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秋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评卓今翻译的《马语者》
韩秋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马语者》,优美、细腻,令人震撼,而卓今的《马语者》中文译本,不纯粹是为了翻译而翻译,非常注重文学翻译的意境、情感和格调,写得饱满,深情,有种浓浓的草原味道。语言温柔,丰润,有灵气,读之身临其境,有一气呵成之感,不失原著本色,堪称佳作。
意境 拯救 自由
《马语者》是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埃文斯于1995年推出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出版后,被翻译成36种语言。我国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三种版本,一是杨玉娘译,199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一是黄勇民译,200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一是卓今女士译,2011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卓今是一位英语文学译者。先后有《马语者》、《地狱之城》、《先吻我》三本译著面世,翻译语言符合中国受众的阅读习惯,拿捏到位,因此非常受欢迎。卓今女士,非常知性、有见地、有思想、卓立不群、出手不凡。她的译本,很有特点,写得饱满、深情,有种浓浓的草原味道。笔触细腻、语言流畅,不纯粹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完全进入小说的意境,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用卓今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翻译《马语者》,做梦都闻到马粪的味道。
卓今在 《真爱是要人性命的——谈 〈马语者〉翻译》一文里说过,汤姆与安妮的爱,虽然其热烈比不上《廊桥遗梦》,其誓言比不上《上邪》,其唯美比不上《云中漫步》,其占有欲比不上《香琴抄》,其遗憾比不上《人鬼情未了》,其曲折离奇比不上世上十分之一的爱情,但其容量和洁净超过了他们所有。既然爱了,汤姆其实还是有多种选择的,为什么要选择将自己高贵的头颅呈送在马蹄之下?是亲情与和平让汤姆选择了放弃爱情,选择消失在他一生所珍爱的马群之中,他的这种牺牲唤醒了安妮,治愈了格蕾丝、安妮等人心灵上的创伤,换来了罗伯特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中说:“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两个自由人的彼此了解和认识上”。人的“自由”成了爱情的重要条件,但这种自由绝不仅仅是身体不受束缚的人身的自由,更是具有独立灵魂的人的意识和人格的自由,《马语者》中,男女主人公就以其各自自由、个性、主体的人格特征创新了爱情。
小说中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故事情节,细细推究,意义颇深。汤姆本身就是一个拯救者。他取得了格蕾丝和朝圣者的信任,治愈了朝圣者,缓解了安妮和格蕾丝的关系。当他看到格蕾丝得知此事后,非常抗拒,拖着一条残腿离家出走。这一刻,与其让拯救者毁灭自己的拯救对象,不如毁灭自己,成就一切。汤姆已经明白自己要怎样做,才能扭转事态。他为了安妮能有安宁平静的生活,只有以身殉情才能得到精神的解脱。这个就是一种大爱,无私,真爱,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得到幸福,心甘情愿,面对死亡,他正好诠释了爱情不仅仅是占有,更是一种奉献精神。因此,汤姆会将死亡视为大自然赐予的礼物,让他们所有人的生活更加美好。面对死亡,“没有恐惧,没有绝望”“把自己奉献了出来”“他以结束生命的方式给这段旷世爱恋画上了一个凄婉的休止符。”《马语者》中汤姆的死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一种方法,是一个人为了能够强烈留下一种印象的方法,是汤姆和安妮感情变化最真实的体现,所以,真应了译者的那句话:真爱是要人性命的。
(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译本语言优美,细腻,很有魅力,体现了翻译者的文学功底。
比如,小说的开始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卓今译本第99页:
“跳舞和骑马,……关键在于信任和协作,你们彼此牵系着对方,男士引领着女士而不是摇曳着她,男士纯熟的技巧能让双方达到一种愉悦的境界,他们相互配合,随着舞动的节拍享受着这和谐美好的感觉。”
黄勇民译本:
“跳舞和骑马,……关键都在于信任和首肯。也就是说你们彼此得到了对方。男性引导但并非强力地拖拉女性;他在呈献某种情感,而她感受到了,并且同意与之配合。你们和谐一致,完全遵照感受,随着对方的韵律而舞动。”
这两段文字表达的意思相同,语言风格明显有点不同。卓今译本的语言重在男女双方互相配合时的心理感受,如“协作”“牵系”“摇曳”“愉悦”“和谐”,这些词语非常有意境,写出两人随着音乐的旋律舞动身姿而享受着和谐与快乐,读之,仿佛与书中人物共舞,身临其境。黄译本中“得到”“拖拉”“强力”这几个关键词显得很生硬,缺乏意境。“男士”和“女士”与“男性”和“女性”这几个词语表达的语境是不同的,前一组卓今译本的词语在称谓语里含尊敬之意,而后一组词语是一种泛化称谓。
译本第164页中写到汤姆最初看到安妮的时候:
“所有的三幅图——母亲、女儿和马——他们的痛苦相互纠结在一种难以解脱的套子里,假使他能够帮助那匹马,甚至稍微有些帮助,说不定就能够帮助他们所有成员得以解脱。”
于是汤姆接过这个烫手山芋,用他特有的办法训练朝圣者,将它牵着,站在万丈悬崖的边缘,让它没有选择的余地,它放眼望去,看到了摆在面前的现实,惟有绝地逢生,于是朝圣者选择了接受现实。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汤姆和安妮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有一丝浪漫,有一丝甜蜜,但又捉摸不透,彼此互相试探,互相揣测,那种忐忑,焦灼,拿捏不住对方心里的彷徨,淋漓尽致,情感的渲染,让读者也跟着纠结,小说中这样描写道:
“把她内心揉成一团乱麻的朦胧的渴望和对这种渴望的克制弄个明明白白。”“眼光中没有半点惊讶,只有让她的内心为之颤抖的那种平静的彼此心照不宣地默契。”“他的眼睛就像皎洁的月光一样清澈明净,没有一点杂质,神情里却又饱含着深不见底的温情。”“安妮对他们两人彼此能够多大程度地进入对方的情感同样缺乏信心。”“这种相遇却包含了两个人内心想要倾诉的很好多知心话。”“她的话好像悬浮在空气中等待着检测。”“她的声音比黄昏的薄雾还要飘渺。”
