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伟
摘 要:《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同时,《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庄子以自然为美、以自由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当代中国人格、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当代价值以及《庄子》美学思想的新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思想 自然 自由 当代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以淮阳泥泥狗为例》(课题编号:SKL-2016-9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类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而且独到的论述。
在历史上,庄子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他赞颂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格之美。在他富于想象力的文字中,以自然为美,以自由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庄子》的美学思想丰富而深刻,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赞颂自然之美
庄子主张自然无为之美,认为这是保持天性或本性的根基,而个体存在的突出、个性特质的保存,都有赖于此。所以,庄子特别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崇天道而弃人道,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方面。顺应“自然”的即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天道”;违反或破坏“自然”的,便是对“美”的残害,只能算做“人道”。天道是成就美的,人道则是残害美的。
自然美为天道所成就,这种朴素、率真在庄子看来是美的。顺乎“道”的规律,尊重本性并且不加雕饰,即是朴素;使自然之“道”与自身本性相合,率性自然地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是率真。以自然无为为实质的朴素之道,是庄子极力倡导的一种美。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疲于奔命、费神劳心之时,蓦然反视,却发现最初的纯真与天然才是生活中最美的境界。在这种天性的自然状态指引下,人们麻木的灵魂和疲惫的身心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庄子在《庄子·天道》中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在推崇朴素之美的同时,也批判和讽刺了违背自然之道的现象。例如,在《庄子·应帝王》中,便借“混沌之死”来批评了违背天道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在庄子看来,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自然状态,是最原初的存在,是朴素之美的象征。庄子借由这个寓言故事,告诫我们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不过是自作聪明的一种表现。正所谓:“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庄子通过一个个的寓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地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与天性,都有自身的权利,我们应该遵循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尊重个体,循道而行,尊重他们的自由发展, 保存他们的天然之美,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干涉。具体来说,就是“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庄子·骈拇》)。如果能做到这些,才是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自然之“道”。可是,事与愿违,现实生活中往往并非如此,例如,陶者治埴,常常一味讲求“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对于这些违背自然本性,因人道而损害美的现象,庄子是非常痛心疾首的。在当下,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是生存环境却在不断地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地发生,这是间接地告诉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迫在眉睫,否则地球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报复人类,就像电影《2012》预测的那样。由此可见,庄子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时时告诫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自然规律。
在社会生活中,自然之美也可以理解为真实与率真,反之,虚伪做作就是丑的。西施捧心因其出于自然、有感而发,所以忍痛颦眉更添其美;东施效颦则因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而更增其面目可憎,“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这就说明,万事万物都不可违反了自然之道,一旦迷失了朴素率真的本性,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这里的“真”,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甚至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人的自然本性是无饰无伪、不卑不亢,任何的虚伪和矫饰,都有损于人的自然本性,违背了自然之道、生命之真。自然流露的真情才最打动人,言行如果能够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一个人的个性与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简言之,庄子认为,美来自于顺应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而朴素、率真的情态则是自然之美的本来面目。人们要想保有这种符合“天道”与“自然”的美,就应该尊重世间万物的本性,使万物的发展顺应其自然天性,千万不能以人害物。同时,也要反求于内,使自己保持本真,率性自然。
二、追求自由之美
寻求精神的自由是庄子远离喧嚣的方式,让精神思想达到真正的解脱才是他的最终目标,最终让自己的心灵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这才是庄子的“逍遥游”。据弗洛伊得所说“梦是冤枉的达成,如愿望受到抑制,则达成需经过改装”,在无限宽广的空间与时间里,人们会真正感受到自然之大、道之大、天地之大,在这里,人的内心无所拘束,无所羁绊。在《逍遥游》中,庄子开篇就以大鹏发端: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其翅膀如“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如此气象非凡鸟所能及。大鹏可谓大矣,但大鹏并不能算是逍遥,也没有达到美的境界。因为它有所待,他所依赖的是“六月息者也”;如果没有大风,它便不能从北冥到南冥。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对于人来说,只有齐万物而无己的至人、不以功劳自居的神人和不为虚名所累的圣人,才能达到自由与逍遥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自由之境需要达到的是一个无的境界。《齐物论》中说南郭子綦“荅焉似丧其耦”,曰“今者吾丧我”。可以解释为想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形体必须是最先被扬弃的,因为有形必有待,有待又必然导致不自由,因此庄子有“形固可使如槁木”,以及“堕肢体”的说法。而在形体的消失后,就是主观“小我”的扬弃,在庄子看来,正因为有过于强大的“我”的存在,才使得“真君、真宰”被蒙蔽。要达到“吾丧我”境界,则最好的途径就是“坐忘”。《大宗师》中提到,孔子曰:“何谓也?”颜回曰:“回忘仁义矣。”孔子曰:“可矣,犹未也。”过了几天又问,颜回回答“回忘礼乐矣”。而直到颜回回答“坐忘”后,孔子才大加赞许。“坐忘”,最初忘的是仁义礼乐,就是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一套价值标准,而要“坐忘”则必须使自己超脱于这些外在之物,因为人越是沉迷热衷于这些外物就越是失去真我。
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可能这里的“聪明 ”“知”就等同于“吾丧我”中的“我”。随着在主观小我的消失,建立于“我”之上而存在的种种外物自然也会相应地土崩瓦解,这样就真正达到了《逍遥游》中的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可以看出,庄子认为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伦理道德之类的东西无疑都是人主观建构的世界,当主观“我”消失后,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在儒墨等人所执着的东西就成为了毫无意义的东西,也就是《大宗师》所说的“外天下”。
它们最终所追求的就是“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种状态,不仅仅是齐物,更重要的是与万物为一,从而在精神世界中达到极致的自由,这就是庄子所极力追求的自由主义。
三、庄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与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下,我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正处于一个变动与分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和虚拟世界中的各种思想、文化都在不断地相互碰撞和融合,人们的思想看似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自由,但事实上的盲目与无所适从却占据了人们的内心。同时,网络媒体对我们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人们在工作与精神方面的压力剧增,信仰、思想和价值取向都越来越混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很难建立起来,这又直接导致了精神领域茫然与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以及人文精神的衰落。
庄子的自然美学思想与审美理想不断哺育了一代代的美学家、文学家,成为向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绮靡倾向冲刺的精神武器。它不仅仅对文学方面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中国人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正是现代人格中的要求和追求。
在庄子美学思想中,对于人格自由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自由,不为名利所限制,也不为物欲所禁锢,对庄子来说,名利金钱甚至美色都毫无意义,而且还是有害的,因为这些会累及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因此,他才安贫乐道,以“宁戏污渎之中自快”为大快乐。庄子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无数先贤志士为之不断奋争的精神动力与支柱。庄子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和弘扬真善美的思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显得重要和珍贵,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清)王先谦,集解.方勇,导读,整理.庄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
[2] 曹础基,著.庄子笺注[N].中华书局,2014,7.
[3] 王博,著.庄子哲学[M]. 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4] 杨国荣,著.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