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为未来而发生
——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对谈录
本刊
“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展览现场
冯斌:今天研讨会题目是“为未来而发生:当代青年艺术生态与助推平台的合力互动”。当代艺术生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创作情况,就我自己选作品的情况来看,虽然定了一个比较宏大的概念,但是我选作品的时候,有时也未免失望。而且,这种情况不只是在这个展览上发生,如果我们根据这个主题,想要选择出一些更有分量、更有思想性的作品,有时确实难以寻觅到,比如从去年的全国美展到之前的成都双年展均是如此。记得2009年的成都双年展主题是“叙事中国”,题目很大很难做,当时我就有感而发,我们这老一辈可能有宏大关怀的情结,但是现实情况在发生改变。年轻一代在他们生长的时代和环境里面,其实看到的问题并不一样,他们可能更关心小我,可能更关心周边,可能更关心自己更内在的一种状况,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也要面对这样一个真实情况,这也是创作生态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青年艺术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记得我在2001年第一次做成都双年展时,专门针对院校做了新人特展,就这样一直做到2013年,一共6届,历经12年。最早也被批评过,说哪一个国际双年展上有什么专门给学生做的新人特展,类似批评之声不断。但是十几年来,国内大大小小的展览对青年艺术的关心逐渐多了起来,包括我们的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这也是一个生态的变化,社会多元化的局面在发展,方方面面也都在关注青年艺术的发展,这是我很高兴看到的一个局面,也印证了我们十几年来所做的努力。
另外这次展览时间上比较紧张,从8月份接到任务到10月具体开始运作,除了我们自己和周边的资源以外,借用北京“青年艺术100”、上海“M50新锐奖”、 深圳“‘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等平台的资源,首先解决了这次展览的现实问题,另外也增添了很多可能性,即共同对推动青年艺术的发展做出一些努力。这次展览要做到争取各方面都满意,不管是折中还是妥协,能做出现在的成果我认为已实属不易,这是我的开场白。
刘健: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一直有着鲜明的办展定位与学术主张,以及良性的召集和遴选机制。我觉得这次展览的参展阵容非常鲜活。这次展览给我的切身体会是多元性与综合性,展览体现了更多青年人的活力绽放,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学科交叉与实验,学术思考的多样与自由。
肖谷:我有三点感受要谈一谈。我们当下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比以往强烈得多,我认为对青年的关心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青年各种艺术展主题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民族未来多种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是对未来的负责。这个负责就目前的状况来讲,我认为就是让青年人最大限度地自由绽放,并让这些想象化作民族的灵魂。第二点就是未来。我对于未来的认识是:当下尚未流行起来的。所以从时尚这个角度来看,就要在文化上、形式上,甚至在制作成本上去考虑。但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不必以完善为主。因为有心跳,所以不完善,假如年轻人作品都非常完善的话,那就不称为青年人。因为有心跳,所以不完善,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我觉得在发展过程中也是要引起青年艺术家关注“传统”。我比较赞成而且我现在也是在这么做的,就是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化。我们要对此进行思考和艺术实践,我们要有自己的根。最近徐冰老师也说了,我们不靠传统靠什么?如果说传统是根,那么我们青年的艺术发展也是要有根的。第三点是对青年人说,这次我参观了四川美术学院的校园,川美不仅有一个很好的自然环境,也有一个很好的学术环境。我也祝愿川美能够逆生长,越活越年轻。
杨劲松:我还是认为这个展览,看不到年轻人的大胆妄为,看不到不循规蹈矩,看不到你们的异想天开,看不到你们的青春活力。我一直在做上海青年艺术家平台,一直希望为国家选拔新的有创造力的青年人。希望在最好的时刻,青年人应该有作为,提出你们关于新文化建构的想法和创意。但是很遗憾,在这次展览里,我没有看到太多这样的火花。
恕我直言,各位青年一定要知道,你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最好的时代。你们现在做的东西太熟练、太时尚,但却看不到灵魂的感动,看不到那种激情澎湃的东西。老一辈在你们这个年龄是那么的具有革命性,可是我现在看到的各位青年是比较未老先衰的。因为在这些作品里面,我只是看到了各位更多的样式。当然,可能我没有理解你们,我的说法有些过激。社会期待和青年理想之间是永远存在鸿沟的,但社会期待和现实是如此残酷得匹配不上。
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关注未来就是为了我们更有创造力地为这个社会提供我们的聪明才智。现在全国都在做各种青年展,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都在为未来而发生?还是说我们是在消费未来,将青春都消耗在没有指向性、没有目标的一些关系里面?我的想法和各位愿意听到的声音很不搭调,可是这次展览里打动我的作品真的很少。很抱歉,所以我才要泼一点冷水。
冯令刚:近10年或20年是对青年艺术家最开放、最包容的时代。这次双年展的作品,每个院校均呈现出各自院校的特点。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语言丰富多彩,但艺术作品大多停留在视觉冲击上,感觉根基不稳,当然其中不乏很多优秀作品。
现在是我们做艺术最好的时期,各个地区每年都在支持青年艺术家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包括我们文化部推出的国家艺术基金等,都旨在希望发现青年艺术人才。青年艺术家有的是时间,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一定能出来的。助推平台应该是一个发现平台,如果是一个培养平台的话,有可能对艺术家是个灾。这也是一个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青年艺术家有时间,但是缺少经历。就像冯斌馆长讲的,大叔级的艺术家身上有很鲜明的时代赋予的符号。杨老师也许理解不了现在青年人创作的想法,因为生活的年代不一样了,因而对创作的理解和思想也会有差别。艺术需要经历,有时候出去写生不只是看风景,路上所经历的波折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所以还是要走出去,如果仅仅闭门造车,那是没有深度的。所以为未来而发生,是为未来做积淀。
盛葳: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尤其是杨劲松老师的发言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想:青年艺术的问题首先应该反思,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的青年艺术?是怎么出来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有这么多的青年艺术吗?80年代有这么多吗?那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的青年艺术?