当两人完全明白双方互相有爱慕之意之后,译本第335页写道:
“因为这完全是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层次被搅动、冲撞和燃烧的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不仅激活了他们的身体,而且照亮了他们的灵魂。”
这是男女双方灵魂身心完美融合的状态,是生命的原始活力与神圣的精神欲求完美融合的状态,是绝尘脱俗、回归自然的圆融境界。让读者也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种状态让“安妮唯一感到羞愧的就是没有羞愧。”牧场的生活让她心灵得到复苏,回归到生活的本性,激活了她对生活的热情,让她感受到一种幸福。因为在繁华的都市中生活久了,安妮被强势、冷漠伪装着,而在牧场这个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里,安妮放开了自己的心,也渐渐融于这个世界。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向我们提供一幅和谐、融洽的图像,人所呈现的景象却是混乱和困惑,自然要素之中充满谐调,而人类却在杂乱无章中活着。
(二)多样的称谓语
称谓词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不同的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在人物称呼上,卓今女士的译本中,汤姆对安妮有多种称呼。在这些称呼中,不难发现,随着两人感情的微妙变化,称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开始,因为两人并不认识,所以汤姆称呼安妮为“这个女人”、“英国女人”,非常直接,非常客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互相介绍后,两人开始熟悉,汤姆对安妮有了新的认识,安妮为了女儿千里迢迢开车来到牧场,这种超乎寻常的母爱和职业女性的干练获得了汤姆的尊敬,因此,汤姆非常带有礼貌性称呼安妮为“女士”、“格雷夫斯夫人”、“格雷夫斯太太”、“这女孩的母亲”,语气非常正式,非常尊敬,但所表达的关系并不密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汤姆渐渐迷上安妮,爱上安妮,在驯服朝圣者后,向安妮解释他那样对待朝圣者的原因。因为朝圣者只有接受汤姆对它的安排,它才能战胜自己。于是对安妮的称呼发生变化。比如:
“安妮,你明白吗?你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它看起来像是放弃,但它实际上却不是放弃。这跟我们心理成长过程有关,那就是要看清生活的现实,并接受这种现实,坦诚地面对它,不管有多么痛苦,因为不能真诚地面对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安妮,我知道你明白这一点。”
在这段话里,汤姆直呼“安妮”,比较亲切。在西方社会交往中,对家人和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以姓名相称,这是一种平等和友好、关系亲密的表现。因此,此时的称呼已经表明两人的感情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汤姆已经完全认可安妮就是自己的真爱,是属于自己的女人。
(三)富有哲理的叙述
小说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俯拾皆是。比如汤姆和安妮两人感情发生微妙的变化,译本第292页是这样描述的:
“所谓永恒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现在,而一个人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就是过好每一个现在。”
当两人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之后,译本第339页中有这么一句话:
“可能有某种原始动力在起作用吧,你播撒‘因’,就理当品尝‘果’。”
在现代社会里,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因此,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必瞻前顾后,不用苦思冥想,关键在把握住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踏踏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是由每个瞬间构成的,因此非常真实,“当下”又是转瞬即逝的,只有认真而踏实地把握今天,活在当下,才能够改变自己。所以,对于汤姆和安妮而言,把握住现在美好的时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活着的最高境界。
一切过去的因都集结于当下,一切未来的果都起始于当下。当爱情产生以后,缘起性空,一切顺其自然。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任何一个事物,离开了其他的事物作为因缘,便无从生起。因果相随相伴,明白了因果缘起,就可以理解自己当下所处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同时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能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慢慢地得到化解。这便是对汤姆和安妮爱情最好的注解。
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马语者》,优美、细腻,令人震撼,而卓今的《马语者》中文译本,非常注重文学翻译的意境、情感和格调,语言温柔,丰润,有灵气,读之有一气呵成之感,不失原著本色,堪称佳作。
[1]卓今.文学翻译的意、情、格[J].渭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1(4).
[2]卓今.真爱是要人性命的——谈《马语者》翻译[J].朔风,201(4).
[3]杜鹃.从哲学层面解读《马语者》[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李丕洋.“不昧因果”与“活在当下”——谈谈佛学人生哲理对大学生思想的启示[J].学园,2010(10).
韩秋红(1970-),女,陕西大荔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