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国访问学者访学效果实证研究

2016-10-28 03:14黄明东姚建涛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者动机效果

黄明东,姚建涛,陈 越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出国访问学者访学效果实证研究

黄明东,姚建涛,陈越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出国访问学者项目是提升学者自身科研素质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对出国访问学者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对访学效果进行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资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优化相关政策。通过运用R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发现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加强和树立正确的访学动机、严格审查访学申请书、拓展合作范围与内容、持续加大投入等途径可以继续巩固和提升访学效果。

出国访问学者;访学效果;访学动机;访学过程

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纵深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人才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的重要举措。为此,中国政府适时建立了国外访问学者项目,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加强对关键领域和重点学科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国际化继续教育,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出国访问学者访学效果进行研究,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教育资金的公平分配、教育人才的创新发展和教育政策的优化。

当前,有关出国访问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模式的经验性总结与建议、访问学者跨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实证分析以及项目收益的调查研究[1-4]。仅有一名学者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考查了“出国访学收益”,但其缺少对较大的样本群体进行量化的研究,以把握出国访问学者的访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分析出国访问学者的访学效果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访学效果?如何提升和加强访学效果?

一、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的依据

动机与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学者们基本认同动机与效果间成正相关关系,即好的行为动机引发好的行为效果。除动机与效果之外,过程作为行为的具体体现,成为行为的第三个因素。因此,动机、过程与效果成为研究某一行为的三个主要维度。在访学效果实证研究中,笔者进一步细化动机、过程与效果指标,构建主要观测点。

中国出国访问学者项目采取学者自主申请、单位进行选拔、政府批准资助的方式,一般为期3至12个月,是国家公派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考察访学效果及其提升路径,本研究主要关注出国访问学者的基本情况、访学动机、访学过程和访问效果四个方面,着重考察访学动机、访学过程对访学效果的影响。

为了了解样本群体的基本情况以及访学动机、访学经历、访学效果及其之间的作用机制,问卷被设计为四个板块,其中1至7题为基本情况,由学者根据真实情况选择相应的选项,8至13题、14至19题、20至26题分别为访学动机、访学经历、访学效果的主要观测点(见图1),由学者根据真实感受在0至10分的区间进行打分。研究者根据访问学者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数据模型构建,以揭示出国访学效果的影响因子和构成机制。

图1 出国访问学者访学效果路径

2.研究的主要观测点

第一,在基本情况方面,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出国访问学者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单位性质、访学时长、访学国家等基本情况。

第二,在访学动机方面,通过对不同动因的深入挖掘和总结,本研究共设计了6个问题,分别为:Q8,“了解西方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闻”;Q9,“提高外语水平”;Q10,“了解科研动态,掌握学术前沿”;Q11,“学习科研方法,提高学术水平”;Q12,“利用出国资源,完成学术课题或研发项目”;Q13,“借助访学经历,促进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学者在以上6个方面的动机强度如何?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三,在访学过程方面,本研究从出国访问学者的经历、访学接受单位等方面出发,共设计了6个问题,分别为:Q14,“访学接受单位的声誉与国际地位”;Q15,“访学期间旅行、观光、游玩的频率与次数”;Q16,“参与访学单位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的频率与深度”;Q17,“接受导师指导或参与研究项目与实验的频率与深度”;Q18,“与访学导师、其他学者、学生间的交流频率与深度”;Q19,“接受单位对访问学者的管理、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实施力度”。访问学者对自己在以上6个重要观测点中的自我评价如何?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在访学效果方面,通过分析和梳理访问学者的自我总结,本研究共设计了7个问题,分别为:Q20,“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Q21,“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的提升”;Q22,“学术或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转变与提升”;Q23,“借助访学完成科研项目的效果及其影响”;Q24,“帮助派出单位与接受单位建立联系或加深合作”;Q25,“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Q26,“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与提升”。其中Q25、Q26仅针对访问学者中的教师群体。通过以上7项观测点考察出国访问学者对于访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五,检验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之间的相关性,运用R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是否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以访学动机与访学过程作为自变量,访学效果作为因变量,进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共经历文献收集与分析、问卷设计与发布、问卷回收与统计3个阶段,其中文献收集与分析是基础,问卷设计与发布是关键,问卷回收与统计是重点。

