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
摘 要:该研究应用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100~300倍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结果表明,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能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和为害。
关键词:黄瓜白粉病;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61-01
白粉病又名“白毛”[1],是温室黄瓜、塑料大棚黄瓜和陆地春黄瓜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的病害,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为害西葫芦、南瓜、甜瓜、冬瓜、西瓜、丝瓜等作物。此病主要侵染叶片,亦为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为害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粉斑,随后布满整个叶片,白粉状物逐渐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也随之变为枯黄。叶片上的白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有时发病后期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设在密云区城关镇李各庄村蔬菜日光温室,试验地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田间管理水平均匀一致,栽培方式采用每畦双行种植,每小区栽种黄瓜110~120株。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供试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戴多星。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500倍液,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300倍液,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1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3 000倍液,另设清水对照(CK)。小区面积24m2,设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前开始施药,采用“没得比”背负式压缩喷雾器,针对黄瓜植株均匀喷雾施药。
1.3 调查分析 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施药前(5月5日)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第7天(5月26日)进行药效调查。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调查10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记录总叶数和叶片发病级数。试验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统计分析。病情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1-(CK0病指数×pt1病指数)/(CK1病指数×pt0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 由表1可知: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对黄瓜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100倍液处理防治效果好于其500倍液、300倍液处理和对照药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处理,如末次药后7d平均防效: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500倍、300倍、100倍处理、对照药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处理分别69.6%、81.8%、87.7%和84.4%;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300倍、100倍处理及对照药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处理三者间无显著差异,三者与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500倍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对供试作物的影响 观察发现试验药剂对作物安全无药害,试验期间未发现对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不良影响,试验期间作物未发现试验药剂对其他病虫害的作用。在试验剂量下,未见供试药剂对其他非耙标生物有影响。
3 结论
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宜在白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施药浓度以300~100倍(有效成分16.7~50mg/kg)为宜,可针对黄瓜植株均匀喷雾施药,每7d一次,连续3次,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362-36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