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榕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大量地从农村涌入城市,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某些体制上的障碍,城市的一些保障将他们排除在外。新生代农民工早早进入社会,但受到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种种因素制约,只有极少数人买得起住房,大部分人只有靠其他方式在城市中生存下去。文章对住房选择统计现状及解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解决途径;住房状况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9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6.095
1 概述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家”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依托。农民工问题不只关乎他们自身的幸福感,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流动人口到2014年末达到2.53亿,预计2020年将逐渐达到2.91亿,而新生代农民工仍是主力军。因此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现状,本文从社区环境、居住条件、政府保障制度及新生代个人心理因素、收入特征等方面出发,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提出合理对策。
2 调查情况概述
2.1 调查过程
本调查对象是蚌埠市流动人口中18~30岁中的农业户口青少年,对他们进行了走访及发放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中共发放了400份,有效问卷373份。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蚌山区、龙子湖区、淮上区、禹会区、新城区、高新区等分别抽取5个社区,每个社区分别抽取15名新生代农民工,被调查的对象来自于建筑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及制造业等。
2.2 调查结果
2.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受教育程度: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约占30.68%,初中文化程度占42.71%,高中学历占17.14%,中专文化及以上文化程度约占9.47%。
月平均收入: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约占8.25%,1000~2000元的占56.92%,月收入2000~3000元的占22.16%,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占12.67%。
2.2.2 居住方式及满意程度。调查对象中,独自租赁者占10.54%,约31.7%居住在集体宿舍,购置商品房的占7.51%,与他人合租的占38.01%,住在亲朋好友家占6.15%,其他方式则占6.09%。
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住房满意度较低,认为目前住房状况较好的占有23.8%左右,认为一般和较差则占到了76.2%。
2.2.3 居住条件。在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人选择居住在集体宿舍及与他人合租,所居住的环境空间狭小,安全保障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不够完备,有大部分外来人口,存在社区居民乱搭乱建现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经常断水断电现象,存在通风设施不好等安全隐患。受访中有人表示,和别人共居一室生活上有很多不便,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家”。有的为了减少住房成本,选择了较为偏远的地方,经常乘坐公交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工作地。
调查中发现,蚌埠市的平均房价在4000元左右,租房的费用每月约400元,住房成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住房”这一问题使他们在经济上不堪重负。“他们具有主动融入大城市的强烈愿望,有在迁入地永久生活的愿望”。(1)而个人的收入与房租成了他们融入城市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环境和培训机会上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改变并不是根本性的,他们仍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适应、城市适应都处于中等水平,但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2)由于他们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低,所从事的行业选择范围较小,对于自身的维权意识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
3 影响住房状况因素
3.1 户籍制度
目前的廉租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对象主要都是生活在低收入水平以下的城镇居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一保障政策几乎是将他们排除在外。拥有城市户口不仅是享受到政策是享受到住房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其他方面如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上也能享受到良好待遇,除此以外还能享受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制度。而没有城市户籍的新生代农民工将与这些保障政策无缘,在住房方面,更是如此。
3.2 政府保障政策
目前蚌埠市已建立起城镇廉租房制度及经济适用房制度等,在2013年出台的《蚌埠市保障性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在本市签订劳动合同并就业两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两年以上,在本市无住房的外来务工人员被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内。从该条例可以看出,保障的政策已经开始顾及到外来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的低收入人群,给蚌埠市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保障的方面带来福利。在2014年12月及2015年12月,蚌埠市分别进行了第四批公租房摇号配租和第五批保障房摇号配租,在确保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了其中。但在现实调查中可以发现,获得这项政策的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城镇低收入家庭。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这项政策知之甚少,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获得城市户籍,这一政策并不能让他们获益很多。
3.3 个人原因
个人的消费与所得收入是呈先线性相关的,收入越低,消费也就低,相应的储蓄愿望便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表示,由于收入低,在住房方面的要求没有特别高,希望能够积攒下自己的一些所得以便预防日后急需。没有接受高等的教育,专业知识薄弱,新生代农民工只有从基层做起,靠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来获得更高的职位,而这段时间一般来说是很长的,对于住房条件的恶劣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他们来说“习以为常”,他们更多专注的是如何能积累财富。
4 解决途径
4.1 推进市民化进程,满足住房需求
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政府应全面落实农民工落户、居住证管理等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调动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让新生代农民工被这个城市所接受,从身份上给他们一个认可。另外,蚌埠作为三线城市,其库存产量大、去化周期长,应对农民工住房建设给予高度重视,降低购房资金成本,让新生代农民工有资本去购买属于自己的住房,从而在有效解决库存问题。
4.2 加强土地供应管控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住房需求及本地经济发展目标,科学制定今后土地供给计划,加强土地供应管控。蚌埠目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致力引进高质量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但工业园或开发区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房源短缺,政府应合理确定土地供应结构和投放数量,要严控或者暂停土地供应,强化规划建设用地管理,优化用地布局结构,可在新生代农民工较密集的工业园区周围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和定居意愿等安排他们的居住用地。
4.3 寻求新型住房保障模式,加快住房保障措施转变
建设公共租赁房和员工公寓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重要措施。公租房应该体现平等,要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将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纳入公租房的保障范围,使他们受到切实的利益保护。另外应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棚改居民购买商品房安置方式,可实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范围,在资金等各方面予以资助。可以选择从租赁市场筹集公共租赁房房源,改造成公共租赁房。
4.4 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
在现实中,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并没能很好发挥,《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住房公积金没有合理利用,一直处于较低的资金利用率,用于住房贷款只有住房公积金的46%,其中获得了公积金贷款的缴费者只占17%。因此,政府应将农民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并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政府应坚持规范管理,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工作,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促进住房公积金放贷进度的加快。
4.5 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收入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国外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可以发现,政府必须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主体,要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保障他们的切实利益。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投入,给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只有在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城市生活中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能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能性加强,才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他们在城市生活提供了生存能力。
5 结语
住房情况反映了生活的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自然也希望在这个城市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阅参考了国内外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不容乐观。2014年11月蚌埠市外来之家建立并投入使用,采用“现场+远程”的方式实现了天天招聘会,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这样的服务给新生代农民工带去了福利,但却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随着婚育年龄的到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住房的需求也会随之提高,但现实情况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不完善,政府保障措施没有到位,政府财政能力没有跟上发展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都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的因素,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与融入城市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出农民工仅靠自身的能力解决住房的现状是很困难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
第三,努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应该推进市民化进程,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这同样也能消化住宅库存的问题,将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谐的解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键,深化户籍改革,落实相关政策是重要措施,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文化素养及思想意识,让他们能够提高自身技能同样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调查意愿——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9).
[2] 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
(责任编辑:周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