青年艺术是一种现代性的话语,它不是以前就有的,而是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关系的。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上说:“青年是社会的新陈代谢之道。”但是在以前青年不是这样,中国古代不是那么提倡青年艺术,成熟是中国古代更提倡的一种价值。我们提倡的是一种少年老成,青年是一种不太正面的价值。但是从中国的现代化开始,或者说从中国的现代社会建立开始,青年或者说各种创新变成了一种正面的意义。包括“八五”美术新潮都是一种青年的美术运动,包括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我闯·我创”,讨论青年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它是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但是为什么在近10年内井喷似地出现了这么多青年艺术平台?我想,可能还有一个现实的处境。
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艺术品市场总体疲软,特别是价格高的艺术作品都卖不动了。这时候,市场需要推动了三个大的板块起来,其中一个板块是青年艺术,一个板块是版画,还有一个是新水墨。这三个板块共同的特点是价格低、受众广。青年艺术恰恰是在这样一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它才能生长起来。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青年艺术,这两个背景是无法忽视的。一个是它是现代性的话语,一个是它和2008年以来中国的市场紧密相关。为什么刚才杨劲松老师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可能跟市场都有关系。因为青年艺术板块和市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今天的展览当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的情况,看到这种现代性话语的力量。今天看到的川美和重庆的艺术与5年前、10年前我所看到的已经非常不一样了。因为所谓生态,就是会不断变化的。在今天的展览中,我很高兴看到这些变化。
彭玮: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青年艺术生态,一个是助推平台。作为“青年艺术100”本身来说,我们也是受大时代的环境影响的。我们在和中央美术学院其他系的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很迷茫的。在这样的环境以及当时大的背景下,我们决定做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有展示的渠道。冯斌老师从最早做成都双年展开始,对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青年艺术家的定义是1975年之后的年轻艺术家,我们有专家的评选团队,保证我们选上来的青年艺术家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创作现状。但是作为一个民间的机构来推动青年艺术,其实阻力是非常大的,几年下来,潮起潮落。
平台的作用一直是发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给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样的,大家还是有一些困惑的。年轻人有时候欲望太多,需要砍掉一些欲望。很多情况下青年艺术家对自身和平台的定位都是不明确的,不要把所有希望寄予到平台上面,青年艺术家要有全方位的认识。5年前和现在这种生态是在变化的,青年艺术家除了关注自身的变化之外,也要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去发展。
韩宇钟:关于当下的青年艺术生态,我来谈一下感受,一是青年艺术家的机会,二是共同成长,最后是青年艺术家的机会。我接触过许多青年艺术家,现在在中国,各方面都在关注青年艺术,青年艺术和市场也是有关系的。在中国,还有很多年轻的策展人,也在关注同辈艺术家并一起成长。我简单比较了一下韩国和中国相关方面的区别。韩国几年前青年艺术比较活跃,但现在看不到以前那么活跃了。但是在中国,大家在关注到青年艺术家之后,通常还是可以有很好的发展。
黄薇:如果把整个艺术看成一条产业链的话,其实我们是在产业链的末端,也就是市场的方向。金融危机之后,投资人把方向转到青年艺术家身上,所以“M50年度创意新锐奖”应运而生。青年艺术家要怎么先维持自己的生活再进行创作,“M50年度创意新锐奖”的10年后真正留下来从事艺术的还是比较少。高校是艺术家产出的源头,把艺术家投向市场,他们又该怎么做?艺术家就要找到对口的艺术机构和受众。
曾玉兰:本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对我们以后做青年艺术也有很多参考意义,这次展览也是更加的国际化。以这种更国际化的尝试,去表达青年的艺术姿态的概念,这对我非常有启发。
用艺术来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性课题的呈现和思考,具体到我们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直在做新水墨这个项目,涉及的问题其实有两个:一是传统的包袱,在传统中是否能够破茧而出;另一个是创新的难度,因为每一代的青年,前面沉淀下来的东西都变成了传统,所以他们的创新是更加艰难的。作为艺术机构,我们需要在我们的项目和研讨中,给青年艺术家更多的启发。艺术家其实自身也有很多困惑。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艺术家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概念、新的价值和资源。
注:
本文依据研讨会速记稿整理而成,内容有删减。
展览名称:青春姿态 我闯·我创——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30日—2015年1月2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