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最值问题引发的思考

2016-10-28 09:11赵永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一题多变思维品质转化

赵永

[摘 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策略,是学生数学素养、数学学习的灵魂体现. 数学思想方法更是伴随在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思维活动之中的. 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体现.

[关键词] 模型;思维品质;转化;一题多变

我们来看一道和最值有关的题目:

已知x,y∈(0,+∞),且2x+y=3,求+的最小值.

这道题的得分率很低,从题目的结构来看虽然感觉似曾相识,入口很宽,但又和平时训练题型有所差异. 笔者对做错的学生做了调查,很多学生对于题目中的条件根本不知道如何转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太烦琐,运算量大,导致直接放弃.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做题时会出现思维偏差呢?对于这类题型学生如何突破?实际上每次遇到这样类似的题型,学生总是摸不着头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如何能尽快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顺应?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去探究,抓住题目的背景和本质,并能够做些适当变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与已知题型相似之认知结构的偏差

1. 问题的回顾

在基本不等式这一节教学中,教师会设计以下题型:

(1)已知x,y∈(0,+∞),且x+y=1,求+的最小值;

(2)已知x,y∈(0,+∞),且2x+y=3,求+的最小值.

我们所要求的目标“+的最小值”与下列题型的结构极其相似.

对于上面这道题目的思维起点最直接的就是利用基本不等式中“1”的代换,以(2)为例由已知条件可得=1,则+=+××(2x+y)=·3++≥,“=”当且仅当=时取得,即x=,y=3(-1).

2. 题目的分析

由于题型极其相似,学生思维会出现偏差,具体如下:

+=+××(2x+y)=2+++x,感觉式子越来越复杂了,这也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道题目做不出来的主要原因.

重视多元表征的训练

1. 抓住本质、适当变式

基本不等式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a≥0,b≥0),实际上运用基本不等式的实质就是“和”与“积”的矛盾关系,将“和”与“积”进行合理有效的转化.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是C级要求,题型具有灵活性、技巧性,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之一.对于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解法是非常多的,在这里笔者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模型:

(1)a+≥2(a>0);

(2)+≥2(ab>0);

(3)a2+b2≥(a∈R,b∈R).

重视模型、合理转化

形如+≥2(ab>0)或可转化为+≥2(ab>0)结构的题型的解法如下:

(1)利用“1”的代换转化为“+≥2(ab>0)”结构.

例1 (如引例)已知x,y∈(0,+∞),且2x+y=3,求+的最小值.

解:+=+=++≥,“=”当且仅当=,

即“x=6-3,y=6-9”时取得.

评析:利用基本不等式中“1”的代换时,是直接对于所求的式子乘以“1”吗?这显然是学生死记硬背带来的后果,实际上可以利用“1”的代换转化为我们所要的结构模型,注意到目标式子“+”中已经有了“”,那么我们只要对“”进行变形转化为“”型即可,那么正好可以转化为+≥2(ab>0),从而可以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值,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心中确实有“1”的代换的概念,但根本不知道代换的是什么,盲目地进行代换.

(2)利用换元法转化为“+≥2(ab>0)”结构.

例2 已知x,y∈(0,+∞),且2x+y=3,求+的最小值.

解:令m=2x+1,n=y+2,则m>1,n>2,m+n=6,+=+=+×(m+n)=2++≥,等号当且仅当m=n时取得.

评析:注意到本题的条件是比较简单的,而目标式子是较复杂的,分母分别为“2x+1”和“y+2”,它们的“和”正好与已知式子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换元法将结构变得简单,进而容易转化为我们所熟知的结构模型.

例3 已知实数x,y满足x>y>0,且x+y≤2,则+的最小值为______.

解:设m=x+3y,n=x-y,那么题目等价转化为已知0

评析:本道题有2个难点,第一对于所给条件的合理转化,第二对于目标的转化. 对于题目中条件的不等关系如何处理呢?我们可以当成等式关系加以处理,以前对于等式关系的处理方式同样适用于这种不等关系式,所以我们对题目同样可以这样处理,利用“变量代换”实现“等价转化”. 这样的解决方法还是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思想构造了“+(a>0,b>0)”模型,问题便化归为我们熟悉的题型.

(3)通过消元法转化为“+≥2(ab>0)”结构.

例4 x,y,z∈R*,x-2y+3z=0,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由已知得y=,则==×++6≥×(6+6)=3,

当且仅当x=3z时取“=”.

评析:本题是多元变量问题,所给条件是三个变量的一个等式,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决定了可以将一个变量用其他的量线性表示,而目标是是一个齐次式,故可以做消元处理,从所求的目标来看消掉y是最可行的方法,进而可以转化为+≥2(ab>0)结构模型.

