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大明/文
那人,那课,那书院
虞大明/文
虞大明副校长在艺术节上扮演叶永盛
“新班级教育”中虽然有个“新”字,但却是历史的积淀与传承。透过时空之门,不难发现,时间长河中摇曳的是“新班级教育”的绰绰影姿,随波荡漾,涓涓流淌。时虽久远,那人,那课,那书院却依然清晰。
那人便是叶永盛。
叶永盛,字子沐,号玉成,安徽泾县人。他自幼打柴为生,家境贫寒,后得乡人资助而入学,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曾任江西、浙江、云南等地巡按御史多年,史书记载其“在垣九年,疏数十上,直声振中外”。他一生建树颇多,如惩豪吏、兴水利、减赋税等,特别是他对商业的支持、对商人的同情颇受后人赞颂。叶永盛所生活的万历中后期,是我国封建商品经济繁荣的时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业已出现并缓慢发展,但商人作为“四民之末”的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商业仍被视为“末业”。叶永盛作为当时的“政府官员”,对商人的同情和关爱难能可贵。或许他也意料不到,他的这份“同情”与“关爱”之后的所作所为,会在历史的书简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所纪念。
那课便是“崇文舫课”。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神宗派叶永盛到浙江杭州视察盐务。杭州的盐商大体来自山西、陕西和安徽,行商发达后,他们往往举家迁居杭州。但是当时政府有规定,没有户籍的子弟,是不能进入杭州府学读书的,更无法参加乡试。这些外地来的盐商子弟,家中虽有钱财却因户籍问题与仕途无缘。叶永盛作为巡盐御史自然明白其中的委屈,他向朝廷奏议,要求给盐商另置商籍,等同落户。这个奏议得到了批准,从此,盐商的子弟和浙籍学子一样拥有了在杭读书、参加科举的权利。叶永盛“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借来湖边别墅为盐商子弟办起了讲堂,讲堂就设在烟水矶。叶永盛此举让在杭盐商感激肺腑,纷纷送孩子来此就读。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仅靠小船。叶永盛觉得用小船作为游动的书斋,不失为授课的绝妙之法。
于是,便有了那个生动的课堂——
初夏的清晨,在苏堤的跨虹桥畔,曲院风荷的烟水矶旁,一片烟柳中,鸟声婉转。荷叶已经高出水面,几颗露珠被风儿从叶面吹落。四处洋溢着湿润的花草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这里,远离了城市的车水马龙,这时辰也鲜有人迹,因此,显得寂静而安宁。忽然有跳跃的脚步声传来,循声望去,一群少年嬉笑而至。他们在烟水矶边上的一幢别墅里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他们纷纷跃上一艘艘的小船,让船工们将船划出湖岸些许。这些少年或在船头伫立凝思,或在船舱中奋笔疾书。
此时,那幢别墅里走出了一位头戴瓜皮小帽、身着青色盘领窄袖袍子的先生,他背后别墅正门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崇文书院”。这位先生便是叶永盛,既是万历皇帝的两浙巡盐御史,也是这群孩子的老师。他今日得闲,便来此处为孩子们上课。
平日里,上课无非是选一些经文中的句子,让孩子们破题发挥,理解经义,明白学理,并懂得八股课艺的技巧。今日,叶永盛却让少年们做诗去了,他觉得这个初夏的早晨,不吟诗作赋实在是辜负了良辰美景。他的目光在一艘艘小船间流连。这些船中少年大都是盐商弟子,他们的父母很多是叶永盛的同乡。
一个时辰后,叶永盛唤小童吹响了画角。一时间,画角悠扬。那些隐蔽在花洲鹭渚、柳荫芦丛里的小船纷纷回航,汇集到烟水矶旁。小童搬来几案,叶永盛坐在岸边开始批阅一一呈上来的作业。他当着学生的面,在卷子上评定甲乙等级。每一位轮到的少年都屏声静气,斜欠着身子看先生的落笔。叶永盛不知道,他这种奇异的授课形式,后来竟成了杭州四十二景中的一景,名曰“崇文舫课”。“崇文舫课”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那书院便是“崇文书院”。
叶永盛任满离开杭州后,盐商们集资买下了这幢别墅,改称“紫阳崇文书院”,又在书院后面为叶永盛立了生祠,早晚供奉。
叶永盛虽已离任,但“崇文舫课”的名气却是越来越大。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州,亲自到书院视察,并亲笔题写了“正学阐教”和“崇文”两块匾额。从此,崇文书院有了与其他三大书院(敷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相颉颃的资本,成为浙江四大书院之一。
崇文书院后来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年间又重建。光绪年间,海宁人王国维在此读书。王国维成名后,曾回崇文书院讲过学。
康熙皇帝所提之匾“正学阐教”和“崇文”是对叶永盛崇文书院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诠释,也是对崇文书院教育发展的期望和憧憬。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902年,崇文书院演变成新式学堂——钱塘县学堂。四年后,它和紫阳书院(当时也已改成仁和县学堂)合并,称为仁钱县学堂。1907年,两所学堂又重新分开,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之路。崇文书院演变而成的钱塘县学堂,后来逐步成了胜利小学。胜利小学又催生了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正乘着“新班级教育”的航船,劈波斩浪,从“崇文舫课”悠扬的画角声中走来,从“崇文书院”博大的教育情怀中走来,从“正学阐教”“崇文”的院训中走来。
【正学阐教与崇文尚德】
清朝康熙皇帝所题写的“正学阐教”,表示的是书院要以“正学”为主,即以教孔孟之道为主。通过孔孟儒家思想来阐明教育的理念。这是皇帝给书院定下的主基调,也是书院教育者办学和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要愿意学习,要有荀子《劝学》中提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学会谦虚,学会“学而知不足”,学会不断进步。崇文书院秉持儒家思想来教育学子,体现了符合清代统治阶级利益要求的正统的教育理念。