1.文献收集与分析阶段

以“国外访问学者”、“出国访问学者”、“出国访学”、“国外访学”为“篇名”在CNKI进行检索,共计得到24条检索结果,剔除报道性文章,针对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国内关于出国访问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项目开展初期对相关政策的介绍和推广;②项目开展中期,出国访学的经历介绍和经验总结;③近五年来对出国访问学者项目的反思。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可以看出:出国访问学者项目经历长时间的实践后,访学项目的适应性存在质疑,访学效果因人而异,需要开展实证性研究明确实施效果并探索效果提升的路径。

此外,相关文献中也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内容涵盖了一定的信息数据,对出国访问学者项目的基本内容、实践情况做出了客观描述,部分文献对出国访问学者项目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论述,也为其他学者加大相关研究力度提供了大量素材和重要启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献主要以描述性内容为主,其中仅2篇文献分别采用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且样本数量相对较少,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实证的力度,导致此项研究的后续工作起点偏低、基础薄弱,但研究空间较大,开展相关研究正当其时。

2.问卷设计与发布阶段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出国访问学者”项目实施的真实情况,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成为了研究中的重难点。

问卷包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单位性质、访学时长、访学国家7项。根据访学项目实施的时间顺序以及访学动机、访学过程、访学效果的主要观测点,依次设计相应的问题。考虑到考察对象主要以学者隐性的主观感受为主,很难以简单的强弱、好坏作为标准,以及中国学者在长期学习和教学生涯中对于“打分”的熟悉程度和熟练程度,采用打分的形式,从“0”到“10”表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坏到好,学者可以在多级选择中给出较为准确的回答。

“出国访问学者”一般是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学科骨干、杰出人才、重要管理人员的再培养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要求较为精确,问卷的发放相对困难。考虑到研究成本、研究时间和研究者自身条件限制,本研究采用发散型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在网络平台上制作网络问卷,由研究者通过自身资源,发放至具有出国访学经历并已经回国从事相关工作三年以上的学者,再由以上学者发往具备同等条件的学者,以产生一个散点式辐射网络,扩大研究范围。

3.问卷回收与统计

将已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对其答题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如答题时长、IP地址以及学者基本情况等,筛选有效问卷。共计回收5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计52份,有效回收率较高,达到88.14%。调查对象遍布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湖北30%,北京9%,山东7%,四川8%,上海6%,天津4%,安徽4%,陕西4%,云南4%,广西4%,海南4%,湖南4%,江西4%,吉林4%,辽宁4%。地理位置分布较为均衡。分布比例为:东部地区占34%,中部地区占46%,西部地区占20%。52位样本群体的基本情况符合中国出国访问学者项目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对样本群体的初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此项研究发布问卷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调查对象地理位置分布较广,男女比例、年龄阶段、学科分布、单位性质等基本情况符合出国访问学者的整体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真实情况。

三、研究发现

1.访学动机:差异较小,动机强烈

关于访学动机,本研究共计设置了6个问题(Q8至Q13),受访学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打分,打分结果较一致,即打分的人数随着各项动机的轻度的提升而逐渐上升,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在中国,学者出国访学的动机较强烈,渴望通过出国访学这一契机实现自身全面提升。

图2 访学动机分值分布图

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点:第一,Q9打分成倒“U”型,即“提高外语水平”这一动机较弱和较强的学者均占少数,分值为“5”、“6”学者较多,大部分学者希望通过出国访学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但提高外语水平并不能构成其主要动机。第二,关于Q10,绝大多数学者(43人)的打分在8至10分,由此可见“了解科研动态,掌握学术前沿”在访学动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Q13的打分成水平型,即各种分值的分布相对均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加大,部分单位甚至出台了专门的人事制度,规定在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中必须具备一定年限的“国外学习经历”。因而,部分学者迫切希望通过出国访学弥补不足,为自身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2.访学过程:评价各异,总体一般

