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满,夏睿明(重庆西部药城名老中医馆400012)
夏睿明教授自拟方——藿茵胆草饮治疗顽固性小儿厌食症
刘荣满,夏睿明(重庆西部药城名老中医馆400012)
【专家简介】夏睿明1924年生,早年拜师于名老中医杨植樨、唐阳春门下学习岐黄之术,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创始人,1958年开始担任中医科主任兼中医教研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从教30余载,行医七十春秋。历任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暨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委,重庆市首批名老中医,“两会一党”中央中药咨询服务理事会委员,在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退休后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实用中医药杂志》顾问等职。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及《经方运用举隅》等多次获得四川省、重庆市中医学会奖。
厌食/中药疗法;厌食/中医病机;健脾;方剂;自拟方
“厌食”病名首现1982年张奇文主编的《幼科条辨》,后南京中医院儿科教研室编著的《中医儿科学》纳入,并设专门章节进行阐述。1985年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教材《中医儿科学》正式将“厌食”确立为独立病症。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本病各季节均可发生,尤以夏季为著,各年龄段小儿均会发病,但以1~6岁最为多见,且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发病率反而呈上升趋势。虽然该病证一般预后较好,但因耽误治疗而引起的不良预后进一步发展为贫血、佝偻病,甚至疳证等更严重疾病在临床上也时有发生。因此,及时、恰当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厌食”这一病名在古代文献中多以并发症记载,其原发疾病多为“呕吐”、“泄泻”、“积滞”、“疳积”,有“不嗜食”、“不欲饮食”、“不思食”、“不饥不纳”、“恶食”等说法。如《素问·风论》曰“不嗜食”;东汉医圣仲景在《伤寒论》中云“不欲饮食”;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要法》曰“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不思乳食”;清朝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其余一切诸症不食者”、“恶食”;清朝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曰“恶食,懒食”。这些文献记载都说明中医史上早已对该病证有很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仅病名有差异而已。
朱丹溪提出小儿有“三不余,四不足”的生理特点,属稚阳之体,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行气未充,易虚易实。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易致脾胃不和,运化失司,造成厌食。临床上常见导致小儿厌食的主要病因有:(1)喂养不当。由于养护人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和基本的儿科护理常识,饥饱无度,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故出现《黄帝内经·素问》的“饮食自备,肠胃乃伤”。(2)饮食失节。小儿乳食不知自制,若家长在日常饮食中,食量、食数、食类等没有选择、规律,安排失当,极容易造成饮食积滞。(3)多病久病。五行之中,脾胃为中土,脾为阴土,脾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肝生于左,肺生于右”,肝木克伐脾土,见肝之病,当知传脾;肝与肺金互为母子,母病及子,子病及母。(4)情志失调。社会环境急剧变化,成人社会压力大,负面情绪容易累及家人。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吓。若环境变迁或打骂惊吓,易情志不遂,造成肝郁乘脾,致脾胃运化失调。(5)药物碍脾。目前大多独生子女,加之自然环境的污染,化学药品的滥用,时至日久伤及脾阳,五脏功能减退。(6)暑湿熏蒸。当今物质水平较高,小儿容易过食肥甘厚味,饮食过度,从而造成脾气不利,湿邪中阻。时至夏月,叠受暑邪,脾土被困,运化失常,且暑湿之邪阴性,缠绵不易消。由此,得知小儿脾胃病机无外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脾不和、痰湿困脾,与虚、积、湿、瘀有关。
对于以上病因病机引起的厌食,历代各大医家均提出了明确的治则,经方时方均效果显著。小儿厌食,病变在脾胃,《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而明代万全《幼科发挥》明确“胃者主受纳,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重庆地处西南,是中国著名的雾都,暑湿之邪较其他地区更明显。湿邪困脾证在重庆更常见、更突出。秉承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两大基本原则,采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兼顾当今小儿养护娇惯,肥甘厚味灼伤胃阴,特以自拟方“藿茵胆草饮”,广泛用于本地患儿厌食症的治疗,效尤卓著,好转率达100%,治愈率在90%以上。组方:藿香10克、茵陈15克、胆草3克、石斛15克、山药20克、炒二芽各20克、炒鸡内金10克、莱菔子15克、鸡屎藤20克、太子参20克,用量根据患儿病情和年龄,按1~3、>3~7、>7~12岁3个年龄段不同剂量而用,以上为3~7岁的参考剂量。方中重用藿香、茵陈芳香化湿、燥湿悦脾,其中藿香入脾、胃、肺经,母子两脏之湿热同清,茵陈入脾、胃、肝、胆经,兼清肝胆经之热,为君药;胆草性寒味苦,小儿用量极小,一般为3~5克,少量性寒味苦胆草为开脾之钥,居臣之位;石斛、山药清补肾之气阴和胃阴;剩下诸药则为常规健脾开胃、消食化积之药,太子参用其弱补之性补小儿之元气,恰到好处,视为使药。区区十味,有四两拨千斤之势。
本方使用要诀:服药不加糖;根据五行相克相生,过时甘味伤脾,此则必须遵守,否则药效减半。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0.001
A
1009-5519(2016)20-3101-02
(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