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硕+陈美英
如何让学习更高效?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绕不过的现实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同行们多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为研究方向,希冀寻找适合新语境的语文教学新路。但就教学改革的反馈情况看,收效甚微,改革还处于徘徊阶段。面对这种改而不进的局面,除了反思师生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外,还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语文必备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专注听的好习惯
教师要注意立足课堂,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在课堂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控制好上课的节奏,张弛有度,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倾听。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
二、培养学生认真说话的好习惯
说话之于表达,和倾听之于吸收,在语文素养培养中同样重要。然而,课堂教学中真正全面落实“说”的真实内涵,教育工作者还要做大量切实而又细致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除课堂上“说”的训练外,还要培养课外说话习惯。课外说话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的。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逐渐让他们养成敢于发言、善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只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能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欲望,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需系统性培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长期的实践练习,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兴趣是阅读的最原始动力,是影响语文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唤起内心中更高的需要;要经常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要巧用活动驱动,设置新颖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新颖的内容中探索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文本解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不仅要掌握“精读”“泛读”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勤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锤炼他们对语言的掌握运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时,学生要养成巧阅读、勤动手的良好习惯,使自己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有收获,不白白浪费时间。
四、培养随时能写的习惯
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除了有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和端正的写作态度外,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作文,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主动而真实地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1.观察生活,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作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在大语文的教育背景下,文章的素材从生活中来,不仅将生活中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真实又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2.端正态度,养成打腹稿、列提纲的习惯
培养学生打腹稿、草稿和列写作提纲的习惯,尽量避免写自己不熟悉的人或事。把以往观察生活积累的素材及情感体验,通过打腹稿、列提纲酝酿、思考、加工,唤起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让文章显得更加有条理、有深度。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作文教学,而且应着重强调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既能学习严谨的构思和行文,还能引起更深的情感体验,学会与作者、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在这些基础上,学生经过批判性的反刍和审慎的阅读,将文本内容和文章传达的思想内化于自身。
3.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
学习写作不仅要培养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而且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第一,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作文学习活动中的被动接受的地位,让学生成为作文创作的主体;第二,教师需要智慧地引导和系统深入地指导,考虑结构布局和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让文章更加流畅、真实、生动。
因此,教师的指导要与学生的修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主动创作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达到内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以外,还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并积极改进教法等。因此,语文教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应把这种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湖南省沅陵县张家坪九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