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审视与思考

2016-10-29 14:01:11孙亚欢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8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网络教师

孙亚欢

摘要: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平台中自主探讨问题、协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性组织。融洽的交流场域、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虚实结合的资源共享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评价制度的单向性和资源分享、经验交流间断性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不足。全面认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和不足是建构合理、高效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09-02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地发展,互联网已经渗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领域。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传播渠道日益拓展,互联网已经突破学校知识传播的单一路径。知识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为教育信息传播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许多教育部门建立了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协作探究、资料分享等活动,力求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是,纵观当前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仍发现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便为建构合理、高效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参考。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被引入学科领域是源自1887年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滕尼斯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的紧密关系。[1]现代教育开创者杜威把“共同体”一词引入教育领域,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的相互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的愿景。”[2]杜威虽然未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但是他的思想中却蕴含着学习共同体之意。现在关于“学习共同体”概念存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围绕着共同的主题,通过讨论、反思、协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个体的成长,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有学者把“教师学习共同体”界定为:教师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根本宗旨,教师间共享资源,交流协作,最终实现互促共进的学习性组织。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注入新的活力,也使其内涵扩大。教师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生活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以上的概念分析,本文把“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界定为: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自主探讨问题、协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性组织。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网络空间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网,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交流和他们在真实生活中一样。[3]

封闭性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与开放性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相对的。一般的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平台都是开放性的,共同体成员进入参与随意性强。如中国教师研修网、教育在线等。封闭性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往往具有限定性,共同体成员进入教师教育网络平台需要身份核查,如山东省教师教育网。

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点

1.融洽的交流场域。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国家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教师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教师不断反思和自我提升中才能发展成为卓越教师。网络环境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场域。在这个实践场域中,其成员都是教师,身份一致,知识背景相同或相似,这有利于教师之间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改变传统教育线下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封闭性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使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达到互信、坦诚、真切。此外,网络学习共同体还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体现在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交互内容的多样性、交互手段的多样性和交互对象的多样性等。[4]教师不仅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不同区域的教师,不同经历的教师,让问题讨论有多视角,问题讨论更加精彩。

2.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由于学校升学压力较大,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们空闲时间有限,教师自由交流时间较少。教师在各自教学忙碌中无暇顾及其他,从而处于相对封闭、孤立状态,尤其不同学校、区域的教师之间更难以打破空间距离而自由地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超越时间的异步和空间的距离,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进入教师教育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分享名师教育资源,观摩课堂实录,参与课例打磨,咨询讨论困惑,提出见解建议。教师们参与课题的讨论可以是同步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教师同步交流可以在线研讨交流,异步交流可以在课例打磨案例下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突破空间距离和学科界限,实现跨区域、跨学科的教育经验分享,能够针对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充分、自由、深入地探讨,发表各自的见解或不同意见,以期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困惑,获得完满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3.虚实结合的资源共享。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共享教育资源的特质。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获得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师课例打磨的教案,名师的教学设计,师苑博客中的教师反思),分享教育教学智慧。这不仅体现了教育实践与虚拟教育网络的完整结合,而且实现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智慧的有机统一,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往往是通过专家讲座、培训等方式传递教育理论新知识、教育改革的新动态,缺少教师实践知识的展现。佐藤学教授指出:学习的实践,可以理解为以“模仿”为基础而展开的“创造”的实践。[5]所以教师实践知识获得仅仅靠相互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教师相互共享实践经验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以“模仿”为基础而进行“创造”,真正获得教学实践知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名师的教学实录,师苑博客中的教师反思,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使教育实践知识显性化,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丰富的“模仿”资料。线下的实践经验与线上的理论完整结合,促进各地区、各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

4.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教育行政部门除加大教师教育网络平台经费支持力度外,还要建立规范、严格的网络平台制度,保障教育网络平台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首先,在网络平台中,教师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观点或看法,以期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困惑或问题,待问题解决后就退出学习共同体讨论群,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网络平台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其次,作为教师教育不可缺失的有效途径,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为各级各类教师制定了不同的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只有教师完成规定的任务或指标才能达到培训要求。例如,某区域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中,设立了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中的每个成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智慧共享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分享经验,直至共同完成课题任务,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这些都需要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予以保障。

三、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不足

1.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自主地参与活动。教师是能动的个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在内驱力作用下参与各项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教师自我发展的目的。例如,封闭性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由于其成员组成有一定的强制性,致使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活动的参与性。有些教师教育网平台中参与者对教学实录、课例打磨案例的评价只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入思考的分析,甚至有些教师的思考始终浮在表层,鲜有思想深度。因此,如何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任何的学习都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仅可以使优秀成员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可以使其他成员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有些教师教育网平台让教师参与培训就是为了完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规定培训任务,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致使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专家、名师、官员作为评委的单一、单向的评价方式,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指标的厘定、评价过程的审查、评价结果的审议。这有利于教师从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在评价中发展自己,改变自我,最终成为卓越教师。

3.学习过程间断。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本质上属于实践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通过课程学习、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的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空间上紧密联系、性质上相互交融的统合整体的连续体的过程。[6]在某区域教师教育中,教师网络培训多集中于寒暑假,平时日常教学中教师教育网络平台虽然开放,但教师参与程度不够,致使教师网络学习和交流时有间断。间断性的学习和交流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因为间断性会使教师实践中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使问题搁浅,最终遗忘。所以持续性地学习、经常性地交流应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4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9-110.

[3]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

[4]魏会廷.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14,(07).

[5][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4-46.

[6]赵健,郭绍清.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效果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网络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49:15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50:45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0:36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