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2016-10-25 08:21贵州商学院魏配轩
中国商论 2016年26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

贵州商学院 魏配轩

商务必读 Business Collection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贵州商学院 魏配轩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并从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最后对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决定着人口就业结构,就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变化。就业结构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合理化可有效推进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动是对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高效运行。产业是就业的载体,就业结构变动反映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变动往往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会造成结构性失业问题。本文基于贵州就业压力大的现实,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1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

1.1贵州产业结构演进

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41.7%下降到2015年的15.6%,下降26.1个百分点,其中在1982年达到峰值。第二产业比重在34%~43%之间变动。由1978年40.2%下降到1992年35.9%,再上升到2015年的39.5%。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由1978年的18.1%上升到1992年28.4%,再上升到2015年的44.9%,共计上升了26.8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贵州省1978年~2015年产业结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贵州产业结构呈现“一二三”型产业结构;第二阶段:1992年~2008年,贵州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产业结构;第三阶段:2009至今,贵州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见表1)。

1.2贵州就业结构演进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贵州省劳动力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1978年~2015年,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分布由1978年的82.8%、10.3%和6.9%转变为2015年的59.7%、16.2%和24.1%,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了2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了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了17.2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贵州省就业结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贵州就业结构大体呈现“一二三”型就业结构。第二阶段:1989年至今,贵州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型就业结构(1989年就业结构为78.2∶10.4∶11.4)。

表2 贵州省1978年~2015年就业结构变动

2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对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2.1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变动大小的一个指标,用某一时期劳动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表示。当就业弹性为正值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就业弹性越大,拉动作用越强。当就业弹性为负值时,如果经济增长但就业减少,则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了“吸入”效应,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吸入”效应就越大。

(1)生产总值就业弹性。除了1980年(1.05)、1989年(1.03)、1990年(1.20)和2001年(1.23)外,GDP就业弹性都小于1,而且大部分是在0.5以下,GDP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比较小,就业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有些年份就业弹性值为负,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2)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波动比较大,其绝对值最大出现在2001年,为26.96。2002年以前除了个别年份外就业弹性均为正值。2003年以后,除了2004年就业弹性为较小的正值,第一产业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有微弱的拉动作用,其他年份均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这是由于第一产业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第一产业就业已经饱和,出现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

(3)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有轻微的波动,其最大值出现在1989年,为7.63。进入21世纪后,第二产业对就业表现为拉动作用,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大多为资本密集型,对劳动力技能有特殊要求,吸纳能力有限。

(4)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贵州第三产业对就业表现为吸纳作用,且比较稳定。总体看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于第二产业。且随着贵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对传统服务业升级打造,对劳动力素质有了更高要求,急需提高劳动力素质,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见表3)。

表3 贵州省1978年~2015年三大产业就业弹性

2.2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测量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用来反映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计算公式为: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产值比重/产业就业比重。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产出与就业的变化幅度并不完全一致,致使比较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由此产生了劳动报酬的差异,导致劳动力产业间转移,从长期而言,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应趋近于1。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表明该产业吸纳了过多的就业人员,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将会向其他部门转移。通常情况下,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

(1)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2000年以前,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0.5左右徘徊;2000年以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减小的趋势在加快,更加偏离均衡值。第一产业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部分年份都大于3,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具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3)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比较平稳,且均小于第二产业。说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为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于第三产业,与贵州“工业强省”发展战略吻合(见表4)。

贵州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3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是测度经济结构效益的一种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偏离度越小,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越均衡,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经济效益越低。结构偏离度为正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

(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劳动力有转出的压力。且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越来越大,第一产业结构越来越失衡,出现了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要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二者之间发展不协调。第二、三产业要承接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表4 贵州省1978年~2015年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表现为正值,说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第二产业有转入劳动力的吸引力。且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6之间波动,偏离度最大年份为2002年(6.50),偏离度最小年份为1996年(1.26)。比较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大,这是由贵州经济结构以及第二产业为资本密集型的现实所决定的。2002年以来结构偏离度有变小的趋势,第二产业不协调状态趋于有所缓解。

(3)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表现为正值,但小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的能力没有第二产业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在0.8~2之间波动,偏离度最大的年份为2005年和2006年(1.74),偏离度最小的年份为1984年(0.80)。整体上来看,第三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且对就业有一定的吸纳能力(见表5)。

比较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需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随着贵州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运行,产业结构会更加趋于合理,经济运行效率会得到提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会互动发展。

表5 贵州省1978~2015年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通过对贵州分产业就业弹性、分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贵州第一产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劳动力。这些隐性失业人口需要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就业弹性比较大的第二、三产业转移,由此,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3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3.1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目标是减小产业之间劳力生产率之间的差异,提升各产业就业弹性,使产业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3.1.1加快农业升级,推进产业化进程

贵州发展农业,一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升级。根据地区实际,大力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不同地区应结合地域和资源优势,提升优势产业,发挥规模化与品牌效应,走出一条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二要发挥产业龙头企业作用,推进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1.2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发挥名牌优势,提升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高贵州经济质量。一是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重点。在对贵州传统优势产业,如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升级改造同时,大力推进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贵州经济科技含量。二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园区集聚辐射效应。以贵州“5个100”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3.1.3着力现代提升传统,推进服务业发展

一是提升传统服务业。提升购物、娱乐、餐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运行质量和经营档次;强化传统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并拓宽服务空间;规范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二是着力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贵州以旅游业为代表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做到“一地一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力度发展以金融业、保险业、信息咨询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提升贵州服务业档次。

3.2就业政策

3.2.1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具有资源配置的作用,是调节地区经济运行的重要媒介。它沟通企业与劳动力,有效地推动产业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因此,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消除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沟通障碍,加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逐步建立统一、高效、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优化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力的流动速率。

3.2.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结构性失业。一要拓宽培训资金投融资渠道,完善培训体系,提高职能教育水平,有效提高劳动力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使劳动力适应岗位要求。二要扩大培训范围。不仅要对城镇居民进行培训,还要把贵州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内,为贵州产业转型提供劳动力“蓄水池”。三要建立多形式的培训主体。坚持以政府开办的培训机构为主体,多方探索企业、集体、私人等培训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3.2.3去除劳动力城乡流动的行政性壁垒

一要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制度障碍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制约,逐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通过市场机制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就业相对公平。二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集体土地以及宅基地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无后顾之忧。

[1] 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6).

[2] 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3] 景跃军,张昀.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2015(5).

[4] 张耀武,董振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7).

[5] 樊秀峰,周文博,成静.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

F127

A

2096-0298(2016)09(b)-124-03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