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林
摘 要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译前处理”即语篇重构与转换,用西方受众所“认同”的话语方式进行对外宣传。本文将以修辞劝说理论为视角,从话语内容,话语衔接逻辑以及诉诸方式来探讨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与转换
关键词 外宣翻译 语篇重构 语篇转换
企业外宣文本是企业展示其产品和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张重要名片,而地道纯正的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则能最有效地吸引外国客户,树立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从笔者在中国知网近十年的统计来看,没有学者运用修辞劝说理论来探讨企业外宣翻译中的重构现象,基于此,笔者尝试以修辞劝说理论为视角,研究企业外宣翻译中的重构与转换。
一、汉英企业外宣文本的修辞差异
受众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社会习惯和社会观念等深深制约着其对话语的理解程度以及该话语对其产生的某种影响。一个团体成员之所以对事物有着共同的标准和期待来源于他们相同的文化团体成员之间所共同享有的“认同感”。正是由于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修辞习惯,在一种语言中得体恰当的修辞,在另一种语言却相反,甚至会让西方受众不知所云。所以,要翻译好企业对外宣传文本,尤其是簡介类文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此类语篇的英汉修辞传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在理解本国修辞传统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样的话语符合外国受众期望,在他们的价值尺度下中听在理,得体自然;理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传递信息,阐明事实才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不是逐字照搬国内宣传语气和行文模式。”只有这样,才可能译出优秀的译文。由于受到各自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汉英企业外宣文本语言均采用各自受众所熟悉或认同的修辞策略。
另外,在汉语企业外宣文本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喜欢大量使用一些有关文化信息的话语,而这些文字是中国文化里特有的表达,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只对国内受众有效,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西方受众很难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
二、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与转换:修辞劝说视野下的思考
传统上修辞一直被定义为一种劝说的艺术,修辞作为一直劝说的艺术,可以在人类的交往中用于解决分歧,促进共同理解,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古希腊修辞学家代表人物之一高尔基亚Gorgias认为,修辞是提高雄辩的艺术,是“用言辞劝说的能力”(the ability to persuade with words),而不是用武力征服。其中,劝说是西方修辞学的核心概念 。修辞是“关于语言使用者如何在口语和写作中更有效的使用语言,通过各种语言手段更有效的劝说,影响读者,已达到交际目的的艺术”,而翻译本事就是一种修辞,更不要说外宣翻译了。
上文通过对汉英企业外宣文字修辞的简单对比,可以发现,其实汉英两种语言的修辞传统具有很大的差异,而外宣翻译本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汉英文字转换的过程,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被西方受众所接受,译者必须要具有强烈的汉英修辞差异意识,树立内外有别意识,了解受众的期望,切勿用内宣的方式去搞外宣,否则会导致宣传失败。当从语篇这个角度观察和探讨翻译时,翻译就是由源语语篇引发的译语语篇生成过程,而语篇一旦形成,它就必须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习惯,修辞习惯和阅读习惯。因此,在进行企业外宣翻译时要对语篇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即重构与转换,已达到成功劝服受众并采取相应行动。正如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吴建老师所认为的那样:企业外宣英译是一个多层次重构的过程,思果也认为,翻译即改写(重构),郭建中也曾说,重构(改写)这一理念和方法贯穿翻译过程,需要在每一个语言层次上加以实施。理查兹,著名的修辞学家,他认为修辞学就是“使话语适应于目的的艺术”。比利时著名修辞学家凯姆.帕尔曼和L.奥尔布莱希特-泰勒卡也曾表明:“任何一种论辩,其目标都是为了营造或加强人民内心对某个论点的信服和认同。有效的论辩能够促使听者按照修辞意图采取相应的行为,至少在听者心中营造一种只要时机恰当,愿意采取某个行动的愿望”。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受众,语境等,翻译中什么样的“修辞”话语对受众忽悠潜在的影响力显然是与原文不同的,这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与重构。
三、结语
企业外宣文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其英译文始终以目的语为依归,以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译者要具有强烈的修辞素养和受众意识,即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企业外宣文本中所存在的修辞差异,针对英语的行文方式和思维习惯,对汉语原文在话语内容,话语衔接逻辑,诉诸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重构与转换,以更好的说服受众,赢得受众,达到成功营销和宣传的目的。
(作者单位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小慰.中英文游乐园票价信息修辞对比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4(8):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