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泛化与边界定位

2016-10-31 09:50:20郝兴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7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郝兴霞

摘要: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容易陷入情感泛化的误区,导致两种偏误:一是一切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子女,或者为子女包办一切;二是一切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溺爱子女,或者放任自流。这两种偏误对子女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必须进行改造。改造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并尊重子女的主体性地位,在区分家长和子女客观差异性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最终实现合力共建。

关键词:家庭教育;情感泛化;边界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87-03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族的希望。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极易出现情感上的泛化,造成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迁就与纵容、爱的过度与强加,甚至爱的粗暴与罪错。

一、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泛化

什么是情感泛化?按照曲阜师范大学李春桥教授提出的生命感受理论:人总是从生命感受的某个切入点上开始去感受对象的,一旦获得了对于该对象的某种感受,便会以此感受去演绎或推论其他对象,并由此扩大或膨胀开去,形成一种片面而简单的观点,最终陷入泛化的误区。陷入情感泛化误区的父母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以自己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为标准,并由此泛化开去认为子女的观念也应如此,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子女。

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情感泛化容易导致两种偏误:一是一切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一切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这两种偏误对子女的成长都非常不利。

偏误之一:一切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家庭中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質生活需求方面对父母有极强的依赖性,因而父母对子女有着较大制约性,即在子女身上体现出一种权力和威严。这种权力和威严往往使父母误以为子女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于是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会出现一种不对等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一切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子女

所谓的“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马”等,是许多中国家庭世代相传的“教子经验”。其实这都是在按父母的意志改造子女。打架斗殴、抽烟喝酒、逃课上网、偷东西、作业没写完、考试没考好、淘气惹事、拒绝帮家长拿拖鞋、跟家长争电视频道等等,都有可能招致家长训斥甚至打骂体罚。近年来因家庭教育问题粗暴打骂、体罚子女甚至虐待致死的报道屡见不鲜。

2014年3月18日晚,为了让不思上学的女儿(13岁)“上进”,南京父亲郑东对女儿扇耳光、脚踹、用钢管抽打近一小时,致其死亡。

2014年4月14日,广元市苍溪县母亲汪某接到孩子(11岁)班主任电话,称其与同学合伙骗家长钱。当日下午汪某从五金店购得橡胶三角带,回家后以抽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近一小时后,孩子不幸身亡。

2014年5月19日,杭州父亲张某因发现女儿(11岁)抄袭作业,就把女儿拖进车棚用草绳吊起来打,打完后离开,半小时后返回,女儿已满脸发紫停止呼吸。

……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据调查,大约有12%~1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农村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城市。

青少年教育专家张健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听话”教育。难道不是吗?

当家长需要子女按自己的意志做事时,经常鼓励的一句话是:“好孩子,要听话!”

当子女按照家长意志完成事情后,经常称赞的一句话是:“乖,真听话!”

当子女拒绝按家长意志行事时,经常训斥的一句话是:“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如果子女的行为严重拂逆了家长的意志,那就不仅仅是训斥了,而是恼羞成怒地边揍边骂:“我叫你不听话!”

“我叫你……”是挨揍子女听到最多的句式,如“我叫你不写作业!”“我叫你偷东西!”“我叫你玩游戏!”“我叫你不好好吃饭!”“我叫你撒谎!”“我叫你顶嘴!”……其中“我叫你顶嘴”是家长最不能容忍的,一句顶嘴往往会将家长的怒火撩得更旺。而诸多挨打原因归结到一起,便是“不听话”。

不听话打一顿,似乎是最简单易行见效快的教育方式。子女有错是该教育,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背后,除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和生气子女的“不争气”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或者缺乏说服教育的耐心。更有甚者,有些父母自己不成功,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失落,就把全盘操控子女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甚至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以子女为发泄对象。可见这种不对等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以家长意志为转移的,子女在家长面前没有话语权,必须绝对服从家长的权威。

