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课议课中改善自我

2016-11-04 21:15陈大伟
江西教育B 2016年8期
关键词:议课裁缝公开课

陈大伟

在和老师们交流观课议课改善教师人生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是改变了我自己:“观课议课让自己脸皮变得更厚,自己不怕上公开课,而且上公开课不是考虑争取好的评价,而是考虑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教学追求、实践自己的教学理想,因为我会这样鼓励自己‘上成功了有成就感,上失败了有贡献感。同时,对于他人的批评,一方面是学会讨论和对话,另一方面是不再感到难受,因为我信奉‘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有问题说明自己处于可以继续成长的状态。”再如,议课时我们主张:“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执教的批评者,而是努力成为课程变革的建设者。”这样的实践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努力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批评者,面对社会和他人的“铁”,我现在很少恨铁不成钢,而是提醒自己要去发现“铁”变成“钢”的条件,然后努力去创造让“铁”变成“钢”的条件。这样的改变让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平和的景致。不再抱怨,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使自己多了一些对社会、环境做出建设与改良的思考。

应该说还没有说够,改变远不止这些。前不久,我在网络上观看了一位朋友上《金钱的魔力》的师生对话。听着听着,自己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金钱的魔力》选自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选文讲述 “我”到裁缝店买衣服时,先遭到冷落,而后因拿出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尊重的故事。作者通过神情、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了裁缝铺老板和伙计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从文字上看,作者对这种人生态度和方式持讽刺批判态度;执教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领悟作者,也向学生渗透了这样的讽刺和批判。

我不一样的想法是,在讽刺裁缝铺老板和伙计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言行时,是不是可以多一种视角,那就是对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的人多一些理解?从而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违法,但在为钱而卑微地生活,在过着他们自己或许也不想过的无尊严的生活,他们值得同情。当然,理解他们不是赞同他们,也不是鼓励这样的生活。而是我们自己要看到人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艰巨性,意识到这种生活需要改善,自己要避免这样的生活,去思考、追求更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批评似乎是在吹毛求疵,但自己就是在这样想。检视自己的视角和想法,发现也受观课议课影响:观课议课强调彼此接纳和理解,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处境、动机和意愿,这里是把理解尊重不同执教者的教育选择,迁移成了理解不同生活处境下的人生选择;另外,观课议课不主张对别人的教学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和研究中审视、规划自我,迁移到到阅读文章和讨论教学上,就不是去参与嘲讽底层人的生活,而是以此反省和规划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很欣喜自己在观课议课中的改变!

以上是在我的QQ上贴出的自己的一篇短文。当文章贴出后,一位一起观课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伟教授的观点我既赞同,又反对。站在老师的角度,我赞同你的解读。站在教材和学生的角度我反对你的解读。我们老师站上讲台是教语文,不是教课文。一篇文本被编者放入某一册的某一个单元时,就赋予了它特定的使命,我们用它,是在发挥它的特定作用,而非对一篇文本作多角度地没有目标地深入剖析。多元解读是好事,但最后目标确定还得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和教材所赋予各文本的承载点才行。”

我有这样的回复:“可能我定位于教人而不是教课文、教语文,也不太受年段目标的约束。我想,如果我们对今天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歧视、种种冲突心存忧虑,对社会的未来有所担忧的话,我们就不能不在教学取向上有所调整。另外,对于作者的观点、编者的意图,我们不能任性胡为,也不能无所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批判作者,建构自己。”

另一位朋友则说:“真的很矛盾,有时候语文课容易上成品德课,专家会说缺了语文味。但情感态度价值观里又有明确要求。”

我的回复是:“关键是心中有教学生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处理不必大张旗鼓,只需问问学生‘你对故事中裁缝和伙计的言行有什么看法,然后适当交流即可。”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议课裁缝公开课
当折翼蝴蝶遇上巧手裁缝
燕子是个小裁缝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四心”让议课更精彩
议课形式种种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