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乐于读书习惯是学校教育之责

2016-11-01 20:51张怀君
天津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书香学业课外阅读

■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怀君

培养学生乐于读书习惯是学校教育之责

■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怀君

最近阅读了《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中的一篇文章《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文章中有一个观点“课外阅读量太低是中国教育的失误”,应引起学校教育的反思,从学校教育做起,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善于思考习惯之责。

我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阅览室使用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小学校,虽然图书室、阅览室的装备,作为学校建设的基础设施,有所加强,有的学校班级还建有读书角,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借阅图书量来看很不理想。在抽查学校图书借阅情况时,经常发现整箱的书“沉睡”,借阅登记情况造假的现象。学生的课外深度阅读越来越少,碎片化消遣式的阅读越来越多。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的课余时间除去纸笔作业外,基本被碎片化阅读和玩游戏所占据,这种现象已成为学校和家长头痛的事情。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与当前学校学业考核、招生考试及社会对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等因素息息相关。招生考试、学业考核方法单一、内容窄化,是学生课外阅读量低的直接原因。招生考试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中小学的学业考核,招生考试内容以考核知识的识记、基本技能为主的模式还未改变。招生考试内容的窄化,导致教学内容随之被窄化,考试重点在知识点,教学直奔考点。学生阅读课外书对考试成绩没有直接的提升作用,是一些学校、家长限制学生读课外书的根本原因。由于升学考试和学业考核的压力,学生承担着过重的课业负担,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学校、家长被绑在升学考试的战车上,更多地盯着考上好学校这个既现实又短视的目标。功利化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致使一些学生害怕考试、厌恶读书。

学生乐于读书的习惯没有养成,导致国人人均阅读量低。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人64本。中国成为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国人阅读量低的问题,笔者认为与学校教育相关性较大。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于人读书、学习习惯,乃至思维习惯的养成,有打底色、夯基础作用,而这两个方面的习惯,关系着人的后天成长,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乃至创新性成就的贡献关系更为紧密。

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习惯之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关系人的一生成长、发展。接受基础教育,在教育机构里读书学习只是一种方式,一种短期的生活状态;读书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活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代,知识更新出现了爆炸式发展,读书学习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人的发展影响之大。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既要对阶段性目标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负责。重视学生乐于读书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应尽职责。

优化招生考试、学业考核内容、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推动考试、考核价值取向由考核知识为主向考核能力为主转变,侧重考核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多些开放性的试题,少些死记硬背的试题。考试方法可以适当增加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体现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最接近,它既考核了应试者的知识积累,又考核了使用现代学习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招生考试、学业考核还应加大平时学习成绩的使用力度,将学习习惯等因素纳入考核内容,使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学生得到鼓励。

大力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校风、家风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好的校风、家风对学生、教师、家庭成员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使学生生活在崇尚读书的环境中。学校、社会等相关机构多组织一些读书交流的活动,开展有奖竞赛,引领社会风气逐步向好,以学校好的读书风气带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以社会风气促进学校风气不断提升。读书风气是人与社会品位的外在表现,让读书点燃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激情,让读书助力人们智商、情商的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邵 莹)

猜你喜欢
书香学业课外阅读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艰苦的学业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