(二)一切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为子女包办一切

继“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婚姻”之后,“中国式父母”又引发了新一轮争论。相比于外国父母的放养式教育,中国父母更喜欢圈养子女。他们凡事替子女做主,不顾及子女感受,不尊重子女意愿,以为自己想给的就是子女想要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甚至打着“爱”的旗号犯下罪错。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中。中国父母几乎包办孩子的一切,小到吃饭穿衣、兴趣爱好、朋友取舍,大到高考报名、职业规划、人生伴侣选择等等,都要替子女做主,并美其名曰为子女“铺好路”。

由此不禁想到浙江卫视的热播节目《我不是明星》。参赛选手王也酷爱音乐,但父亲——演员王志飞老师却反对儿子搞音乐,因为他认定这孩子适合当演员,所以一直采取粗暴干涉的方式阻止儿子往音乐方面发展。他坚决反对儿子参赛,节目组多次邀请他到现场为儿子加油都遭到了拒绝。当成功晋级的王也参与录制新一期节目时,主持人出人意料将父亲请上了舞台。面对父亲的突然现身,后台选手王子涵满脸羡慕:“哇,好幸福啊,多希望我的爸爸也在这里!”而王也却下意识地手捂嘴巴后退一步神色慌张。果然,父亲此来非但不是助阵,反而强烈要求儿子退出比赛。

当问及为什么反对儿子搞音乐时,王志飞老师说:“他现在还是个毛头小子,社会经验都没有他能懂什么?整个中国唱歌比他好的多了去了,他要是跟着我演戏我还能帮衬着点,他跑去唱歌我什么也做不了啊。反正这事我是坚决不会同意,就算他恨我,我也不会放任他再错下去。”

父亲希望儿子走自己为他铺就的道路,儿子却不肯屈服:“从小到大我都听他的,他甚至已经把我从生到死都规划好了,但这次不一样,他不知道唱歌对我来说有多重要。”盡管父亲态度决绝,儿子却毅然选择留在舞台上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最后恼怒的父亲愤然离去,拒绝接受儿子的道歉和任何沟通请求。在这里观众亲眼目睹了父亲为给儿子设计美好前程,以爱的名义犯下罪错。

本人曾对1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30%因个人非常喜欢而参加过艺术特长培训,56.2%不喜欢也不反感,父母让学就去学了,14.4%很不喜欢但家长逼着学;其中仅有3.8%的学生坚持学到高中毕业。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目前所学的专业时,43.3%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喜欢,56.7%是听从父母安排;其中有4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当前所学专业。

据北京市未成年保护委员会统计,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几乎都对孩子的某些方面实行包办,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面对父母说一不二的包办决定,子女服从父母意志则相安无事;若子女有独立想法,则矛盾不可避免。

偏误之二:一切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

一切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娇惯溺爱子女,对子女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视孩子为生活的全部,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很多家长本着“绝不能让孩子遭半点罪、受半点委屈”的心理,一切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不惜违背社会公德以满足孩子的不正当需求。

由此想到一则公益广告。爷孙二人面对一桌菜,小孙子却不爱吃,嚷着“我想吃自己想吃的”,于是爷爷赶紧喊:“服务员,拿菜单来!”

我也曾听到5岁的孩子悄悄向同龄玩伴传授秘诀:“要是你想要什么东西他们不给买,你就哭,使劲哭他们就给你买了。”

是的,年幼的孩子的确是摸准了家长的心理。疼爱孩子无可厚非,但如果无原则地娇惯溺爱,让孩子长期生活在众星捧月式的呵护中,就容易使孩子滋生“自我中心化倾向”,凡事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不为别人考虑,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懒惰、娇气、狂傲、霸道、不懂礼节又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溺爱是畸形的爱,是失去理智的爱,是教育的异常,也是家庭功能的失调。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栋梁之才,只能是自私任性、骄横乖张的小祖宗、小皇帝、小霸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

