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翔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
《战国策》军事情报语言浅析
杨皓翔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
《战国策》作为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说辞的国别体史书,包含了大量的军事战争记述,并且种类繁多,给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军事语言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本文选取其中一部分记述,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其对当代军事情报语言研究的启迪意义。
战国策 军事 情报语言
古往今来,军事情报在战争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地说,情报是战争胜利的前提,也是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南。情报是作战取胜的前提,广泛的战略情报、战役情报、战术情报是正确决策、获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这是情报基本价值的首要内容。军事情报是反映军事、战争情况或与它们有关的情报,从层次上可区分为战略情报、战役情报和战术情报。冯·克劳塞维茨名著《战争论》时,使用了“情报”一词,含义为“与我国有关的敌人和敌国的全部知识”。情报活动最早产生于军事领域。1915年版《辞源》将情报定义为:“军中集种种报告,并预见之机兆,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1]411965年版《辞海》解释为:“对敌情和其他有关对敌斗争情况进行分类研究的成果,是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据”。[1]41情报用于军事术语,指军事活动中的敌情报告,基本上与“谍报”同义。现代军事情报概念即由此发展而来,如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军事情报”的定义是:“为保障军事斗争需要而搜集的敌对国家、集团和战区的有关情况及其研究判断的成果。”[2]14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了上起战国初,下迄六国灭亡,包括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凡十二策,共三十三篇,属国别体杂史。《战国策》虽然记录的大多是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的言论,是纵横家们游说之辞的汇编,但同时又记载当时所发生的很多战争,反映了当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动态。尽管《战国策》全书的篇幅并不长,总共约12万字,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军事战争记述,并且种类繁多,给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军事语言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战国策》的军事语言价值,以研究先秦时期的军事情报语言特点。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比较频繁的时期,《孙子兵法·始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战国策》记载的战争内容,其中的军事情报描写又可分为军事战略情报、军事战役情报、军事战术情报三类[1],本文拟选取其中一些语料进行分析。
(一)军事战略情报语料分析
战略情报是指导战争全局所需要的情报,是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及国家军事战略、指导战争的依据。[1]73战争形态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摆脱了上古战争的很多形态,一个国家对本国战略态势的判断就显得非常重要。《战国策》中就有一些关于国家战略制定中有关军事情报的论述。
《战国策燕策·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4]1081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日趋频繁,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作战方略应运而生,战争谋略的运用已略具雏形。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等战略都具有中国古代战略运用的特色。苏秦指出联合赵国、共同抗秦才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语言中使用方位名词“东、南、西、北”,军事装备用语“甲、车、骑”,来加强对合纵抗秦军事战略的论证。“二千”、“十万”、“七百”、“六千”,数词的大量使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判别战争的规模,以便于及时地制定本方的战略决策,而不至于陷入战争的被动局面。
《战国策魏策·长平之役》
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曰:“王胡不为从?”魏王曰:“秦许吾以垣雍。”平都君曰:“臣以垣雍为空割也。”魏王曰:“何谓也?”平都君曰:“秦、赵久相持于长平之下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秦恐王之变也,故以垣雍饵王也。秦战胜赵,王敢责垣雍之割乎?王曰:‘不敢'。秦战不胜赵,王能令韩出垣雍之割乎?王曰:‘不能。'臣故曰,垣雍空割也。”魏王曰:“善。”[4]936
用这种选言推理的方法,可以穷尽一切可能的情况,使对方明白最终的结果。平都君在与魏王的言语交锋中,分析了长平战役中秦、赵、魏三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秦国恐魏国出兵救赵,故以垣雍之利诱使魏国不背叛秦国。语言中多次使用疑问句式,增强语气,使魏王更清楚地明确当时的情势。
