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二
[摘 要]高中生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而且逐渐突显出自己的强烈个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以此来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当代素质教学的新要求。但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认识尚不足,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从语文教育的精髓挖掘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育精髓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25
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已经具有成熟思想并具独立个性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些思想意识将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为学生讲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教育的精髓进行深入认识和挖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高中语文的讲授内容分析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以字、词、句、语篇、语言、修辞手法、逻辑分析、文法、听写能力、对话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主。在这十二项中,从字到修辞手法都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范畴,而后面的听、说、读、写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这些内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都是必要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内容的铺垫,那么培养语文素养就如同没有地基起高楼。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技术,也就是一直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整个课程由教师掌控,导致课堂教学变得片面、浅显,这必然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试教学的压力下,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过于急功近利,在学习上比较茫然,目光短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忽视了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针对这些现象,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转变教学观念,将“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本文以“读”为例,对《林黛玉进贾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在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读第二遍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黛玉、贾母、王熙凤等人的性格如何展现出来的?这些人物的性格与社会背景以及环境有什么关系?从这些人物的设定上,能看出作者什么思想?在读第三遍时,要求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拓展,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王熙凤、贾母、王夫人等对黛玉说的话分别有什么含义,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人物心理?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课文,从而将教学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行的探索以及教师的引导,使其思维得到锻炼,提高他们自行探索语文知识的能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保证所提问题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所锻炼。
二、从高中语文的教学思路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挖掘语文教育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文学审美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就应该对教学思路进行优化调整,在朗读教学、文章欣赏以及情感阅读等多方面加强对文学知识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和认识,但是要想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等,还需要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并基于对重点词句的掌握逐步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样,学生在对文章进行深入解析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中相关文学思想的影响,其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对语文精髓的挖掘以及学生语文素质的强化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就应该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让他们对文章散文性语言清丽明快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把握,对文章的思想进行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赏析,如结合多媒体图片放映功能,将文字教学与图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对散文中所描绘的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冬日散步图等图景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对不同的图景进行相应的文学鉴赏。作者在描绘冬郊植被图中以色彩入文,赋予了冬天明丽的色彩;而描绘寒村微雨图场景又使用了虚实相生、侧面烘托等多种表现手法,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文章中悠闲、洒脱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教师将课文划分成多个板块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深入欣赏散文词句构造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身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目的进行重新定义,更注重人的发展,而这种改革方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古,而是对教育的正本清源。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内涵,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深入挖掘语文教育的精髓所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