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的铜川探索

2016-10-25 01:52韩延成
中国民政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救助站智障户籍

韩延成 任 静

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的铜川探索

韩延成 任 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铜川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健全各项救助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确保了救助管理机制运转规范化;强化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培养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救助管理工作队伍等措施。有力的促进了救助管理工作,特别是为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全国各个救助站都有数量不等的精神智障患者长期滞留并被送往医疗机构治疗托养,为他们寻亲寻家,成为救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一、难点分析

1.发现难: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智障患者来源于全国各地,流动生活方式多样,白天无目的四处游荡,夜晚就地露宿,巡查难以发现。

2.甄别难: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智障患者来源广,跨省、跨地区、县,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东拉西扯胡言乱语。

3.安置难:流浪乞讨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不能提供身份信息、家庭信息,救助站不能及时救助其返乡,供养机构如养老院、敬老院不愿接收供养。

4.经费难:救助站即要对精神智障患者治疗,又要面临妥善安置托养的难题,承担着着高额的医疗费用和托养费用。

5.协查信息落实难:有些患者的亲属及其所属的村、乡镇把精神病患者视为“包袱”,在调查落实协查信息时不予配合,“没有这个人”“从来没见过”“你们弄错了”等寥寥数语使查询落实工作时常陷入困境。

6.返乡难:救助的精神病患者个人信息、家庭信息一旦落实查清,护送返乡,部分患者家庭、亲属甚至所在的村乡镇,不愿接收,不愿承担监护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寻亲寻家的有效途径

铜川市救助管理站有38名精神智障患者长期滞留并被送往医疗机构治疗托养,在他们中间被救助的治疗托养时间最长的有3年之久,最短的也有半年之久;年龄最大的约70岁,最小的约15岁,截止今年8月10日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相关救助站,县乡民政局、民政所、公安派出所的大力协助下,有10名精神智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逐一查清落实分别被护送回家,护送转站返乡,占长期滞留治疗托养总人数的26.3%。纵观为这10名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以及协助6个“兄弟站”查询落实信息的坎坷过程,铜川探索出寻亲寻家的有效途径:

1.创新机制和方式夯实寻亲寻家工作基础 。一是把寻亲寻家列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站长主管,并设立2人专门从事寻亲寻家工作;二是建立精神病患者治疗情况巡查、访谈制度,通过多次与患者沟通、交流、询问,从残缺不全的信息中捕捉和提炼出最有用信息;三是建立全国各救助站,县区民政局通讯录,便于查询;四是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放在寻亲寻家的岗位上。

2.服务竞争促进医疗机构助力寻家寻亲。精神智障患者由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神智长期或间歇处于混乱状态,他们的治疗、恢复、康复和绝大程度取决于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护人员的医术、医德及社会责任心。多数医疗机构是好的,能够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医疗职责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也有个别医疗机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只求索取,不求奉献,把治疗托养的精神智障患者作为攫取金钱的工具。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救助服务,寻亲寻家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救助托养工作实际,在购买社会服务中引进竞争机制,增加了一个精神智障患者治疗托养机构,这不仅促进了医疗机构参与救助服务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而且促进了医疗机构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医疗效果,增强社会责任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引入医疗服务竞争机构后,站里长期滞留的精神智障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在寻亲寻家工作中,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寻亲寻家工作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需在今后的寻亲寻家工作中继续探索求证。

3.部门联动协同查询帮助寻亲寻家。从我站为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及协助兄弟救助站查询落实的具体实践来看,各级救助管理站、县区民政局、乡镇民政所、基层公安派出所,社区及村委会等部门形成联动协同查询是寻亲寻家工作的重要保证。

在查询落实中采用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是通过地方救助站经基层公安派出所查询精神智障患者的户籍或户籍档案来获取精神智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及家庭信息,二是通过县区民政局经乡镇民政所或街道办事处,社区及村委会深入走访调查了解来获取精神智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及相关社会关系信息。

部门联动协同查询是跨省份、跨地域、跨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尽管这些协作配合非常松散,但在我站的寻亲寻家工作中离不开他们的协作配合,整体大于个体的效果仍然非常明显。

三、寻亲寻家工作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对精神智障患者的救助工作救助管理机构一直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帮助这类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回归家庭与家人团聚,不仅体现了人本精神,而且保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美德,从而使其家人、亲属及基层组织承担应当肩负的义务和社会责任,要搞好这项难中之难的工作并非易事,特别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专职从事寻亲寻家工作的救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具有较高的沟通协调能力,及扎实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具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勇于担当吃苦的开拓精神。

2.与精神智障患者的沟通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对其每次提供的信息,认真梳理,去伪存真。

3.加强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联系与沟通。

4.请求相关单位协查落实信息应尽可能多的提供精神智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亲属信息、所属地信息,以便查询落实。

5.在查户籍信息时尽可能将一次信息情况查清。有的精神智障患者离家出走时间较长,长期无音讯,户籍被注销,现有户籍信息中没有其信息,应当查户籍档案,包括将注销户籍档案、户籍迁移档案、死亡销户档案,不仅要查精神智障患者个人还可以查其提供的亲属名单的户籍档案。

6.在查询落实的工作要注意证据的提取,如将录音、录像、拍照、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村组及基层公安所出具的证明案,音像资料照片、书证等均应妥善保存以备查。

救助管理工作特别是帮助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是党和国家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尽管在寻亲寻家工作上整体进度较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寻亲寻家工作定能取得更大成绩,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救助管理站)

2016年9月8日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韩延成及工作人员护送精神智障受助者刘会云返回泾阳家中。

猜你喜欢
救助站智障户籍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短镜头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征婚信息
救助站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