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葵
《音乐会》一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三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在逐步增强。这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本单元教学设计应紧密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通过情景创设、律动参与和图谱的使用,引导学生看图聆听,感受、表现音乐,使每个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一、 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善于创设能够诱发、驱动和支持学习者探究、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促进教学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本单元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并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参与热情,创设适合学生自己寻找知识、探究知识的情境。
教师可将《进行曲》主题音乐简化,加入学生易学易唱的歌词,先由行进表演入手,让学生用身体律动表现乐曲情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相讨论,从中给学生营造肢体的美,视觉的美,听觉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在完整聆听《船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做出身体摇摆、手臂画圈等简单的与音乐旋律相符的动作,创设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体验活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聆听活动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 、重视教学审美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有效渗入合唱教学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合唱的能力,因此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合唱的基础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唱《嘹亮歌声》环节,用“抓泡泡”游戏形式引导学生体验歌唱时气息的连贯和声音的控制,伴随着问题:“刮来一阵风,泡泡跑哪去了?”加上教师有意地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边示范,充分调动孩子的听觉、视觉,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刺激学生们的求知欲。再通过聆听(模拟回声)—轮唱—分声部—合唱,逐步渗透,一步步加大歌曲的演唱难度,学生可很快掌握这首以轮唱为主的合唱歌曲。教师与学生一起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运用肢体的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会合作。根据平衡需求,积极配合他人,配合集体,从而使两声部声音达到和谐、均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三、注重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体验的交融,不断深化审美情感
音乐知识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和记忆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教学中,通过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具体音乐作品,音乐审美体验交融的办法,引导学生在体验、表现、观察、发现和了解音乐美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听辨乐器的音色特点,感受其音乐表现力。教师在编创与活动中安排学生随乐曲模仿演奏这三样演奏乐器的动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喜爱,更好地体现“在学中做、在音乐实践体验中学”的原则,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去感受和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形式美和丰富情感。
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主要内容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教学中应尤其重视学生对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后其艺术表现力的敏感反应。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投入音乐艺术实践探索,并给学生提供独立或合作创造艺术作品的机会。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陈海燕
E-mail:3729383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