形如“a+≥2(a>0)”或可转化为a+≥2(a>0)结构的题型解法如下:

(4)利用配凑法转化为a+≥2(a>0)结构.

例5 已知x<,求函数f(x)=4x-2+的最大值.

解:由题意5-4x>0,f(x)=4x-2+=-(5-4x)++3≤-2+3=1,“=”当且仅当5-4x=,即x=1时取得.

评析:注意到目标函数分母“4x-5”,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所以将“4x-2”配成“4x-5”,转化为熟悉的结构模型,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加以解决.

例6 已知x,y为正实数,且xy=2x+2,求+的最小值.

解:由题意x(y-2)=2,=,因为x>0,+=+≥2,等号当且仅当=,即x=2时取得,此时y=3.

评析:这类求最值问题,往往可以通过消元,转化为一个变量x,进而可以实现用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值,当然本题也可以向另外一个模型转化,令x=m,y-2=n,则题目可以转化为m>0,n>0,mn=2,求+的最小值,那么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形如“a2+b2≥(a∈R,b∈R)”结构的题型解法如下:

(5)利用凑定值或换元法转化为a2+b2≥(a∈R,b∈R)及a+b≤.

例7 已知实数x,y满足+=4,求x+y的最小值.

解法一: +≤=,

所以≥4,从而可得x+y≥2,等号当且仅当=时取得.

所以x+y的最小值为2.

解法二:令m=,n=,则m+n=4(m≥1,n≥1),

所以x+y=≥=2,等号当且仅当m=n,

即=时取得. 所以x+y的最小值为2.

评析:在使用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配或凑成定值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这种解法要求较高,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个难点,当然对于某些结构题型如果可以换元,把变量的关系进行重组,那么会使得整个条件更加简单,所求目标更加清晰,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形如“≥(a≥0,b≥0)”结构题型解法如下:

(6)利用换元法凑定值转化为“≥(a≥0,b≥0)”结构.

例8 若实数a,b满足ab-4a-b+1=0(a>1),则(a+1)(b+2)的最小值为_____.

解:由ab-4a-b+1=0(a>1)可得(a-1)(b-4)=3,令m=a-1,n=b-4,则mn=3,

(a+1)(b+2)=(m+2)(n+6)=mn+6m+2n+12=6m+2n+15≥2+15=27,“=”当且仅当n=3m,即b=3a+1时取得.

评析:本题无论是条件还是所求目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畏惧的,在解决时容易偏离方向,本题的解法是通过换元法将条件简单化,从而所求目标也就清晰了,当然本题也可以从结论出发加以换元,也能水到渠成.

课堂的再演绎

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侧重于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传授,更要让学生重视题目内部的结构联系,把握问题的不同表征,要以思维训练为抓手,这样可以把数学知识板块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本案例进行了辨析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以下题型:

(1)已知x,y∈(0,+∞),且+=1,求x+y的最小值;

(2)已知x>0,y>0,且+≤,求2x+y的最小值;

(3)设x,y是正实数,且x+y=1,求+的最小值;

(4)已知正实数x,y,z满足2xx++=yz,则x+x+的最小值为______;

(5)已知x,y∈(0,+∞),2x+3y+xy=8,求2x+5y的最小值;

(6)已知x+y=7,则2+的最大值是______.

以上设计涉及整体、等价转化、函数、消元、化归等等思想,能使得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在不同背景下的表征. 通过对问题的不同表征,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准确的切入点,进而快速地解决问题.

两点思考

1. 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通过刚才几个例题的解法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策略,是体现学生数学素养、数学学习的灵魂. 对于数学课的教学不仅仅是要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应该从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处理中,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与训练,进而提高思维训练的实效性. 教师要善于以知识和例题、习题为载体,向学生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逐步让学生亲身领悟到解题过程的思维乐趣,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形成一种思维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解题是一种艺术,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往往很多学生题目做不出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找不到解题的思维因素而造成的. 在解题过程中,为了实现条件向结论的转化,我们必须首先分析题目的结构特征,然后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转化为自己熟悉的知识模型,这种思维活动重点在于对题目的再创造,这需要扎实的基础和创造性的思维. 数学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 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 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 在解题时,观察题目的具体特征,联想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而寻求转化关系,达到解题目的.

2. 重视学生一题多变的能力

所谓“一题多变”,就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揭示问题的本质,暴露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习很枯燥,压力大,解题找不到突破口,主要是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经常性地进行变式的训练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期的“一题多变”的训练,会将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变式教学可以将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很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
一题多变思维品质转化
“一题多变”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