关于访学过程,本研究共设置了6道问题(Q14至Q19),学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关于Q14,其中44位学者的打分集中在6-10分区间内,即大部分学者对接受单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其中8位学者对对接受单位的评价低于6分,表明中国出国访问学者项目中部分合作单位没能达到令学者满意的水平,在单位推荐和国家批准环节中还需加强对接受单位审查,进一步提高出国访学合作单位的水平和质量。关于Q15,学者的打分与其他各项观测值差别较大,折线图依次出现三个高峰,分别在1-3分、5分和8分三个区间内。这表明大部分学者认为自己旅行、观光和游玩的频率和次数较少或位于合理的中等水平,小部分学者认为自己访学期间在旅行、观光和游玩等活动中较为活跃。关于Q16,学者的打分集中在5分、7-8分两个区间内。首先,认为自己在此项观测点中的表现一般(5分)的学者在各项分值中所占比例最高,条件有限或本人不够积极,没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接受单位的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中去。其次,部分学者认为在此项活动中的表现较好(7-8分),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此项观测点中的表现令人满意。关于Q17,学者的打分整体分布较均匀,其中5-8分的区间内人数较多。首先,较为均匀意味着此项观测点中学者表现并不突出,其中有15位学者认为自己在此项观测点中表现较差(3-4分)甚至极差(0-2分),表明在出国访学过程中导师制的作用没有能够得到较好地发挥,有必要鼓励学者与导师间建立密切联系的同时,加强与合作接受单位间的沟通,加强对访问学者的管理以及合作的实质性。其次,5-8分的学者相对较多,表明有部分学者认为自己在此项观测点中表现一般或较好,导师制在出国访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关于Q18,学者的打分主要集中在5-8分,即大部分学者认为自己在此项的表现一般或较好。值得注意的是折线图在8分这一区间出现了一个高峰,表明交流是访学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有利于提高访学过程中的整体分值。关于Q19,学者的打分较为均匀,5-6分区间内虽然较为突出,但整体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这说明访学接受单位在对访问学者的管理、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实施力度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打分结果出现了总体一般、差距较大的现象,具体比照如图3所示。

图3 访学过程分值分布图

3.访学效果:总体较好,符合预期

关于访学效果,研究共计设置了7道问题(Q20至Q26),其中第25、26题仅针对教师,考察出国访学经历对教师教学的影响,非教师者无需填写。关于Q20,大部分学者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以5至8分为大多数。由此可见,出国访学有助于学者外语水平的提高,对于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的学者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西方先进知识与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于Q21,学者给出的评价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5”与“7-8”。这说明部分学者认为出国访学并没有对其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或管理水平产生较大的帮助,效果一般;同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出国访学对其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关于Q22,在访学效果的7个主要观测点中分值相对较高,主要集中于7至10分的分值上,这说明出国访学对于“理念与方法”的影响较大。“理念与方法”的收益虽然相对来说是隐性的,但是在后期的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项的高分现象说明中国出国访问学者项目产生了较大的效益。关于Q23,其分值基本分布在5至8分,基本表现为一般或较好。这表明除极少数学者(研究样本中仅1人)以外,大部分学者在访学过程中参与或主持了科研项目,并试图通过访学获取指导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其中大多数学者获得了一定的助益。关于Q24,学者的评价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最高峰值出现在“8分”,这表明有部分学者帮助派出单位与接受单位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但是,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此项观测点的打分为2分,甚至更低,这表示其没有能够在此项观测点获得较好的成绩。仅针对从事教学工作的学者提出的问题Q25和Q26,学者评分较为一致,主要认为效果较好,其中Q26关于理念与方法的分值相对更多地分布在8至10分,与Q22的分值分布具有相似性,较好地验证了出国访学对于“理念与方法”的转变与提升的重要性。可见,学者对访学效果的整体评价较高,基本契合了访学动机,实现了预期目标,如图4所示。

图4 访学效果分值分布图

4.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呈正相关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发现同一学者的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与访学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假设,我们利用R统计软件,对52个调查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尝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

