织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成立审稿小组进行批阅,让作者继续修改、润色加工。这样的经历自始至终让学生感到写作的愉悦,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成功感,给学生树起写作的标准。把修改好的作品结集传阅,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估量,学生们纷纷效仿,出现了积极写作的良好形势,学生们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练习和提高。
写文章与说话一样,都需要真刀真枪地练习,而练习主权由学生掌握,这样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古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