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016-11-01 12:01兰国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

兰国祥

摘 要:学生对怎么学文言文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一定的训练,语文教学应加强“怎么学”的研究与实践,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文言”“文章”“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而言,“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是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怎么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询问,文言文应该怎么学,学生大都回答“多记文言字词”“多背文言文”,倘若继续追问“还有吗”,他们便会回答“分类整理”“多积累”等。这虽不能涵盖文言文教学的全部,但也大概可以窥见文言文教学的一斑——对于“怎么学”,教师关注甚少,或者说给予学生的学习策略相对单一。“怎么学”要不要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已无须赘述,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良训。如何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才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

一、围绕“文言”的“怎么学”——推测读

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因此“文言”怎么学理应先受到关注。从文首便知,学生关于“文言”怎么学,大多离不开记忆。当然记忆积累是“文言”学习的重要方法,然而仅到此为止,显然是不够的。一些文言字词义项众多,若不能根据语境来判定并选择恰切的义项,那记忆再多的文言字词又有何用?故在“文言”教学中必定要教给学生一些“推测读”的方法。

(一)根据句式推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中的“孰”何意?如若教师只满足于“哪一个”的答案,那么学生看课文下的注释便知,学生用的学习策略就是“看注释”“记忆积累”。倘若教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妨从句式入手,问“这是什么句”“哪个词是疑问代词”,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孰”作为疑问代词可解释为“哪一个”。

(二)根据语法推测

“朝服衣冠”中的“服”字,课文注释中虽有“穿戴”的解释,可在平时的作业测试中,许多学生却只会解释为“穿”。究其原因,一是记忆容易缺损,二是对这个句子缺乏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服”的主语和宾语分别是“邹忌”与“衣冠”,作为谓语动词“服”自然就要与宾语“衣冠”相匹配,把它解释成“穿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根据语境推测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此句中,学生对于“孰”的理解是有疑问的,受前文“孰”作为疑问代词的影响,有许多学生依然会解释为“哪一个”。可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孰”在这儿是“通‘熟,仔细地”的意思,学生会印象不深刻。教师换种方式,把这个句子中除“孰”以外的内容先理解透彻,比如谁“视”?“视”什么? “自以为”什么“不如”什么?这些问题弄明白之后,再来看“孰”是修饰“视”的,也就是说“第二天,徐公来到家里,邹忌怎样看,便得出自认为不如徐公美的结论”,如此一来,学生不难理解“‘孰通‘熟,仔细地”的意思。

文言字词推测方法众多,例如字形推测、对称结构推测等,这些“怎么学”的策略应该在日常文言教学中予以落实。

二、围绕“文章”的“怎么学”——对比读

(一)比较语言,体悟心理

《古文观止》的编者这样评价《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细细评勘”于“三问三答”中,“于此参出微理”,若教学中不能用恰切的方式,让学生细细品爵,则就不能领会其高明。

邹忌问同样的问题——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妻、妾、客三人的答案虽相同,但回答的语言却略有区别: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乍一看,妾的回答与妻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其回答少了“君美甚”这三个字。少了三个字,妾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妻子便有了本质的不同。妻子先夸赞再作比较,那是由衷地欣赏;而妾直接比较,匆忙地下了结论,话语中蕴含着刻意的奉承和虚夸。再比较妻、妾与客的回答,妻、妾用的都是“何能”的反问,以此来对邹忌美的肯定,加强了语气,而客的回答却是一个“不若”的肯定句,这也显出了客之有求的迫切,奉承之意也就明晰。在比较品评中,学生理解了从“美甚”到“何能”再到“不若”的人物心理。这也能使学生领悟邹忌思得的“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的高明。

(二)品读极简,深得其妙

《古文观止》编者又评之曰:“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快哉”二字,在文章中有一字便足以体现。令学生对比着品,便可深得文之妙也。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作者只用了一个“善”字表达齐王的态度。这样的语言描写可谓简到不能再简。假如这样的极简之处,学生只理解到齐王对邹忌的“谏”称“好”,是极其不够的。若能将此“善”与《公输》中楚王说的“善哉”进行对比阅读,便能领会其不同的意味。《公输》学生刚学过,对“善哉”已有理解,表面上是楚王对“墨子”的认同,其实也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无奈和“缓兵之计”。而齐威王的“善”,以简洁的语言,既表现了齐威王充分认同和接受邹忌的观点,同时也表现了他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更有齐王对邹忌巧妙劝谏的赞赏和善于纳谏的极致表现。在对比中,学生就更能理解其妙,也对齐威王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寻找“关键”,把握事理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 [1]8“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1]8笔者以为,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一起找到这样的关键点,然后再透过关键点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载道”。

例如,“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但在教学中不宜直接让学生品析“思”与“善”,而需要用“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关键处,在充分的思考与交流中,对比“私”“畏”“求”“窥”“诚”等字词之后,理解“思”与“善”在文章中的关键性。

三、围绕“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还原读

如若能领着学生寻得作者的行文思路,那么就能对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更有深切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给一些如何寻找“行文思路”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题目的理解来把握文章重点主要在“讽”和“纳谏”上,因而引出矛盾——邹忌是由“与徐公比美”事件想到国家大事,然后去讽谏,还是先想到要讽谏,然后再有意寻找“与徐公比美”的事情?

在理解邹忌的主要目的是劝谏齐王,而“比美”事件只不过是他实现进言的手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阅读第一段,尝试从文章中找到能够证明“比美”是有意为之的证据。从第一天分别问妻和妾,第二天问客,第三天又与徐公见面,可见“比美”并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暮寝而思之”,思什么?从本段来看,思的是自己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客均认为自己美于徐公。第二段开头句紧接着“于是入朝见威王”,此处“于是”二字就透露出:邹忌早已有讽谏之意,却没有讽谏之词,现有了对“比美”的思索,就可以直接讽谏了。

最后,探讨材料的安排次序问题,理解作品的写作技巧。作者为什么要先写“比美”事件?假如在第一段前加上“邹忌欲讽威王,故与徐公比美”,效果会怎样?这样邹忌忠心进言的形象就大为削弱。

这样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还原”思维,返回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考和作者写作中当时当地的思路,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心路历程和作者的思考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只不过是“怎么学”中的一些方法,以此来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文言文“怎么学”的关注。其实让“怎么学”成为教学内容,就是“将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推导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直观呈现”[2],在一节节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习得文言文中透射出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内容同时,还学会怎么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2]程红兵.基于思维流量的语文课堂模型群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B),2016(2):24.

(责任编辑:陆姹妮)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