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融入隐性课程的思考

2016-10-25 01:32范晓羽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隐性课程高职生

作者简介:范晓羽,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学生管理。

摘 要:隐性课程因其特点和积极效能在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中起到显现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课程的隐蔽性、多樣性、开放性和渗透性等特点,能够弥补显性课程在职业意识教育中的不足,能打破应试考试的固化思维,通过融入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以及潜藏在课堂内外的隐性因子这四种形式的隐性课程,使得职业意识教育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实现最优化。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职生;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41-02

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生处于职业准备阶段,良好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养成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创新创业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职业意识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当今高职院校职业意识教育的现状发现,职业意识教育的渠道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开设相关的正式课程和开展一些缺乏体系设置的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但弊端是,单纯从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会间接固化学生的应试思维,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仅通过辅助性的相关主题活来促成职业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可实现的。职业意识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具备完整的培养教育体系,还需通过隐性课程建设来弥补显性课程在职业意识教育中的不足。在职业意识教育中,要充分设计和利用课堂内外的潜在因素的积极影响,有效发挥隐性课程对职业意识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

隐性课程又称之为隐形课程、隐蔽课程、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言,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拓展了课程概念的外延。它突破了原先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界限,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下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的有形或无形的影响,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识状态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其定义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依据以上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定义为:它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被列入学校政策以及正规课程的计划中,但却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隐蔽、非预期、非目的性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方式的隐蔽性与间接性。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是隐性课程区别于显性课程的最本质特点,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中显现,它以非正式的教学形态进行,潜藏在校园情境中以潜在、隐蔽、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2、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显性课程在实施途径上较为单一封闭,而隐性课程的育人途径则更为开放和多样,它不仅广泛潜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还广泛潜藏于校园各类文体活动和教育环境的体制和氛围中,并且潜藏在受教育者所在的校园情境之中;3、教育过程的无意性与渗透性。隐性课程的教育侧重于对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教育,它在校园情境中随时随地发挥影响,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的熏陶和教育,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效果;4、教育结果的感悟性与深刻性。显性课程突出和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掌握,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止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人格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品质和素养中,因此,其作用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

依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特别是对人内心层次的培养上即“情、行、意”方面起到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意识属于心理层面,在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中,需要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达到“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隐性课程有区别于显性课程的特征,可知它在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职业意识教育实质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格品质的培养,也可以说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操守等职业要素的培养。塑造良好的品质是一项长效工程,隐性课程的隐蔽性、长效性等特点正是职业意识培养的关键抓手。

(二)隐性课程的积极效能

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独特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其主要积极效能包括积极的情感熏陶、行动规范、意志锻炼及认知导向四个方面。其中,在情感熏陶方面,隐性课程通过其潜在性、渗透性等特征随时随地发挥它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渗透作用,使受教育者产生态度体验,正如校园中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这些优质的隐性因子使得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情操得到升华和熏陶;在行动规范效能方面,隐性课程诸如物质文化环境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设等通过暗示、期望等心理机制推动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在意志锻炼方面,隐性课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校纪校规、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以及校风学风的精神激励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认知导向方面,隐性课程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活动、制度管理和人文精神上给学生提供了参照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二、高职院校职业意识及职业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生职业意识现状

职业意识反映的是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体现,对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起到调节作用,它涵盖了职业人在一定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职业理解、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核心,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工作岗位的奠基石。

西方的职业意识教育从幼儿时期开始起步,作为一种常态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职业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相比而言,我国的职业意识教育则落后许多。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几乎很少提及到职业意识及其相关的教育,学生处于应试考试的氛围中接受职业意识系统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以至于当他们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时,职业意识形成滞后,角色定位不及时、不准确,不能以职业定位为最终目标开展学习,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校期间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同时,职业意识的缺失导致职业素养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后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意识教育的现状

首先,职业意识教育认识欠缺、观念落后。大多高职院校主要关注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了从培养“准职业人”的角度去关注职业意识教育。其次,职业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忽视了对学生职业基本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等方面的培养,造成职业意识教育内容的缺失、学生职业意识发展的不足。再则,职业意识教育措施不力。职业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设计,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内容分散化,缺乏完整性;重职业技能的训练、重就业指导,忽视了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指导。

