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阅读习惯对可雇佣性培养的意义

2016-10-25 18:27陈家琪李政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书籍毕业生习惯

陈家琪 李政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浅析大学生阅读习惯对可雇佣性培养的意义

陈家琪 李政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可雇佣性”一词在国内外引起重视。“可雇佣性”这一概念包含多种含义,而国内外学者的基本共识是:可雇佣性是一个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概念。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个人素养,而阅读正是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阅读习惯与可雇佣能力的关联,调查大学生在阅读中自发地强化可雇佣性的现象及阅读习惯对获得职业成功率的影响,从而积极地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

可雇佣性 阅读习惯 大学生

一、阅读习惯与可雇佣性关联的实证研究

(一)可雇佣性概念及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的意义

可雇佣性这一概念自20世纪初出现以来就从不同的视角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至今仍未有定论。Hillage&Pollardf认为可雇佣性是关于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可雇佣性依赖于下列因素: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资本;运用和部署这些资本的方法;对潜在雇主展示这些资本;个人的运作空间等。[1]他认为可雇佣性是一意义广泛的术语,但在可操作方面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和明确性。他把个人所拥有的诸多技能相整合,以此为可雇佣性的概念做界定。

如今国内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必须在不同的领域寻找就业机会。现实情况是:大学毕业生往往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所看重的毕业生能力与其在校所受教育有着较大差距。劳动力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技能,还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通用技能等。大学生的可雇佣性的开发与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具有了特殊重要性。

(二)可雇佣性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指标分类来源

国内外基于可雇佣性视角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指标有许多分类,虽然国外研究更加完善,但是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采用国内研究的分类方法更适合本次调查的研究分析。

宋国学以概括性模型方法为基础,在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调查用人单位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维度分为5个二阶因子 (即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和人际技能),17个一阶因子和55个条目。[2]所以用这样的能力指标分类方法来探究国内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较合理的。

(三)采访与调查的数据具体分析

影响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包括许多外部因素,比如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等,但自身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个人的阅读习惯。本研究从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出发研究其对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和人际技能的影响,而对阅读习惯的研究则主要从阅读行为与阅读心理两方面进行。本研究对大学生和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提问。

首先根据问卷数据和采访内容,调查人员发现了如下现象:阅读带给大学生最直观的影响是所阅读书籍的内容。本次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喜爱阅读的书籍类型是文学作品,其次是生活娱乐书籍,专业相关书籍,科普知识书,应用实用类书籍等。同时调查显示学生阅读量最多的也是文学作品。

再进一步分析,高年级学生经常阅读的书籍是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而低年级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名著类。高年级学生的理论素养、学术水准较之前有所提高,并受到就业或考研的压力,所以倾向于阅读专业书籍,加强专业技能。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空余时间较多,学业压力不大,当前就业压力较小,阅读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扩宽课外知识,文学作品作为既有审美价值也比较轻松的书籍,深受低年级学生喜欢。

在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的不同专业分类下,数据表明专业的不同对于学生喜爱阅读的书籍种类选择影响较小,经常阅读的书籍都以文学作品为主。理工科学生虽然阅读书籍也包括专业技术与理论类书籍,但也不缺文学娱乐类书籍,而文科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专业的性质更是偏向阅读文学类书籍,但由于就业等因素也会涉及金融计算机等应用方面书籍。这些结果,从高校图书馆的书籍借阅量统计中是可以得到佐证的。

其次是对阅读态度的调查分析。根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比2014年上升1.0个百分点,达到79.6%[3]。在本次统计中,51%的大学生认为阅读是提高素养、扩展知识面的手段,38%的大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兴趣爱好。

最后是对阅读中一些个人小习惯的调查。大部分的大学生及毕业生对于阅读是没有计划的。阅读中偶尔做笔记的人比较多,其次是经常做笔记的人和没有这一习惯的人。做笔记的方式中大部分人是既写自己的感想也摘抄文字的。在阅读环境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宿舍与图书馆里看书,都是偏向较安静的舒适的环境。

二、阅读习惯对可雇佣性的影响

(一)阅读习惯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习能力包括创造性、理解技能、记忆力、逻辑思维四个因子。本次调查所采访的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认为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记忆力,同时阅读所产生的丰富知识积累也能增强思维创造性与创新意识。

吉布森和利文则将阅读解释为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提取意义则需要做到把书写符号译码成声音。首先可从自身的语义记忆中获取书写词的意义,接着整合其意义,这样就能够形成相对应的心理词典,这一行为是书写符号译码成声音的基础,有此基础提取课文的意义将更容易。这一解释将阅读是一种意义获得与是一种译码过程的两种定义综合而成。[4]不论是译码还是意义的获得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理解与分析技能。

阅读时,人类能基本保持对书籍内容的记忆,坚持阅读记忆力也可以得到锻炼,能增强准确记忆,快速记忆和持久记忆的能力。

(二)阅读习惯对专业技能的影响

专业技能包括学术技能与应用技能这两个因子。深究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可以发现大学生在阅读的目的选择上,学习专业知识的人数仅次于普及课外知识,且数量相差较小,阅读有时是一种达成某一目标的工具或是手段。

