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地域文化作为客观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善抓机遇,智慧灵动、求变进取,求实务本、经世致用等特点,对赵宪宇教学风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学风格的创造性改变、教学风格的进一步彰显和教学风格达最高境界三个阶段。
关键词:教学风格;吴文化;赵宪宇
一、教学风格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渐成熟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稳定状态的一种标志。”[1]作为教师个体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教学风格绝不是一朝一夕偶然轻易得来的,而是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内在的,即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二是外在的,即教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教学环境无疑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而“教学环境既包括具体的教学物质环境,也包括教学传统、教育体制、学校领导、工作压力等精神环境,既包括学校内部环境,也包括社会、时代等学校外部环境,这些都会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2]
同样,地域文化作为教学环境因素之一对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旨在探讨吴文化对高中名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赵宪宇先生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赵宪宇老师作为吴文化视域中高中语文名师的代表人物在全国语文界闻名遐迩,研究赵老师在吴文化视域中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既可以让教师吸收借鉴赵老师深刻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也有助于教师吸收地方文化特点,形成自身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走向教学艺术的成熟。
二、吴文化的特点阐释
中国的吴地是一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发的土地。它历史悠久而又活力充沛。吴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3200年前的“泰伯奔吴”这一历史事件。吴文化是一个深厚而繁复的文化系统,蕴藉深厚,内涵丰富。吴文化研究专家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曾经对吴文化做过这样的解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是吴文化道德高张的旗帜。吴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兼收并蓄。吴文化是务实进取、注重实效的文化,勤劳勇敢的吴地人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发展实业,重视工商,使经世致用的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最大的张扬。吴文化是善于审时度势、敏于把握机遇,适时顺变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吴地人总能首先把握发展机会,敏捷地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敏锐转型,从而能够把握发展先机,在时代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3]显而易见,吴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善抓机遇,智慧灵动、求变进取,求实务本、经世致用等特点。
三、吴文化对赵宪宇教学风格养成的影响
特定的客观条件会对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产生重要影响。而吴地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地方文化,可以说它影响了吴地的方方面面。它对吴地的教育,对吴地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影响重大。赵宪宇老师作为吴文化区高中语文名师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功固然源于他对教学艺术不懈努力的追求,但从他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我们也不难看到吴文化对他的影响。笔者曾有幸聆听过多次赵老师的讲座,走近赵宪宇老师,听他毫无保留地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不由得被他的教育精神所感染,被他的教学风格所影响。教学风格的载体,一是教学实践,二是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研究赵老师的教学实践、教学论文和教育杂文,不难看出赵老师的教学风格具有敏抓机遇、适时顺变,智慧创新、机智灵活,求本务实、有教育情怀等特点。在教育的路上,他不拘格套、勇于探索。下面笔者试就吴文化对赵宪宇教学风格养成的影响作一番探讨。
(一)开放包容,善抓机遇——教学风格创造性改变
吴地自然环境和长期的社会实践培育了吴人的开放心态,这种开放心态又和吴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一起造就了吴文化开放性的特点。历史上,吴文化培育下的吴地人,头脑聪慧、善于学习、思路开阔,崇尚实干、巧干,善抓历史机遇。赵宪宇在1994年选择从河南到无锡工作。来到无锡对他来说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但他觉得整体的教育环境,如果缺少教研气氛,一个人更容易成为一个教书匠,所以他毅然选择来到完全陌生的无锡。正如他自己所说:“无锡,两院院士中有百分之十出自这个地方;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所有的语文报刊,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份,你都可以频繁地读到江苏语文教学才俊们的篇篇佳作。我当时想,那个地方,肯定是一个更加充满发展机遇的地方,也更会是一个挑战丛生的去处。来到无锡,我确实感到了这片蓬勃土地的热力,也确实走上了一条通往提升自我的道路。”[4]到无锡后,赵宪宇除了继续丰富自身教学实践,更是抓住机遇,在无锡这片热土上投入到语文教科研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他很快就有百余篇文章发表,而且大都发表在核心期刊,成为无锡市教科研的带头人。他不断思考,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教书匠,教学风格进入了创造性的阶段,开始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初来乍到,他很快就受到吴文化审时度势、敏于把握机遇、适时顺变等特点的影响,抓住了机遇。同时,吴文化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揽四方之英才,给他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土壤。
