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佳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具有学业问题的学生数量也在增多,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的自我懈怠、单一的考核形式是产生学业问题的常见原因,学业预警机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对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查,并能给予其具体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回到学业正常的轨道上。监控学生修业进度、引入集体预警机制、将生评教结果与学业预警相结合,是今后对学业预警管理体系进行优化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业预警;产生原因;筛查机制;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51-02
近二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步走进了“快车道”,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1],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高考录取率接近75%,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少数人可享受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逐渐普及的“大众教育”,而与此同时,高校中一些负面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具有学业困难或学习障碍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突出问题。高校应建立针对性防范机制,对此类学生进行提前筛查与对口帮扶,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园和谐建设[2]。
学业预警机制是近年来在高校中逐步探索建立的一种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预警干预,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积极沟通、协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3]。
一、大学生学业问题根源
1.传统的授课方式
许多教师仍然习惯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较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难以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某些理工类学科中,授课内容深奥难懂,又缺乏高中阶段知识反复式传授过程(课上授课-课下作业-自习辅导-定期检测),令某些学生进入了“听不懂-不去听”的恶性循环。此外,在各高校大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今天,部分教师只局限于信息化就是幻灯片放映的认识,不主动接受3D动画、网络互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授课形式,学生听讲的积极性不高,也容易导致少数学生出现学业问题。
2.学生的自我懈怠
高校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校园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外界诱惑涌现在学生面前,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之外的活动中去,即便是坐在教室中,“低头族”也随处可见,大学生上课时间玩手机已经逐渐成为普遍性问题,需要引起授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格外重视。
3.单一的考核形式
目前,仅有少数课程设置了随堂测试与期中考试,多数课程仅安排了学期末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检测,学生也逐渐形成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背书的思维模式,而后果就是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太短,无法通过考试,还有部分学生依靠短时记忆取得了及格分数,但是并没有真正形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消化吸收,很快就会将书本上的内容完全忘记[4]。
二、学业预警管理体系
1.学业预警筛查指标设置
相应学分数的取得通常是学生毕业资格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学分数或课程数是不同高校学业预警机制中最常见的量化指标,如浙江大学规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修读获得的学分数低于12学分时,给予退学警告[5];天津师范大学规定,一学期内有两门课程(不含任意选修课)不及格者,给予黄色学业预警。绩点或平均学分绩点(GPA)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常见指标,同时也是学业预警中常用的筛查指标,如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给予学期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的学生二级预警。
除此之外,某些高校还将考试违纪、考勤、选课情况纳入学业预警筛查指标要素之中。
2.学业预警等级设置
在对在校学生进行学业预警筛查时,一般会根据学生学业问题的严重程度设置几个不同的预警等级,如模仿气象预警等级的黄色预警(较严重)、橙色预警(严重)、红色预警(非常严重)[6],或按照逐步递进的顺序分为一级预警(有少量课程不及格)、二级预警(有较多课程不及格)、三级预警(将要跟班试读或降级试读),也有学校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划分为一般预警(将被取消考试资格或课程重修)、淘汰预警(不能按时取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退学预警(将出现不能继续修读或被劝退学)。
三、学业预警筛查机制的优化改进
如何将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预警等级,以便于后续开展针对性帮扶,是学业预警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仅具有轻微学业问题的学生进行预警会使学校的预警范围过大,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且那些仅有个别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其不及格原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应锻炼这类学生通过个人调整恢复学业正常状态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也是高校的育人任务之一,因此不宜由学校给予学业预警;而若过于缩小学业预警的学生名单,会使学生在已经出现严重的学业问题之后才被预警,对其实施帮扶工作过晚,失去了预警的最佳时间,也没有达到学业预警将“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的初衷。
目前,各高校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积累、充足的教务数据支撑,通过专家组的缜密分析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如南京师范大学规定学生一个学期内不及格课程达2门,累计不及格课程达3门会受到黄色预警;一学期内不及格课程达3门,累计不及格课程达4门会受到橙色预警;一学期内不及格课程达4门及以上,累计不及格课程达5门及以上会受到红色预警。
学业预警制度一经推出,已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浙江工业大学在推行学业预警制度一年后,因无法毕业而被迫退学的学生人数下降了50%,说明通过学業预警,可以有效对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查,并能给予其具体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回到学业正常的轨道上。但是,也应注意到,即使高校在构建学业预警框架时进行了充分调研与分析,固定不变的筛查标准仍然不免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因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本身就具有差异,同一标准的预警机制容易走向筛查过严或者过宽两个极端,均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将学业预警的筛查机制进一步细化、分类,才能更有效实现对预警学生的帮扶。
1.分析课程学分分布,监控学生修业进度
不同专业在分学期的课程设置比重上有所不同,有些专业在大一年级以公共课为主,专业主干课程较少,应修学分数并不多,而有些专业在新生入学之后即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在每学年的学分修读进度并不相同,因此可采取修业进度监控法,分析学生的学业预警级别,若以黄、橙、红三级预警机制为例,有不及格课程但学分修业进度已达到正常学生的80%以上,应视为偶发情况,不进行预警干预,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自我调整将不及格学分补齐即可;学分修业进度在70%-80%者,应给予较轻的黄色预警;学分修业进度在60%-70%者,应给予较重的橙色预警;学分修业进度在60%以下者,应给予最重的红色预警。
2.引入集体预警机制,消除群发性修业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周边同学的影响,学业预警不仅应关注个人,还需关注群体的修业状况,防止修业问题加速扩大蔓延,因此学校可通过多种方法监控课堂学风状况,以及早发现群体性修业问题。例如,课堂授课过程中看手机学生较多、“抬头率”不高等现象,或者某宿舍全体学生经常集体性迟到,均可以通过学业预警机制对该集体进行预警,由辅导员、班委介入配合授课教师,共同督促该集体的成员尽快端正修业态度,改善学风状况。
3.将生评教结果与学业预警相结合,督促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只有真正抓住根源,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因素也是常见的一项,因此,在收集汇总学生所提交的评教结果时,学校不能仅仅提取学生对教师的打分数值,而应全面审视学生所反映的授课教师的各方面问题,尤其是针对那些存在学业问题的学生,更应对其提交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并将学生反映较多的共同性问题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督促教师正视授课中所存在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将授课效果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李胜东.大学生学业监控预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6-108.
[2]袁安府,张娜,沈海霞.大学生学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79-83.
[3]张布,左树强,孙戌旺.高等农业院校学业预警制度及其学籍管理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69-573.
[4]高明生.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209-210,212.
[5]周伟辉,江全元.高校學业困难生预警与帮扶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11)100-103,106.
[6]张明.高等院校学生学业预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