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诸颖
表演游戏之阅读小舞台
文诸颖
研究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是幼儿园游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性质,是合理指导幼儿园表演游戏的前提和出发点。《纲要》提出:“为幼儿的活动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快乐,体现自我的表现和创造成就感。”表演游戏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表演游戏的特点,有效地组织幼儿园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幼儿创编阅读小舞台游戏性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以故事(儿童自己创编的或来自于文学作品)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的延伸,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表演游戏的特性,为幼儿创设一个属于他们的小舞台,创设表演区——阅读小舞台。
在这个阅读小舞台,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表演内容,根据故事情节在小舞台进行表演。这是一个表演游戏的舞台,而不是照搬故事表演的舞台。培养幼儿对表演故事游戏的兴趣,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故事中的角色,在熟悉故事的情节内容的基础上,能运用恰当的语句、动作、表情,表现角色性格特征,并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人物和情节。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方地展示自己,给幼儿提供一个表现的舞台。
片段一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春天到了,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我们在春天里》。其中包括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作品,故事围绕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条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故事,想要尝试进行表演。
表演活动开始,耀耀扮演小蝌蚪,瑶瑶扮演青蛙妈妈。一群小蝌蚪喊道:“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他们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鸭妈妈回答说:“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你们自己去找吧。”小蝌蚪们依次走到大鱼、大乌龟、大白鹅面前问妈妈是谁。
教师反思:第一次表演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因为是无情节、解说式的,整个故事表演起来比较平淡,没有生气,幼儿的兴趣不是很浓厚。表演应该具有情节,应让幼儿熟悉整个故事,在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而且在表演区,除了头饰,我们打算根据故事情节添置别的道具。孩子们的表演也比较平淡,没有将夸张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逼真形象地表现出来。
片段二小舞台的演出
自主游戏时间,阅读小舞台《小蝌蚪找妈妈》正在上演。这一回,我们有了美丽的背景、各种道具,孩子们在演出时也很投入,瑶瑶这回在边上念着旁白,大家的每一句台词都背得很熟,大家表演得很投入。一遍过后,孩子们会交换角色,继续表演,几遍过后,孩子们在小舞台玩玩闹闹,失去了先前的兴致。这时,嘉怡说道:“老是遇到大乌龟、大白鹅多没意思,我们要不找点别的动物吧。”其他人听了她的建议后,开始商量还能遇到什么动物。
教师反思:在几次幼儿的表演中,我们注重的是如何让幼儿将故事照搬到舞台上,一开始孩子们还比较起劲,但是多演几次后,他们的积极性开始减退。重复同样的故事,故事也变得乏味。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嘉怡在最后提出能不能遇到别的动物,孩子们开始讨论怎么续编故事。孩子们从被动化为主动,开始大胆地进行故事创编。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幼儿自主游戏,协商磨合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幼儿探索、讨论,尊重他们的理解与表现,扶持、引导而不是指挥、导演。
片段三我来做编剧
游戏开始了,这次,小演员们没有急急忙忙到小舞台表演,而是来到自制图书区,拿出纸和笔,开始构思《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他们决定要自己做编剧。
创作开始,原原说:“我的小蝌蚪会遇到大鲨鱼!”说着,在纸上画起了大鲨鱼。还有小朋友说:“我的小蝌蚪会遇到小蝴蝶……”当大家将故事画好后,一起拿到了小舞台,原原说:“先来演我的故事吧。”然后他将自制的图画书给大家看,给大家讲述一遍自己创编的故事,接着大家一起进行表演。就这样,今天的小舞台,大家演了一幕又一幕,每一幕都是与众不同的。
教师反思:在上一次的表演中,嘉怡想出要自己来编剧,于是我在班级提供了自制图书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将听过的故事进行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以图画书的形式记录下来,体验做编剧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再将故事搬到小舞台。
创设这个活动区是为了方便幼儿将自己创编的故事记录下来,当幼儿的表演经验渐渐丰富后,我们可以尝试让幼儿直接在小舞台进行表演,锻炼即兴表演的能力。不要想着一个故事需要多次的排练,达到完美的效果,而是把每一次的表演都作为一次演出。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表演游戏的乐趣。
(一)游戏性为主,具有表演性
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两种性质,忽略游戏性的表演游戏不能称之为表演游戏。在我们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游戏存在“重表演,轻游戏”的现象,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往往要求幼儿“即演即像”,忽略幼儿游戏的过程,片面追求“逼真”的效果,而不是让幼儿主动进行游戏表演。现在我们的教学也主张课程游戏化,那就要求我们要把表演游戏看作是“游戏”而不是“表演”,突出表演游戏的游戏性,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游戏性”体验。
(二)游戏性与表演性缺一不可
游戏性重要,表演性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首先,要保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教师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不能因为遵循“游戏性”原则就只观察不指导,要学会等待,要给幼儿一次次尝试、重复的机会,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慢慢摸索。待幼儿表现水平得到提高后,教师适时介入,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表演的特点,就幼儿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等等进行相关的指导,让作品具有表演性。
(三)运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表演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角色分配、情节协商、材料准备等方面,甚至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等情况,这时就需要幼儿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如果在角色、规则、情节、材料、动作、对白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介入,应该为幼儿协商、磨合提供时间和空间,当幼儿无法解决时,适当介入。
因此,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来做主,想玩什么表演游戏,怎么个玩法,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并通过灵活指导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中心幼儿园)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杨枫.《学前儿童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