第一步,读取数据,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5名非教师人员的调查结果中没有涵盖Q25、Q26的数据,故以“NA”代替缺失的数据。

第二步,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并考察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之间,即多元回归分析结构能否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初步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访学效果(含Q25、Q26)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的初步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拟合的多元回归模型为:effect=5.721 2+0.558 7motivation+0.437 7procedure。根据图5可以发现,访学动机(motivation)和访学过程(procedure)的p-值较小,与访学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multiple R-squared值较小,仅为0.4752。由此可见,该回归模型有待提高,有必要进行诊断检验,诊断检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多元回归模型诊断分析结果

根据图6的诊断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15个和第24个数据点异常,并且对多元回归模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当被移除。移除后,对剩余的数据点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的修正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最终拟合的多元回归模型为:effect=7.9200+0.4870motivation+0.4883procedure。修正后的分析结果显示motivation和procedure的p-值较之上一个多元回归模型而言更小,访学效果(effect)与访学动机(motivation)、访学过程(procedure)之间的关系十分显著,同时multiple R-squared值有了一定的提升,该模型较之前的模型更加合理,此项回归模型较为理想。

简而言之,即访学效果值在7.9200的基础上,其访学动机每提高一分,访学效果提高0.4870分;访学过程每提高一分,访学效果提高0.4883分。出国访问学者的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之间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访学动机越强、访学过程越理想,越有助于提高中国出国访问学者项目的实施效果。

四、建  议

1.树立和强化正确的访学动机

“出国访问学者”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参与者,“最初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实际的人(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以及观念的跨国流动”,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触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己经不再处于边缘位置”,而是走向“全面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并且对高等教育发展、文化意识形态博弈、科技进步与人才抢夺乃至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5-7]。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国际流动不仅意味着个体的国际化素质提升,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了师资,积累了人才,成为人才抢夺、科技竞赛、意识形态博弈、国际竞争力比拼中的重要力量。出国访学作为中国教师国际流动的重要路径,应当被提升至事关教育长远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

在派遣学者出国访学之前,应当加强动机教育,帮助学者树立科学、正确的访学动机,鼓励学者们珍惜机会,争取通过出国访学,“了解西方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提高外语水平”,“了解科研动态,掌握学术前沿”,“学习科研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利用出国资源,完成学术课题或研发项目”,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和中国高等学校管理标准细化和量化,“出国学习经历”成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职业发展有一定助力。“借助访学经历,促进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等外部动机成为访学动机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势所趋。同时,内在动机相对外部动机而言,持续时间长,影响力深远,在激发访学动机时,要注重对学者内部动机的培养。

2.加强访学申请书评审,明确学习计划

国家留学基金委关于“访问学者”选拔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个人根据留学基金委公布的选拔办法和所在单位的具体要求,下载并填写出国访学申请书,交由所在单位初步审核后推荐至国家留学基金委进行二次评审。初步审核的内容包括申请人的申请资格、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出国留学必要性、学习计划可行性、品德修养及身心健康情况等方面。二次评审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公派出国访学录取人员名单。

为了确保出国访问学者对访学过程具有合理可行的安排,必须加强对申请书的评审,明确申请人的真实情况,保障其具备出国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确保其所在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领域。关于出国访学申请书的评审要采取“两步走”:首先,明确所在单位的推荐责任与义务,对于不合格的推荐要对其所在单位进行批评或警告;其次,国家留学基金委专家评审要去形式化,严格执行访问学者项目选派办法,仔细审查访问学者的资格,在适当提高推荐数量的同时,否决一定比例的申请。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学习计划”的评审。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表示学者对自己的访学过程有较为明确的规划,与接受单位、导师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能够在访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休闲娱乐和学习研究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严肃活泼,在学术发展的同时获取身心洗礼和理念提升,促进学者国际化能力的长足进步。因此,在“单位推荐”、“专家评审”二级审核中应当强调对“学习计划”栏目的评审,为访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奠定基础。

