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蓝
摘要:本次研究重点在语音迁移现象如何影响广东籍学生的英语习得,文章以广东籍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另设大二接受过语音训练的学生为对照组,以习得英语音系中的/i∶/和/I/两个音位为研究例子。研究分为听力测试和发音测试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未接受语音训练的大一新生总体上能在听力测试中区分/i∶/和/I/两个音位,在发音测试中却无法有效区别两者。文章从语言迁移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并试图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语言习得;语言迁移;语音训练;/i∶/和/Ι/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47-02 收稿日期:2016-06-27
作者简介:柯 蓝(1989—), 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语言学、话语分析、二语习得。
一、文献综述
1.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也被称为第一语言干扰或母语干扰。它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应用外语的过程中,透过运用或迁移一门语言的知识去习得另一门外语的现象。(Uriel Weinreich,1953)
语言迁移标准的定义为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影响,所以并不单指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只要语言学习者从一种已掌握的语言中迁移了现成的知识到另外一种语言,我们便可称这种现象为语言迁移。(Scott Jarvis,Aneta Pavlenko, 2008)
2.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外语学习者透过语言迁移更好地理解了目标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或者纠正了错误,我们可称这种语言迁移为正迁移。
然而,语言迁移也在很多情况下呈现出负面作用。 当说话者把一种语言中的知识错误地套用在目标语言时,语言迁移就会起到负面作用,阻碍语言使用者对目标语言的进一步理解。我们把这种错误的、起阻碍作用的语言迁移称为负迁移。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大一英语专业学生,人数为10人,5人母语为粤方言,3人母语为粤东闽语(潮州话),2人为非广东籍学生。他们有一定英语基础,具有基本完整的语法知识,且此前均未曾系统接受过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另有10名学生组成对照组,对照组成员为大二接受过语音训练的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单元音[i∶]和[Ι]为例,分听力测试和发音测试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要求测试者听录制的单词发音,即五对构成最小配对的单词(heat/hit, beat/bid, cheap/chip, peak/pick, keen/kin)。测试者会随机听到每对单词中的任意一个,并圈出所听到的单词。为了减少干扰因素,每个单词都配有音标注释。
第二部分则要求学生逐一朗读列表上的单词,为了减少干扰因素,第二部分中的单词不会成对出现,而且随机排列组合,以防测试者察觉到规律。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测试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10个学生中,有6个能正确选择五组单词中的四个单词或以上。对照组(大二学生)中,能选中四个或以上的学生人数为7个,两者差别不大。这一数字表示,在听力测试中,未接受语音训练的学生同样能比较好地区分[i∶]和[Ι]两个音素。
然而,当实验进行到第二部分,要求组员自己成对朗读列表中的单词时,实验结果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让实验组的学生在发音训练中朗读列表中的单词,并录音进行比对后,发现实验组10人中,仅有1人能系统地区分[i∶]和[Ι]两个元音,剩下9个学生不能区分[i∶]和[Ι],只在单词的发音时间长度上有所区别。作为对比,对照组10人中,有5人能有效、系统地区分[i∶]和[Ι]两个元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未接受语音训练前,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有效在口语中准确区分这两个元音。 中国大部分地区学生在没有经过专门的语音训练情况下,很难依靠日常的学习来习得英语中[i∶]和[Ι]这对最小对立的元音。原因分析如下:
(1)英语中[i∶]和[Ι] 这两个发音在国际音标表中分属两个独立的元音,各自有独立的符号。在英语音系中,两个元音在发音的时长上虽然也有明显区别,但是根本区分这两个元音的是其发音质量。[i∶]属于英语当中的紧元音,其元音高度为闭元音,元音舌位为前元音, 以圆唇度划分则为不圆唇元音,元音舌头的位置尽量接近齿龈并尽可能朝向嘴巴前面,同时嘴唇是扩张的。而[Ι]在英语中也称为松元音,是个介于闭前不圆唇元音[Ι]和半开前不圆唇元音[e]之间的不圆唇元音。
(2)由于[i∶]和[Ι]存在发音时长和发音质量两个维度的区别,造成了听力测试和发音测试上的结果不同。在听力测试中,测试对象只需从一个维度去判断两个读音的区别,便可分辨出两者的不同。而在发音测试上,则需要测试对象准确把握这对元音的两个方面的差异方可准确分辨出来。
(3)如果要区分[i∶]和[Ι]在发音质量上的区别,需要测试者对这两个发音有足够的敏感度,而对发音细节的敏感度则常常迁移自母语中既有的语音知识。然而无论是学生所说的粤方言(Eric Zee, 1999)、粤东闽语(林伦伦,1997),还是普通话的音系(Lee Zee,2003)中,均只有/i∶/音位,不存在/Ι/音位,[∶]在上述方言中,更多作为[i∶]的自由变体出现,并不产生意义上的区别。因此在发音测试中,大部分测试者无法有效区分这两个元音。
三、语言迁移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正是因为上述方言中的音系特征,导致了学生在习得英语音系过程中产生一些独特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在习得[i∶]元音时,无论是从听感上认知,还是在发音中实践这个元音,并未遭遇很大的困难,教师可以借助母语中/i∶/音位存在这个优势,引导学生对语言习得进行正迁移。
另一方面,/Ι/音位的缺失,也导致了学生习得英语中的[Ι]元音显得尤为困难,不仅习得的速度要慢于[i∶]元音,而且很多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把原本[Ι]发成了[i],和[i∶]元音只有在长度上有所差别。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利用广东籍学生除了在正式场合用普通话交流外,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还掌握一门方言这一事实,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把[Ι]和粤方言中的诸如“色[sΙk]”等汉字读音联系起来,这种正迁移能使得学生更直观地对所学元音产生认识。
四、结论
语音的培训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一环,肩负着纠正学生语音问题的重任,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其表达的清晰度,对听力的提高也是立竿见影的。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教师不应当只满足于对语音现象的简单观察和解释,单纯的示范—跟读—复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渐提高的教学要求,我们还必须深入研究某个语音现象的背后成因,在这方面,语言迁移,特别是其语音迁移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研究。透过广东籍英语专业学生对[i∶]和[Ι]的习得,我们看到了语言迁移理论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广泛潜力,它不仅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为什么”的视角,让老师对学生发音问题的成因有更透彻的理解,继而更好地反馈到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Scott Jarvis,Aneta Pavlenko.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Abingdon: Routledge,2008.
林伦伦.新编潮州音字典.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