从课程的角度分析,现今的高职院校职业意识教育主要通过显性课程来实施,强化了应试思想,弱化了心理认同和实践感悟。这样教育途径显然是不足的,职业意识这种需要长期熏陶、耳濡目染的养成教育,需要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间接性、长期性等特点,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深远作用。

三、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融入隐性课程的可行性措施

(一)正确处理好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当两者目标趋于一致时,可以使课程最优化,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实施开展显性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它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但仅重视显性课程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内在情感、意志、品格及行为态度的形成,还需要引导、感悟、熏陶及内化,这些方面的影响必须靠隐性课程来推动。要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得到全面的教育发展,就要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并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优势特征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

(二)充分挖掘潜伏在职业意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

在职业意识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潜藏着教学活动背后的隐性教育因子,通过潜在、隐蔽的方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在学生获得预期的学术性知识的同时,自发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深层心理活动,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隐藏于教学内容的隐性因子主要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法、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氛围以及课堂的有效管理等,这些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意识都发挥着深刻影响。就拿老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来说,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要求的同时能够以身示范、做出榜样,他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每一次课上,老师都能提前到教室做好課前准备,教学过程中态度严谨、方式方法灵活、因材施教,积极沟通、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那么,这样的品行教育实际就向同学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职业意识、什么是职业素养,学生从老师的榜样作用下能更深刻地领悟到职业意识的真正内涵。

(三)充分设计潜藏在校园环境中的物质形态隐性课程

充分设计一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校园环境,使之与职业意识教育相适应,能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自然而然的把自身的思想、言行、注意力主动向相关职业要求靠拢。如铁道类专业实训室建设,就应当在充分考查、调研企业现场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标准化建设,做到实训室规章制度管理、仪器设备、环境设计、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使专业学生在实训室里充分感受到现场的职业氛围,有意识地去树立培养自身的职业意识,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与专业要求和今后的岗位要求想匹配。

(四)充分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中的制度形态隐性课程

高职院校中各院系及专业,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出与企业制度管理相适应的管理规定。像高职铁道类的专业,在工作单位中的规范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在这一类专业的学生管理中,可以设置与企业现场要求相类似的规章制度,预先提升学生对岗位要求的认知,并进行职业意识的强化,把职业意识的培养放置于具体的实践当中进行考量。例如,针对铁道类专业学生提出的“准职业化”管理,实行做早操、课前集合、手机入袋、宿舍内务规范化等量化的管理规定,纳入到个人的日常考勤中,旨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这些细节上的标准化管理实质与工作现场的要求相类似。在铁道类专业学生今后面对的工作现场,以高度的细节规范化为衡量标准对员工进行管理和考量,学生只有在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要求。

(五)充分设计校园活动性隐性课程和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

在校园的活动性课程中有着预期目标、预定计划和预设效果,主要以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形式开展。在活动性课程中,学生以主体身份参加,在这其中隐藏着各种隐性职业意识培养的因素,通过参加如模拟招聘会、团队意识素质拓展等主题活动,都可以从中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职业意识的认知,并且培养锻炼与职业意识相关的品质,如诚信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及学习意识等。

校园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随时随地发挥对职业意识培养的作用,主要通过文化熏陶和感染的形式发挥影响。一方面,它包含校园及院系深层的文化底蕴,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风班风等;另一方面,它包含外显的心理文化,如校园的师生关系、课余文化、舆论环境等。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由内到外集中反映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及学校成员的共同追求与价值取向,通过感染、暗示和模仿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学生,使校园环境形成一种具有心理作用的“磁场”,使其中的成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趋于一致,这就推动了职业意识的培养。

(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2014LSZ019)

参考文献:

[1]郑洪利.以隐性课程建设弥补高职教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4-1-14(5).

[2]杨爱霞.管窥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6).

[3]张贵宁.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9(5).

[4]符文忠.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5).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隐性课程高职生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