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霞
学生上课不听讲,除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有关,还与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在活动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为了让语文课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笔者都会开展“语文大观园”活动,它包含语文故事、成语接龙、趣味成语、猜词、巧对对联、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
《黄昏的蝉》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蝉的发育、蜕变、产卵、生命过程等相关知识,是一篇比较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为此,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了知识竞赛,题目涉及课文中介绍的蝉的相关知识,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不同时机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在导入新课《桂林山水》后,笔者首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桂林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想学好本课的愿望。在学生自由练读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参赛。这样一来,笔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朗读擂台赛”的展示和评价过程中,笔者又结合朗读指导与鼓励性评价,规范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在思考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针对很多学生不愿思考问题、不积极发言这一现象,笔者鼓励学生让大脑做“体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辩。针对每位学生提出的观点,无论对与错,笔者都会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肯定他们积极思考、善于创新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如《玻璃公公一家》这篇课文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学生极易理解课文内容,于是笔者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设计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回答,笔者在一旁及时点拨。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他们既因为可以“难为”别人而高兴,又为能解答别人的问题而自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思考的快乐。
四、在拓展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通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努力把语文教学的课堂伸向课外的每一个角落。
如在教学《神奇的鸟岛》时,笔者让学生为鸟岛设计一条广告语;在教学《井冈山》时,笔者让学生当导游,向游客介绍井冈山及有关的革命故事;在教学《揠苗助长》时,笔者让学生自导自演,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小树苗的成长,以及被拔高之后的痛苦。这些拓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以上四点做法,笔者发现学生变得认真听讲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苗圃,都有责任把语文课堂转变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思想的乐园。这是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荷湖乡希望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