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学业优势及就业劣势现象探析

2016-11-05 08:57王红瑞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业评价女大学生性别差异

王红瑞

【摘 要】多项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女生学业表现优于男生,但就业却相对劣势。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女生自身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对此,社会应重视女性特质的价值,努力增加女性就业机会;高校应树立现代性别教育理念,引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作为女生自身要努力提升自我。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性别差异 学业优势 就业劣势 学业评价

近年来,学生学业及就业的性别差异备受研究者关注,国内外的不少研究者通过理论探索和大量客观的实证研究数据均表明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女生学业优势”即女生在学习成绩、学业表现、学业成就等方面均优于男生;另一方面“女生就业劣势”,即女生就业成功率、薪酬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普遍低于男生。虽然当前研究者对上述两种现象都在积极进行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将这两种现象整合起来,在同一个研究中探讨两者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形成原因。因此,本研究拟对大学生学业性别差异和就业性别差异的内在关系进行细致探讨,旨在深入分析女性大学生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的成因并探讨对策,以期为干预和对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

大学生学业性别差异

多项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学业成绩、竞赛获奖还是在学业行为表现上,高校女生普遍优于男生。在学业成绩的直接比较上,有研究对国内34所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表明[1]:成绩排名靠前者女生居多,排名靠后的男生居多,学习成绩前25%的男生比例为31.2%,女生为44.9%,学习成绩后25%的男生占7.7%,女生为2.5%。在奖学金获取方面,有研究对安徽师大和皖南医学院1995-2000年间全体大学生的统计显示[2]:虽然在校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但在各种校级奖学金获取上女生人数远远高于男生。在学校学业行为表现上,有调查显示[3],女生出勤率(92.65%)显著高于男生(81.05%),女生的用功率(78.00%)显著高于男生(61.56%),女生的用功时间(72.26%)显著高于男生(49.87%)。上述事实全面显示:总体而言,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状况明显优于男生。

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

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就业相对劣势。对全国范围内28所高校的抽查显示[4],男生在就业率、起薪以及工作满意度上均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的就业率为67.4%,女生为59.8%,男生的起薪为1822元,女生为1638元,男生的工作满意度为51.5%,女生为45.4%。不仅如此,在就业岗位上的工作角色也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在学校、企业、公司等的行政队伍中,男性毕业生数量占绝对优势,即便个别女性参政,也更多表现为非权利的外围参与。以上数据及事实均表明,女生就业及未来岗位聘用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女大学生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的成因

1.社会因素

(1)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

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男性化特质的优势更为各大企事业单位所推崇,有些单位甚至明确提出“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的要求。2009年全国妇联开展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发现[5]: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就业性别歧视制约和阻碍着广大女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对其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适合男女的工作机会不均等

我们发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和招生人数中,理工类偏多、文科类偏少,女生对文科专业的偏好决定了其未来从事的工作类型多为教师、文秘等服务性工作以及对知识与技术要求较低的农林牧渔劳动。然而在现代社会,传统上适合女性的工作机会(如教师、文秘等)增长较少,而适合男性的各类企业的工作机会则增长更快,从而导致男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和结果的差异[1]。因此,男女工作机会不均是就业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3)社会忽视女性特质的价值

中国教育传统几乎一直存在着排斥女性,尤其是排斥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惯性。社会一直以来为男性确立的职业形象是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公共领域密切关联,而为女性确立的形象则是与家庭私人领域密切关联,这些领域所需的人其职业形象的主要特征为富于情感、勤劳、顺从、自我牺牲等。很显然,这一形象是将女性培养成合格的母亲[6]。与女性相关的经验、品质、能力、价值观被忽视或排斥,这是学业优异的女生就业劣势的又一原因。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里优秀的女生并不意味着就业依然占据优势,高校学业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当前高校终结性评价女性化倾向严重。在课程考核上,当前许多高校的考核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多为记忆性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考前突击就可获得高分,这似乎更适合女性学生获得高分。脑科学和脑神经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空间能力超强,他们往往更喜欢运动,不喜欢安静,更愿意自己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这一点说明当前的评价方式对男生的学业发展不利,他们也很难在这些考核中获得高分,更严重的是这种评价模式抑制了对所有学生独立、主见、更有竞争性等未来工作更强调的男性优良特质的培养和习得。另一方面,不适当的过程评价抑制了男、女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少高校为了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出了过程评价模式,加强了教学环节的考核。过程考核中像考勤、作业、笔记、课堂表现等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被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来,而且这些环节的赋分在总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而课堂上的服从、遵守、被支配、安静听讲、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更多符合女性化个性特质和能力的表现,这将使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女性化特质表现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女性吸取和习得男性特质的优点和长处的机会和情境也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会发现学校里优秀的女生到社会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却很难表现出真正的优秀。

3.自身因素

外因往往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女性就业劣势与其自身的因素不无关系。女生在校时往往对课内学习投入过多,忽视课外实践对自己专业能力、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另外,女生自身的一些负面个性特征也是其不被就业单位青睐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更独立、有主见、有较强胜任力的人担任,而女性往往容易自信不足、依赖性强,应对能力、成就动机低于男性,这些负面特征自然会影响到她未来的职业表现。

对策

1.社会应重视女性的价值,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社会应看到女性优秀特征在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并努力营造重视女性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不是将女性优秀特征的价值排斥在社会工作领域之外。与此同时,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抚养、护理、膳食等活动相关的知识也应当在学校传播或相应的专业有所设置,从而拓宽女大学生就业范围和就业领域;还有社会应创设各种条件增加适合女性的相应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女性就业机会;最后国家也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消除企事业单位对就业的性别歧视,帮助女大学生改变就业不利处境。

2.学校应树立现代性别教育理念,引领高校学业评价体系改革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消除学业与就业性别差异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现代性别观念的教师。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行政机关及院系领导要系统学习现代性别理论,了解教育体系中的性别盲视和性别偏斜现象及其成因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在职培训,并鼓励教师将国内外性别教育方面的最新成果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因性施教,促进两性学生性别特质全面发展。其次,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更有利于女性的评价内容、评价依据和考核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增补和加强适用于男性性别特质的相关内容,促使在校学业成绩优异的女生在职后也能真正自我实现,事业成功。

3.女大学生个人应端正认识,努力提升自我

毫无疑问,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求每个人都能适应社会竞争,能够在社会公共领域拥有立足之地,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女性,要在这一压力下拥有一席之地,就更要端正认识,努力提升自我。首先,女性自身要对传统性别文化的消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应注意树立现代性别观念,改变对数学、科学等理工科课程的回避倾向,扩大专业选择的范围,就业时敢于尝试与理工科相关的公共领域的职业。其次,重视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主意识。作为女性,应积极地与各种职业刻板观念作斗争,抗拒并摆脱外在力量对自己的控制,积极发展自我,表达自我。最后,女大学生应加大课外学习投入力度,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作为女性的不利处境,争取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行。

参考文献:

[1]文东茅:《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与就业的性别比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26(5)期,第16-21页。

[2]姚本先、陶龙泽:《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研究》,《教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陈太博、毕新华:《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4]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5]杨慧:《80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与性别差异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21(3)期,第30-37页。

[6]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第108-112页。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 陕西宝鸡

猜你喜欢
学业评价女大学生性别差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为孩子营造一片绿的天地——小学语文学业评价浅谈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