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加龙
摘 要:小学高年级散文教学要牢固树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散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要提高语文修养,进入境、品出情、悟出理。
关键词:生本课堂;散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81-02
众所周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心从字词句移向了篇章。散文以独特的文体标志、重要的语文素养价值,指引教师牢固树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散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要提高语文修养,进入境、品出情、悟出理。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阐述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的散文教学策略。
一、紧扣全篇文眼——逐层入境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逐层推进。
这篇课文中,开篇“这是一株柳,……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两小节既是统领文章灵魂的中心句,又是引发人们深思“平常”与“神奇”的矛盾冲突。接着描述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挺立,然后猜测并想象那株柳树努力存活、生长的过程,进一步彰显了这株柳的顽强,接着又以诗意的语言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生长环境优良,从侧面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敢于跟恶劣环境抗争,课文的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排比句升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艰难,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这两小节,引导学生按“环境恶劣”“旺盛的生命力”“艰难的生存”“由物及人”的顺序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人生哲理。
二、引导生本对话——递进品情
学生的入境品情,不是评价方式上的正面赞赏,而是在学生深入文本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体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基础上,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预设问题,让每个问题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给学生留足品味语言的时间,让学生在品读自悟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片段1】
师:同学们,从哪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呢?读读这些句子,咱们再谈感受吧。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学生或背诵边塞诗词、或用语句描述感受,教师板书:悲壮、苍凉。
师:在这荒凉的高原上,一株绿色的柳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你什么感觉?(惊讶……)作者用一个“哦”字,表达了这种感觉,请你读出惊奇、惊讶的感觉!
【片段2】
师: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来看看它吧。(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给人以生命力的强大感召。”几句话写出了这株柳树——(生命力旺盛)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
在师生演示“两合抱粗有多粗”中感知柳树的粗壮,在举例“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中体会柳树的高大,在齐声朗读中再次感受柳树旺盛的生命力。
师:看到这样一株高大而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不禁发出“哦”字,这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
再次指导读“哦”的方法:先提气停顿一下,然后轻声地慢慢地读出声来。
【片段3】
师:在恶劣的环境下,这株柳成为青海高原上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该隐藏着多少艰辛啊!(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我听出你重读了“多少”“又”这两个词,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当(烈日)_____________,这株柳它___________;面对_____________,这株柳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师:这样严酷的考验这株柳经历过成千上万次,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这样的三个环节,以“一株柳”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词析句触摸作者倍受震撼的心灵,一“读生长环境,烘托这株柳”,再“读柳树形状,认识这株柳”,三“读成长历程,感动这株柳”,尤其是片段3中的小练笔,更是让学生们走进了柳树的内心,从而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心灵的对话!
三、鲜明对比冲击——借物明理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能依靠简单说教,而应充分利用课文,由实物到道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冲击,从侧面再次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就着重比较了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教师要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再次升华学生们的情感,由物及人,渗透人生哲理的感悟。
【片段4】
师: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为了生存拼命挣扎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名家诗人广为赞颂,你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古诗词?
面对如此不公的命运待遇,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又是怎样做的?
师:(出示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从“九十九”和“一”两个数字的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你想到了哪个人?还想到了哪句名言?
出示: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她(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________。
(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名言 。)
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说,一回回地悟。在朗读中,学生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在朗读中,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待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作比较时,在学生们的心中,青海高原这株柳已经成为一棵有生命的树,代表着坚韧、顽强、毅力!
四、提高素养——诗化用语
要执教好文质兼美的散文,还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语文修养,增加文学修养储备,用出口成章的诗句扩大课堂信息量,用诗意化的课堂用语带领学生们入境、品情、明理。
课始,教师:古人云“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你知道哪些关于柳树的古诗呢?
课中,教师:词语亦有情,言语表心声,我们也要读好词语啊;你听,王昌龄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之涣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边塞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的真实写照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文人墨客们对江南杨柳的赞扬!
课末,教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他就是史蒂芬·威廉·霍金。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的情况下,1988年出版了《时间简史》,至今这本书已出售超过10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像这样整个课堂贯穿丰富的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入境品情明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的毅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
参考文献:
王小龙.把握本质,实施高质量的小学散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