(二)军事战役情报语料分析
战役情报就是组织实施战役所需要的情报。[1]79战役作为战争的局部,是战争与战斗的衔接,古代战争所依据的地理、地形、周边态势、兵力多寡等条件,都会对大型战役的最终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战国策魏策·秦攻韩之管》
秦攻韩之管,魏王发兵救之。昭忌曰:“夫秦强国也,而韩、魏壤梁,不出攻则已,若出攻,非于韩也,必魏也。今幸而于韩,此魏之福也。王若救之,夫解攻者必韩之管也;致攻者必魏之梁也。”魏王不听,曰:“若不因救韩,韩怨魏,西合于秦,秦、韩为一,则魏危。”遂救之。
……曰:“天下之合也,以王之不必也;其离也,以王之必也。今攻韩之管,国危矣。未卒而移兵于梁,合天下之从,无精于此者矣。以为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故为王计者,不如齐赵,秦已制赵,则燕不敢不事秦,荆、齐不能独从。天下争敌于秦,则弱矣。”秦王乃
止。[4]933
在与魏王的对话中,魏臣昭忌以对比、假设的语言进行战役过程的研判,给魏王提醒。在与秦王的对话中,多次使用否定性词语来强化现实局势,打消秦国攻魏的想法。在国际事务中,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尤显重要,如果国家不强大,那只能徐图自强,尽量避免与那些以强凌弱、以势压人的强国直接交锋。在一些军事战役的预判上需要军事情报语言分析做以支撑,情报语言分析与情报语言的具体表达都会对具体军事战役当中的决策带来巨大影响。
《战国策东周策·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从宝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4]5
老谋深算的赵累,首先通过精辟的分析、很有远见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阳必定陷落的结局。接着对楚将景翠讲明了各国的冲突利害关系,给他说出了各种抉择所产生的不同后果,最后又以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使景翠终于在赵累的谋划之中行事了。赵累和他的国家,由于高瞻远瞩、谋划得当,在唇齿之间,在他人角逐混战之时,垂手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三)军事战术情报语料分析
战术情报是战术指挥员组织实施战斗所需的情报,是战斗的重要保障。[1]85战术情报中情报来源渠道多,零散杂乱,需要对情报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研判,以便做出最好的判断,完成战术的布置。
《战国策宋卫策·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权,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百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
君以其言告边境。
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4]1221
《战国策宋卫策·智伯欲袭卫》
智伯欲袭卫,乃佯亡其太子,使奔卫。
南文子曰:“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车过五乘,慎勿纳也。”
智伯闻之,乃止。
南文子是对获取的军事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并用完善、严密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可不察也”,出自于《孙子兵法·计篇》,意在说明此事非常重大,通过对现象“无功之赏,无力之礼”,进行判断。军事情报语言中涉及大量数字和警语。在“野马四,白璧一”中表述严密,用数词说明国与国相互之间礼物交往的异常。尤其是“君其图之”的表述,进一步向卫君阐述了军事情报所表达的内容,结果也完全证明了南文子的军事情报分析判断,“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同样的阴谋再次使用时一下子就会被看穿,也就有了后来的“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并明确规定“车过五乘,慎勿纳也”。
“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这种未战先谋是建立在对两次军事情报的分析、归纳,以及相应对策的严密表述上,卫国大夫南文子用语非常准确到位,化解了卫国的危险。如果在军事情报的分析归纳中语言出现了问题,那很有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战国策》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次战争,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军事情报语言并未引起关注,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战争形态下军事情报语言的地位并不太高。当前各国都以先进的科技装备军事情报系统,侦察和处理手段呈现高科技化,军事情报的获取和传递几乎同步,情报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军事情报语言语料的作用日渐增强。通过对军事反恐情报语言的分析预判,我们就能够判断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制定出针对恐怖分子的作战方案,以求对对手造成出其不意的打击,从而充分掌握反恐战争的主动权。
[1]李耐国.军事情报研究[M].第一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12:41,73.
[2]闫晋中.军事情报学[M].第二版.时事出版社,2003:15.
[3]中国兵书集成[M].第一版.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8.
[4]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第一版.中华书局,1990,2:1081,1050,936,933,5,1221.
杨皓翔(1979-),男,陕西商洛人,200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