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美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文化+”战略下提升淮安城市形象的思考
朱佳美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淮安古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美称,依托“水”而成为南北水运枢纽、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清末淮河水系混乱、水道淤塞,淮安失去了漕运中枢的地位,淮安便失去了区域优势。对内改变了民众的心理,对外改变了城市的地位。通过“文化+”战略,一方面给淮安民众植入淮安文化精神,使他们树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备改革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对外传播淮安文化,让人们对淮安形象有较大提升。
淮安 城市形象 “文化+”战略
淮安作为水运交通重要枢纽,历史上曾经一度是全国经济文化重镇。明代诗人姚广孝曾作《淮安览古》赞美淮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由此可见当时的淮安城市地位之高。明清时期,淮安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时期,漕运不通改海运使城市地位一落千丈。此外,依赖于漕运而兴盛起来的商业面临巨大的打击,再加上自然灾害对生态的破坏,农业发展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自此,淮安的地位、形象开始下降,在近代也没有大幅度的提升。
“文化+”战略将文化与其他如教育、科技、农业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将产业注入文化的活力,激发社会创新创造,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文化+”是由一种观念、理论和合理的构想进入到实践的一种行动纲领、计划和模式,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使近代淮安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境况,再加上制度创新与改革的缺乏,使得淮安城市发展始终不温不火,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文化+”战略的实施便至关重要,找到文化与其他业态的融合点,通过创新创造产生富有文化生命力的新事物,将淮安特色地域文化渗透到淮安社会的方方面面,将淮安城市的个性特色宣扬到其他地区,从而可由内到外提升淮安形象。
(一)文化+城市建设
淮安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但除了人尽皆知的景点、穿城而过的运河及运河周围的布景外,城市里具有淮安特色地域文化气息的建筑物或装饰物实在太少,不能够凸显其个性,这对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是比较遗憾的。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个性化又是极为重要的。城市化的发展让各个地区都加速进行城市建设,一方面建起了很多高楼大厦,让其具备城市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由于加速城市化,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缺乏对城市定位的思考,便造成了城市建设雷同化、千城一面的境况。所以应从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名人故里等几个定位着手,加强文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渗透,加强其个性化建设,将特色地域文化融入淮安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淮安人由衷、自觉形成文化名城意识。
现今淮安做的比较好的有对路名的文化赋予,将道路命名为淮安历史文化名人的字号等,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也表明了他们在淮安人心中处在永不忘却的地位。翔宇大道得名于伟大总理周恩来,韩侯大道得名于西汉功臣淮阴侯韩信,承恩大道得名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柯山路得名于北宋词人张耒,明远路得名于南朝诗人鲍照,枚乘路、枚皋路得名于西汉辞赋家枚乘、枚皋父子……从古到今,淮安名人辈出,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在民间不断传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淮安人都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有深入的了解。为了加强淮安人对名人的事迹有普遍性了解,加深淮安人对文化名人的记忆,可在这些路标的附近树立介绍牌、在公交站台设立介绍牌、在公交广播报站后给予少量介绍等方式,让民众经过一次这条路就加深一次对这个文化名人的理解,等车消磨时间的同时了解地域文化名人等,这对淮安人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设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物、在城市建设中给予基础设施以一定的文化装饰也是很好的方式。滁州市作为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创作地,不仅其琅琊山景区内到处刻有《醉翁亭记》,连其1912文化商业街中都融入了地域文化,步行街的地面上甚至都刻有赞美滁州的名篇佳句。商业文化中心的千篇一律已经是现代城市面貌雷同的特征之一,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其商业文化中心,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理应也在商业气氛中加一些特色地域文化。如在这些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增加一些比较具有淮安特色的类似于名人雕塑、诗词歌赋等的建筑物、装饰品,这将很大程度地提升淮安人民对本地区地域特色的认知度与自豪感。
(二)文化+教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人民素质也是这个城市形象的表现。将特色地域文化赋予到教育上,可以从小提升淮安人对自己所处城市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建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此外,由于特色地域文化对教育的赋予,在学生成长过程可对其内在性格、精神面貌起到良好的作用,培养出具有优良素质的下一代。