(二)智慧灵动,求变进取——教学风格进一步彰显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水文化”特质的文化类型,而“水文化”是一种以智慧灵动、机智敏捷见长的文化。可以说,水文化与吴地人的性格有着深刻、内在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吴人群体禀赋的源泉。综观历史,弃武力以智慧取胜、舍死板而以灵动见长的特征已经成为吴地知识分子的共性。在赵宪宇的教学风格中,我们不难看到处处闪现着的智慧灵动的火花。有学生曾说愿意一天上七节赵宪宇的语文课。正是因为灵活多变的形式、生动幽默的表达,赵宪宇的课才让学生沉浸其中、如痴如醉。赵宪宇在他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一文中说道:“语文教学特别需要语文教师的创新思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价值的个性把握和解读,是实现共性目标和永恒价值的关键;现场灵感和瞬间生成的驾驭能力,是语文教师最为核心的着力点。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靠教师的灵动和创新。”他本人在教学中正是这样实践的。赵宪宇在《让学生走进作文研究》一文中曾提到他和学生共同走进作文研究的机缘:“一次作文课,快要上课了,我仍只有主题而没有题目,正着急,突然一想,何不让学生共同来拟题目,再从中挑选一些好的题目让他们进行作文呢?我试着让学生围绕着“希望工程”的内容,拟写了近30个题目,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爱好各写了一篇文章。质量好的题目及上佳的学生作文经我整理推荐后,均发表在报刊上。学生带有研讨性的参与,让师生都尝到了甜头。由此,我开始把作文研究内容和作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拉开了作文研究课的序幕。”灵机一动,采用不拘一格的做法,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既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教师的教学境界更上一层楼,智慧灵动、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尽在不言中。
(三)求实务本,经世致用——教学风格达最高境界
千百年来,吴地涌现出了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他们的积极入世观念和经世致用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也为吴文化注入了崇高的道德内涵。而明代无锡东林学派的“东林精神”,从实事求是的“经世致用”思想,到胸怀天下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境界,东林精神所承载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感,也是吴文化千百年来优秀传统的重要体现。赵宪宇在教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后,近年来,又从论文撰写转到了杂文创作上,先后出版了《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四本杂文集。研读赵宪宇的一篇篇杂文,思想不禁为之大为震动。他的每一篇杂文都闪耀着智慧之光、思想之光、个性之光。在赵宪宇的杂文中,他将研究的视野投向了教育的现实、社会的现实,而在这一篇篇文章的背后,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作为知识分子、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深情,对教育教学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探索。他的文字力透纸背,渗透着一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人曾因为赵宪宇写杂文导致论文减产而感到惋惜,可他却认为写教育杂文有很大的必要性。他说:“我写论文,是要力图言之有物的,但在大量的这类文章之中,也消失了它应有的价值。我想,还是杂文好,短小,不耽误时间,又能说清楚一个道理。”[5]他还说:“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教育教学研究,从撰写论文转到教育杂文创作。”[6]。他的教育杂文创作使他的教学风格达到了最高境界,他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卓然不群。姚卫伟先生评价道:“赵宪宇早已将教师的操守和杂文(随笔)作家的良知自然融合于一体而不经意间向境界和觉悟的途路和高度进发了。”[7]来到吴地多年以后,他完成了教学风格的最终转变。这种转变正是由吴文化的求实务本、经世致用思想推动的。吴文化的这一特点才让他有了求本务实的教育情怀。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风格论[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7.
[2]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新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61.
[3]庄若江,蔡爱国,高侠.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3.
[4]赵宪宇.语文与你同行[J].中学语文教学,2002(7):25.
[5]赵宪宇.教育的痛和痒·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6]赵宪宇.教育写作《新唱法》的先行者[J].华人时刊,2013(12中):28.
[7]赵宪宇.教育的错觉·序言[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
(责任编辑:陆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