在“正学阐教”的基础上,崇文实验学校以“崇文尚德”为校训,旨在培养“崇尚文化、崇尚道德”的“德才兼备”的崇文学子。崇文的“新班级教育”将“崇文尚德”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班级教育学生特质”,即“我们爱学校:学校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很快乐:快乐是我们的标记;我们有自信:自信是我们的风格;我们爱探究:探究是我们的爱好;我们会合作:合作是我们的乐趣;我们擅交往:交往是我们的期待;我们有特长:特长是我们的追求;我们重环保:环保是我们的习惯;我们懂感恩:感恩是我们的态度;我们有视野:广阔眼界是我们的梦想”。其中,“爱学校、重环保、懂感恩”指向的是“德”,而其他方面则指向“才”和“能”。不难发现“崇文尚德”与“正学阐教”是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的。
【按需施教与学生立场】
四百多年前,叶永盛先生正是因为清楚地发现了盐商子女发展的困惑与问题所在,了解了盐商子女的发展需求,才奏准朝廷,举办学堂。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叶永盛先生“对盐商子女的关怀和体恤”的拳拳爱心,按需办学,按需施教,才缔造了后来的崇文书院。
崇文实验学校的“新班级教育”,秉持了这份可贵的教育情怀,坚守“学生立场”,一切以“满足与促进学生优质、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实施教学、开展评价。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明确“新班级教育希望培养怎样的崇文学子”“崇文学子应当具备怎样的特质”,完善“新班级教育”的顶层设计,然后运用“空无课程”“整合”等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更多地思考学生的未来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学校课程设置的独特性与时代性,依据区域(学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打造具有生命力与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设计出“五大领域,十项课程”,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选择学习”的需求。
在课程的实施上,教学时间结构从单一课表到课表群;教学方式结构从定向到选择,协同教学、走班教学、师徒教学,相得益彰;教学设计结构从“剧本式”到“框架式”;教学资源结构从平面转向立体。从而实施真实地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落实全面评价,让评价更具引领性、普遍性与完整性;做好分类评价,让评价更具科学性、针对性与人文性;实施多维评价,让评价更具适切性、个别性与立体感;推崇隐秘评价,让评价更具安全性、私密性和人性化。以实际举措维护和体现“学生立场”。
【崇文舫课与环境育人】
叶永盛的“崇文舫课”之所以能成为杭州四十二景中的一景,跟西湖“映日荷花、接天莲叶、桃红柳绿”等绝世美景和以舫船作为游动书斋的浪漫意境有很大关联。置身于如此舒适宁静,充满诗情画意的烟雨西湖,本身就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见,好的环境确实能育人,这份“育”很大程度体现在“熏陶”上。
崇文的“新班级教育”历来主张环境育人。
一是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学习、交往、成长的美好家园。中置的大操场、三色滑梯、集“交往与探究”于一体的阅览室、有利于才艺展示和欣赏的音乐厅、植物园式的绿化布局等,为孩子们的活动、交往与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室里设置多个展示平台、温馨而又极具特色的教室环境布置等,让孩子们的成长获得更加充分的机会。
二是创设机会,亲近书院,走近古人。 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天,崇文一年级的孩子们都会在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手牵手寻访“崇文书院旧址”,亲近书院。孩子们围坐在一块“崇文书院旧址”的汉白玉石碑旁,聆听老师讲述书院过去的故事;每年的毕业季,崇文六年级孩子们都会乘上古色古香的“江南画舫”,泛舟于西湖碧波之上,感受如诗如画的西湖美景。在画舫上,吟诗、作画、咏唱,如古代文人一般,将内心所感化为缱绻诗句,吟唱毕业情怀。有毕业生就在画舫上即兴创作《水仙子·忆崇文》:西子湖畔美如画,跨虹桥旁书声扬,岁月悠悠传千古,画角悠扬桃李芳”。在孩子笔下,“崇文尚德之精神,大气感恩之品质”流露得那么自然,那么诗意。下了画舫,孩子们来到崇文书院旧址,在家长的见证下,从校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毕业证书。时代虽不同,环境却相仿,崇文学子追忆古人,学四百年前盐商子女经历“崇文舫课”,在书院旧址领取毕业证书,别样的体验,让历史在心中沉淀,让新的理想在此刻启航。
四百多年来,由崇文书院到胜利小学再到如今的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变化的是年代的更迭,不变的是“正学阐教”“崇文尚德”的精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常说:崇文的历史创始人叶永盛先生,当年创办崇文书院,为的就是让盐商孩子也得到公平的教育,追求的就是“文德”;如今的崇文实验学校依然承载着这份使命,要让新时期的家长朋友能够公平地得到选择性优质教育,不因为户籍、学区的限制而丢失选择教育的权利。
崇文的“新班级教育”就是这样十余年磨一剑,将“全国第一所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全国第一所全面实施新班级教育的学校”呈现在社会的面前。崇文“新班级教育”的六大特性,即“包班协同的教学、个性选择的课程、自主合作的学习、开放多元的评价、综合丰富的资源、平等民主的交往”,使得“崇文舫课”这种快乐、个别化的学习得以延续和传承。
如今的崇文实验学校,“崇文尚德”不仅镌刻在学校的正门浮雕上,更是深深地烙印在崇文师生的心间,诠释在崇文师生的行动里。 崇文人怀揣着“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情怀,从历史中走来,跬步前行,无比精彩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