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2016-11-03 03:24:16蔡锦淮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26期
关键词:水文化乡村建设美丽乡村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展开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水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水文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结合地域特色进行水文化建设的强化,加快了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美丽乡村”;水文化;景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87-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6.091

乡村的景观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文化的建设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也强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也在加快步伐,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促进我国更快步入小康社会,需要更好地将水文化贯彻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

水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和赞同,因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村地区进行农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早在农耕时代人们就对水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人们靠水维持生命也用水进行灌溉并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乡村居民对乡村景观的要求也在逐渐加强,人们需要一个日常生活和交流的优良环境,这对乡村文化建设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将水文化和“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是必不可少的。

1 水文化简述

1.1 水的美学特征

因为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其形态主要取决于它的容器,因此水的形态具有更强的可塑性,水被赋予更多的形态特征可以使不同的人感受到不同的美。流水有声,可以让人们体验到不同的感受,无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惊涛骇浪,对于水而言,它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都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水可以倒映出周边环境,水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可以通过倒影映射出周遭环境的颜色,因此具有色泽美和倒影美。每个人的主观世界不同,对水的美学感受也不同,正是这种多样化才促使人们对水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

1.2 从人文角度观察水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水文化更能贴切地反映农村的文化核心,因此在许多国内外文化学者看来,水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一些乡村的文化发展自原始部落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文明的传递,水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直接反映了乡村的发展历程。一些村落的发展受水文化的影响较大,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为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岭南文化在水网交织的珠江三角洲之中应运而生,当地的亚热带气候特征使珠江三角洲的人们开拓了岭南水乡的农业。通过宋代的开拓和明代的成长,岭南水乡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无论是人们的围海造田还是筑堤修坝都是水文化的一种创造。

1.3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水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水文化对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渗透,人们对水的敬畏、利用和改造使水文化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早期人们通过对水的观察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启迪,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意识,水文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种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都是通过人们对水的认识而获得的启迪。

1.4 从生态角度观察水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庄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水文化来说,这其中也蕴含着朴素的生态理念。在古代的乡村中,人们非常注重人居环境的选择,在考察地形、地势、气候和水文等多种因素后,人们提出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居住环境。这些古代人对水的敬畏和欣赏也融入到了现代人对水文化的态度当中,在广州亚运村文化建设当中就充分考虑到了亚运村“山、水、城”相互交错的生态格局,由于亚运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莲花山脚,当地水网交错便于人们引水灌溉,乡村中的古建筑和池塘、树木等也融入了岭南水乡独特的民居风情,这种独特的河网堤围生态系统既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又体现了岭南地区独有的水文化特征(注:摘自《广州亚运村岭南文化与水系景观研究》讲述岭南独特的水文化与建筑特色)。

2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传承水文化的意义

水文化一直从我国古代延伸至今,通过继承发展得到了更好的传承,“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将水文化更好地凸显出来,在我国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传承乡村景观的文脉

水文化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乡村景观特色,一些乡村群众的传统信仰和对乡村文化的浓厚感情也都体现在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中,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就需要将景观建设立足于水文化的文脉传承上,更多地将乡村景观的文脉体现在景观建设当中,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并将水文化赋予现代人独特的思想内涵。仁化县“丹霞彩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和设计项目就体现了当地的乡土特色,通过对云南邵通和大理、昆明等地的考察,寻找当地文化发展规律,使水文化的建设更多地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由于广东省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方面带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三点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向连片式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转移,岭南地区独有的乡村特色和宜居环境也将水文化的独有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注:摘自《丹霞彩虹总体规划》)。

2.2 有利于满足乡村群众的审美需要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深深地烙印在内心世界当中,从远古时期人们对水文化的认识开始,这种对于水文化的审美需求也在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当中体现出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好地将水乡景观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加强对“美丽乡村”水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行动当中。

2.3 有利于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将水文化的建设立足于乡村景观的生态保护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例如八幡护城河在一段时期内是一条散发恶臭的污水沟,在进行全面疏浚改造之后,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经过进行周边地区的修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景色宜人的旅游场所。滋贺县近江八幡的顺利改造体现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可行性,将水文化贯彻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3 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融入水文化的建设策略

3.1 将艺术观念和生态观念融入到水文化当中

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参考古代的园林建设,大部分现在的造园体系都参考古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建设,在传统的水文化当中,山水画、田园诗等不仅蕴含着古文化对于美的追求还体现了人们对于山水景观的建设思路。

3.1.1 山水画带给“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思路。山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在我国的美术文化中山水画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古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在我国“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当中融入山水画带给我们的建设思路,在空间格局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乡村民居的建筑上把握整体的结构韵律,将乡村周围的景物元素与乡村景观的脉络相融合,通过山水画的演绎方式把水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之中。例如清代时西关涌的半塘涌附近经常有行商富贾聚集,在这附近广种荔枝,因此被称为荔枝湾。曾经在嘉兴年间有富商修筑“海山仙馆”,“荔枝红熟,绿树丛中,如缀如缯,游人乘画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鉴”,这种宛若画卷的美景使荔枝湾成为当时游人游玩的胜地。现在的荔枝湾为了迎接广州亚运,政府将荔枝湾的湖水引入河涌,之前填埋的河道也得以重见天日,这一工程也成为广州亚运会的一大“代表作”,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3.1.2 山水田园诗给予“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启迪。自古以来山水田园诗与人居环境就有着莫大的联系,古人在选择自己居住地的时候会考虑周围的环境是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山水田园之美不仅包含了古人的审美情趣,还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寄托其中。古人更加重视“意境之美”,比如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还有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宁静而优美的乡村环境体现了古人对恬静安逸生活的追求。现代人在考虑将水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之中的时候,就需要突出乡村景观的恬静优美,将这种宁静而清雅的诗境之美与水文化相结合,这种“诗意地栖居”更符合人们的艺术观、环境观以及审美需求。“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就是要将这种传统的山水哲学与现代人的品味追求相结合,例如日本江户时代的近江八幡,虽然沿岸的经济非常繁荣,但是却少见热闹异常的街道和雄伟的店面,仅仅是围墙边松树所构成的街景就具有了江户时期独有的山水特色,现代的日本人在进行锦川沿岸的景区建设时就非常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划分了“町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还通过植被的栽种维护了当地优美的环境(注:摘自日本作家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乡》讲述了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之处)。

3.2 保护并传承传统的水文化公共场所

乡村的水文化公共场所大多是水体设施建筑、石碑雕刻等一些体现水文化的集中地,许多乡村聚落在此产生,一些地区的水文化公共场所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凝聚着乡民的智慧,展现了乡村的民俗风情,体现人们价值观和信仰。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乡民的情感传承,这里更能体现乡村的民俗特色,一些地区的水文化公共场所随着乡村的发展而逐渐消失,在进行“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同时需要对这些水文化公共场所进行保护,同时也要结合现代人的建筑思路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符合乡民的生活习惯也要保存当地的民俗特色。

在物质层面采取保护水文化公共场所的措施,对其选材和选址有非常严肃的考究,要结合当地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在精神上要通过一些民间祭祀的活动或者一些民俗的传统节日进行乡村文化的传承。

4 结语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包含着生态营建的理念,是对人居环境的重大改善,水文化蕴含着历史的沉积和文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景观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水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晟,彭重华,陈祖展.水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2).

[2] 王鑫.西部地区“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过度设计问题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6,(3).

作者简介:蔡锦淮(1981-),男,广东深圳人,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

(责任编辑:周 琼)

猜你喜欢
水文化乡村建设美丽乡村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52:25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04:51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24:21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