淮安优秀文化、优良传统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将培养出有文化底蕴的淮安人。实践教学中,可在初小教育中开设地方文化教育课,让学生从小就对特色地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地区自豪感。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可将淮安地方语言的来源与演变对学生加以讲述,使学生对自己地域的方言有更深一步了解。潜移默化中,学生就有了地域文化意识,对淮安更有归属感,便会想要建设更好的淮安。此外,充满地域文化气息的学生不仅对学生自身成长有帮助,更能提升淮安人文化气息,在走出淮安后弘扬本地优秀文化,提升淮安人形象。
毫无疑问,榜样的力量对塑造学生精神品格有很好的影响,对此,淮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淮安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名人,也有从运河两岸走出在异乡“建功”的文化名人,也包括过境或来淮生活、定居的文化名人。如一代大军事家韩信,一代帝王朱元璋,一代著名小说大师吴承恩,一代开国总理周恩来,等等。若将这些名人的事迹、精神以精彩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对此感兴趣,并将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耳濡目染之后,学生不仅会为生于此地而豪,更为先贤创造出的精神财富而心生敬意,进而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拥有良好精神品格的淮安人走出淮安,其一言一行便能体现良好的精神素养,这对淮安城市形象便有了侧面的推进。
(一)文化+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经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其中,虚拟环境通常是由计算机生成并控制的,使用户身临其境地感知虚拟环境中的物体,通过虚拟现实的三维设备与物体接触,从而真正地实现人机交互。可以说人处在虚拟环境之中跟现实环境是没有差别的。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并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医学、影视、工程制造、城市规划等。
“文化+”战略下使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可让虚拟现实技术成为推广淮安特色地域文化的新帮手。虚拟现实在当下对人们来说是极其方便的,比如只需买一副头戴式显示设备并在手机里下载相应的应用软件。而从虚拟现实的特点看,可让人们不到淮安就了解、感知、深度体验淮安特色地域文化,从而达到宣传城市文化的目的,进而提升城市形象。其一,虚拟现实可让人有沉浸感。淮安以运河之都、伟人故里出名,而其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对于不是久居此地、看过运河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人来说,即使是亲临现场也不一定有极深的感触。而这点,虚拟现实就可以做到,它可为你展示不同时期全方位的运河,真正让人沉浸其中、体会到“四时之景不同”的乐趣。其二,虚拟现实具有交互性。人们可以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了解淮安特色地域文化,比如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在虚拟现实中走近、近距离倾听淮安地方戏曲,感受戏曲中蕴含的淮安文化。其三,虚拟现实可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特点指人们可沉浸其中获得新的知识,深化概念并萌发新意。正是这一特点表示在经过对淮安特色地域文化有了全方位深度感知后对淮安形象有新认识。
(二)文化+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时代,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现已发展得比较好,文化尤其通过手机网络得到广泛传播。
当今,几乎每个城市都创立了介绍本座城市自身的手机软件,但几乎是雷同、不具地方特色的。因此,实施“文化+”战略,可使得城市开发的手机软件得到创新,有其特色地域文化特征。首先要明白的是,手机软件的受众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人,还有来却不长久居住在这座城市和不来这座城市的人。因此,兼顾所有受众,重点关注不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受众,才能促进本地区文化传播,提升城市形象。此外,人们需要一些途径了解淮安,可将手机软件的二维码放在火车出站通道的宣传栏上、公交站台上等地,让他人在刚来淮安之时就有途径了解这座城市。
以现有的“掌上淮安”这个手机软件为例,就可发现,其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均需革新。形式上,页面设计应该更具文化特性,尽量突出淮安地域特色。当前,其首页上的各种新闻,信息量太大,让人眼花缭乱,若设计得简洁一些,分好模块,并在简洁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有文化气息的背景,会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内容上,在现有的模块外开辟地域文化模块,可让不住在本地区的人更好地了解淮安。“掌上淮安”这款软件集齐了新闻、政务与生活便民,但没有太大的个性,因此开辟文化模块能很好地与其他城市的手机软件区分开,体现淮安个性特征。
综上,“文化+”战略是一种跨业态融合模式,它可将无限可能转化为现实,在理论创新上指导实践。“文化+城市建设”、“文化+教育”、“文化+虚拟现实”、“文化+新媒体”,这一系列的设想都能进一步推动淮安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从而提升淮安城市形象。但还应看到,在政策方面政府还需加强引导,在技术方面还需寻找专业人才,只有做到了这些,“文化+”战略才能更好地实施。
[1]郭永辉.“文化+”与文化产业崛起[J].红旗文稿,2015 (22).
[2]吴延生.文化引领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名作欣赏,2016(8).
[3]苏建明,张续红,胡庆夕.展望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仿真,(1).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实施‘文化+’战略 推进淮安文化高地建设”(项目号:201611049078X)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主持人:赵锐朱佳美;项目指导老师:吴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