3.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访学接受单位的声誉与国际地位”、“接受单位对访问学者的管理、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实施力度”是两项影响访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申请人在“申请时须提交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邀请函”,其中“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有三种类型:第一,学者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和人脉资源联系的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第二,申请人所在单位、院系协议合作的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第三,国家留学基金委协议合作的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三种类型的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在全球声誉与国际地位、培养深度与管理力度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访学效果。

为了提升接受单位的培养质量,提高访学效果,除了加强申请书中有关接受单位的评审外,更重要的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应当开发更多教学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出国协议合作单位,同时鼓励申请人所在单位与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切实提高二者合作力度和深度,切实提高接受单位的质量及其对中国出国访问学者培养和管理的重视程度。

4.持续加大投入,巩固和提升访学效果

通过对“出国访问学者”效果的分析与总结,中国出国访问学者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助力,应当加以巩固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国访问学者项目申请走“双轨制”道路,“211工程”建设高校负责受理本校人员的申请;其他高校人员的申请由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受理,主要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其他负责单位。这项规定一方面表明“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是中国出国访问学者的主体,另一方面为非“211工程”建设高校教师申请出国访学增添了不便。事实上,中国“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全部高等学校中所占比例较小,其他非“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存在大量的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和拔尖人才,在中国重点建设西部高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大背景下,忽视了对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会阻碍政策实施进程,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在出国访问学者项目中,扩大整体资助范围,保障“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等项目中访问学者的派出比例,关注非“211工程”建设高校中的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和拔尖人才,全方位、多层次选拔人才出国访学,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出国访问学者项目的实施效果。

五、结  语

通过对出国访问学者的基本情况、访学动机、访学过程和访学效果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出国访问学者的访学动机较强、访学过程满意度较高、访学效果总体较好,更重要的是,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之间显著呈正相关关系。强化正确的访学动机、严格审查访学申请、拓展访学合作范围、持续扩大投入,将有助于提高访学效果、实现预期目标。然而,受限于客观条件,此项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尚有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扩大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以更丰富的数据和资料完善相关研究,并加大对各项观测点的进一步考察和探究。

[1]刘婵娟.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初探——“出国访问学者”模式实证考察[J].学术论坛,2011(15):240-241.

[2]张宇斐,杨阳.高校英语教师出国访学跨文化适应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英语教师加拿大访学为例[J].林区教学, 2013(11):57-58.

[3]姜琴琴,宋春艳.2006-2012年博士生出国访学专项资助项目执行情况统计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出国访学资助项目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72-73.

[4]蒋玉梅,刘勤.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教师出国访学收益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1):62-70.

[5]Dilys Schoorinan.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Diverse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A U. S. Based Case Study[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9,3(2):19-46.

[6]HUDZIK, J. K.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R].Washington, D.C;NAFSA. 2011.

[7]Jane Knight.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8 (1):5-33.

《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第四届理事会

(排名不分先后)

单位姓名

池州学院柳友荣(副理事长)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陆岳新院长(常务理事)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王奇院长(常务理事)

南通大学顾菊平副校长(常务理事)

上海海事大学杨万枫副校长(常务理事)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杨金华院长(常务理事)

黑龙江工程学院张洪田院长(常务理事)

长沙理工大学叶泽副校长(常务理事)

武汉纺织大学黄运平副校长(常务理事)

中国民航大学董健康校长(常务理事)

宁波大红鹰学院孙惠敏书记(常务理事)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卢小根院长(常务理事)

南京晓庄学院张波副院长(理事)

徐州工程学院张仲谋副院长(理事)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郑学檬院长(理事)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章顺来院长(理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王振洪院长(理事)

青岛大学教务处于永明处长(理事)

宁波大学周青(理事)

10.3963/j.issn.1672-8742.2016.05.006

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问题研究”(BIA130071)

黄明东(1964-),男,安徽舒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学。

姚建涛(1964-),女,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与高等教育管理。

G513

A

1672-8742(2016)05-0050-12

2016-02-10;编辑:荣翠红)

猜你喜欢
学者动机效果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