功利性读书也叫应用型读书,如果把为培养应用技能或获取专业知识而进行的阅读,如外语等级的考级、各种类型的考证学习所需的阅读归为功利性阅读,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对这种功利性读书持默认甚至是非常赞同的态度。社会就业压力显然需要功利性读书。这种阅读大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应用技能,如把握并解决专业问题,掌握外语语言技能,使用计算机技术等,阅读这类书籍并将其技能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正体现了阅读对应用技能的帮助。

与功利性读书相反,还有非功利性读书,比如奠基性读书和创造性读书,这类阅读对于学术技能也有一定影响。学术技能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主要集中在表达方式和检验方法的掌握上。如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术阅读、文献检索或索引分类等。二是方法论与专业意识层次。阅读学术类书籍等可以丰富学生的研究方法,锻炼检索文献能力,增强理论素养,获得更多的经验,创作出优质的学术论文。

(三)阅读习惯对沟通技能的影响

沟通技能包括口头技能、书面交流、信息技能这三个因子。简单来说就是指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主要媒介有文字和话语。优秀的沟通技能包括正确运用语言有效解释观点,清楚而自信地表达思想,正确地收集、分析、组织和传递信息,掌握书写、阅读、计算及计算机技能,控制情绪等等。阅读作为沟通技能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并且对其他能力也有间接或直接影响。

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5]阅读书籍即是这四者间的多向交流,阅读能使大学生培养对语言文字触觉的敏感度,从而较快地解读他人的信息,明确地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文学作品之外的其他书籍,比如法律金融、科技哲学等,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更是能有效地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使人对信息可以进行快速正确地判断、分析、推理、综合、概括。

除了纯粹的思维阅读,调查发现阅读时,有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在阅读时动笔摘抄与书写感想,这种习惯对于组织语言、表达自身思想也有一定的益处。

(四)阅读习惯对个人属性的影响

个人属性包括诚信、事业心、自我管理、积极主动这四个因子,个人属性是一种私人化的属性,其形成主要靠自身内化。

Spencer和McClelland认为个人属性是 “区别的胜任能力”,能够从一般绩效中区别出优秀绩效,在工作中可决定长期的成功。现实中,这种技能更为重要,因为其作用接近于 “情商”,大学毕业生智商相差不大,个人属性更有可能对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其提高和改善相对来说更难。[6]情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阅读是可以提高情商的途径之一,在张家胜 《论阅读教学中学生情商能力培养的策略》中提到阅读可以“以情育情”“激发体验”“以法悟情”。

但阅读对个人属性的影响大部分是间接的。比如调查发现计划性阅读的习惯可以间接看出一个人做事是否有计划性,计划阅读,也是计划学习工作安排,计划休闲活动,自我管理时间的本质正表现了适应性和灵活性。

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人品和事业心,特别是“诚实”、“进取心”和“责任感”。[7]阅读量的积累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自信感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能使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较大可能地获得成功,从而间接提升进取心与责任感。

(五)阅读习惯对人际技能的影响

人际技能包括社会技能、团队技能、赢得信任、影响他人四个因子。人际关系能力存在于方方面面,家庭生活、校园学习、职场工作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技能如此重要,但在中国教育环境中却关注度不高,大部分的教育还是重于知识学习。而现在用人单位认为团结他人、协调关系、与他人合作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人际技能,[7]人际技能是一项实践性强的技能,通过阅读大部分获得的是理论型的知识,而实践也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大量的阅读积累后,特别是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书籍,比如各种指导类书籍,学会各种处理冲突、协调关系的方法,在现实社会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运用才是真正地掌握。

同时调查发现如果毕业生在面试中展现出丰富的阅读量,可以给用人单位留下知识面广、文化素养高、思维活跃、乐于探索的印象,被雇佣的可能性会增加。甚至在职场的合作中,调查发现人们大多信任有着丰富的阅读量的合作伙伴,认为他们的意见建议参考价值更高。在对已就业毕业生的个人采访中,数据显示大量的阅读能使自身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行业知识等,这些组成的深厚认知储备,可以增加在职场的自信,正确识别他人,适应各种组织文化,与不同背景人共事,获取支持尊重与信任。

三、建议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提高可雇佣性的基础是充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宽的知识层面。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方法对提升可雇佣性有着积极作用。

从阅读的内容上看,大学生已经有意识地选择能够加强可雇佣性的书籍。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和信息的交换遍及各个地方,给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应选择阅读有效的内容。从阅读的方式上看精读与泛读合理结合。书籍浩如烟海,阅读需要有选择有方法。精读是各种阅读的基础,利于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感受、欣赏和评价能力。如华罗庚的“厚薄”法、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都是精读的活用。泛读是与精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式,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鲁迅采取的“跳读”法等。从阅读习惯来说,首先,有计划阅读与散漫阅读的阅读效果是有差别的,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坚持执行对阅读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其次,保持独立思考是每个读者必须具备的修养。

诗中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所得需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1]谢晋宇.可雇佣性开发:概念及意义[D].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3(1):46-54.

[2]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133.

[3]杜羽,刘彬.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6-04-19(9).

[4]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3.

[5]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

[6]Spencer,L.M..McClelland,D.,Spencer S.M.,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t[M].Boston:Hay/McBer Research Press,1990.

[7]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8(12):135-136

猜你喜欢
书籍毕业生习惯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上课好习惯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书籍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