马卡连柯也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二)对子女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和教育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于农村和城市中的贫困家庭,当然富裕家庭中也有存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二是生活压力太大,整天忙于生计,能保证子女的吃穿用度已经不错,很少有时间与子女交流,更难以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是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自觉的家庭教育意识,认为“树大自然直”。

这些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子女心中想什么、在学校表现如何、经常与什么人交往等极少过问。子女偷拿家里的钱、在外跟人打架、抽烟喝酒等,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训几句了事。

当然,顺其自然发展孩子并不一定变坏,但在当前社会环境极其复杂、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放任自流往往会使子女沾染上一些坏毛病,如果抵御不了不良社会因素的诱惑,就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当前青少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惨痛案例还少吗?

综上所述,不管是一切以家长意志为转移还是一切以子女意志为转移,都是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情感泛化。这种泛化简单、片面,又以自我为中心,对子女的成长一无益处,必须被改造。而改造的关键,就是家长与子女之间亲情的边界区分与定位。

二、家庭教育中的边界区分与定位

边界区分与定位就是要分清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差异性,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情感泛化和偏误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最终实现合力共建。

(一)要认识到家长与子女是两类不同主体:家长是家长,子女是子女

家长要把子女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不能无视或否认子女主体地位的存在,更不能认为子女是家长生养就“属于家长”。其实家长与子女如同两个交叉的圆,既有关联又有差异。边界定位就是要尊重子女的主体地位,既承认关联又承认差异,反对简单的“家长中心论”或“子女中心论”,才是家庭教育走出情感泛化误区的必要前提。

(二)要认识到家长与子女在目标追求、行为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学会沟通交流,反对专制盲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80后90后的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远强于父辈,他们个性张扬、思想前卫、追求时尚,有独特见解又有叛逆精神。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父辈不能理解,父辈的传统思想和做法在他们眼里是僵化、保守、迂腐的代名词,于是矛盾不可避免,“代沟”就产生了。其实有“代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双方缺乏沟通交流。有交流就有争辩,在争辩过程中家长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

1.严守底线,不说过头话,不出现过激行为。当子女与家长意见相左时,家长往往忽略子女的声音而摆出一副“过来人”的架势苦口婆心劝导子女服從自己的意志,“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你懂什么”“亲爹亲妈还会害你吗”等等。如果劝导不成或争辩占不了上风,就会失去耐心说一些过头话,训斥、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家长千万不要把子女的争辩当作忤逆,因为这说明子女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己的思想,子女才能不断提升真正成长。

2.避免双方意志的泛化,反对专制盲从。与子女交流时家长要把握好度,既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要避免粗暴专制;既倾听子女的声音,又不能被牵着鼻子走,不能看到子女哭闹发脾气就失去原则妥协盲从。

当双方意见出现分歧时,家长应尊重子女,给予其充分的话语权,鼓励子女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然后就问题焦点进行充分沟通。可以不接受对方的观点,但双方都应努力寻求对对方观点和感受的理解,这样才能弄清事情的是非曲直,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要认识到经历失败与挫折是子女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内生代价,学会放手

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身上寄托着家族的希望。家长对子女生活的包办是出于爱和保护,这保护源于家长内心的焦虑不安和对社会环境放大了的不信任感。家长往往单方面认为自己的做法完全是为子女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烦恼与痛苦、失败与挫折,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内生代价。子女能做的、必须做的,家长就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家长要做成长路上的明灯,引导子女成为“会选择的人”,而不应是保护伞或拐棍儿;要学会倾听子女的心声,鼓励子女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适时给出建议。对子女爱得恰当,爱得理性,培养子女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子女学会生存、学会明辨是非、学会与人相处,才能真正帮助子女健康成长。

战国时期左师触龙曾规劝溺爱幼子的赵威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英国一位心理学博士也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愿天下父母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1]李春桥.丰富的人与教育—基础教育学引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徐帮学.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8.

[3]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吴琼.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M].湖南:少儿科学出版社,2013.

[5]王传富.制约中国当前家庭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39:50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6:54:02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45:08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9:41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1:12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